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本文一窥究竟。首先是饵料原因。最后是鱼层问题。窝子里有鱼星意味着什么钓友的问题是打窝之后,水面出现大量水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鱼种吞食饵料,特别是大鱼,本身不如小杂鱼迅猛,随机性极大。鱼对味型感兴趣,并不一定接受食物,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就是没有吃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就是没有吃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窝里鱼星泛滥,但鱼口零星,甚至毫无鱼口,几乎所有的钓友都曾遇到,有时通过调整饵料、钓法尚能解决;有时就只能干着急,却束手无策。探究其原因,找到问题所在,是每个钓友所期待的,随着垂钓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问题认识越深刻,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一窥究竟。窝子里有鱼星意味着什么钓友的问题是打窝之后,水面出现大量水泡。

水泡主要有两种,一是水底溢出的沼气泡,一种是鱼吐出的鱼星。但两者有显著区别:沼气泡出现位置不固定,有时接连冒出几个,有时半天才一个,露出水面不到几秒钟便破裂;鱼星是鱼鳃部与水体气体交换后,最终吐出的水泡,表面有黏液附着,有一定的韧性,因此浮出水面不会立即破裂,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而至恰是区分沼气泡与鱼星的关键特征。

其次鱼星大小、状态与鱼的种类密不可分。鲫鱼个头小,鱼星小且少,一般是一个大鱼星先冒出,再伴随着两三个小鱼星;鲤鱼体积大,鱼星的个头大且多,呈串状,少则一二十个,多则二三十个,如果水面有脸盘大小的成片鱼星,活跃水底的鲤鱼至少有5斤的重量;黑鱼吞食小杂鱼后,通常伴随大片密集、细碎的小鱼星,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尽快钩刺小鱼抛入水中。

所以通过鱼星,可判断水底鱼的种类和大小,利于垂钓技巧的调整。鱼依靠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摄食,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嗅觉。鱼通过灵敏的嗅觉感知味型、判断食物的位置。窝里鱼星泛滥,至少说明鱼接受窝料的气味,有一定的摄食欲望。所以简单地认为,鱼状态不佳而不摄食,有些牵强。那么鱼为何不吃饵导致鱼不吃饵的因素众多,若要具体到实际情况,许多因素可直接抛弃,下文分享几个最有可能存现的情况。

首先是饵料原因。相当部分的淡水鱼偏杂食性,包括鲫鱼、鲤鱼、鳊鱼、草鱼等,几乎能接受自然水域的大部分食物。所以投掷的窝料后,鱼群依靠嗅觉,最终围绕在窝料、饵料周围。正因为鱼杂食性的原因,鱼可能对食物处于“接受与不接受”的矛盾情况,能接受但不一定多喜欢。笔者曾用水下摄像机,拍摄猪肝诱鱼情况,发现鲫鱼、白条时不时过来叼啄,但并不表示他多么喜欢。

鱼对味型感兴趣,并不一定接受食物,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所以一旦饵料选用味型、适口性不佳,鱼在窝点游弋,偶尔吞食饵料,碰到饵料的几率大大减少。其次是饵料埋没水底浮层或被腐烂枝叶遮挡,导致鱼无法发现。鱼星泛滥,却鱼口零星的情况,多发生在肥水塘或水草密集、水底环境复杂的水域,其他水域也会附发生,但论数量及频率远不如前者。

笔者多次用水下摄像头,观察水底及鱼觅食情况。像上述几处水域,水底长年累月,积累了大量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最终形成轻质物,即浮层。浮层相比通常认为的酱层,更符合水底实际。鱼在水底快速游弋或在窝点争抢食物的时候,一旦用力过猛,顿时“飞沙走石或乌烟瘴气”大量轻质物上下飞舞,下落过程很可能将饵料覆盖,轻时颜色变得暗淡,重时完全被淹没。

有时扬竿后,钩饵入水后,后拉鱼竿的过程中,饵料在水底有可能被腐烂枝叶遮挡。因此鱼无法发现饵料,自然不会摄食,更不会有鱼口出现。最后是鱼层问题。投掷的窝料,如果掺杂过多细碎粉末,在下落或散落、雾化过程中,导致各个水层都用窝料的存在,气味遍布所有水层。要是再遇到水层气温波动或溶氧量的变化,原本属于中下层、底层的鱼种,也会离底上浮。

笔者曾遇到类似情况,夏季的阴雨天气,窝点也是水面不断有鱼星和鱼泛起的涟漪,但鱼口零星。笔者看情况不对,果断将改钓底为钓浮,钩饵再次入水不多长时间,大鲫鱼便接连上钩。写在后面另个事实不可忽略,水底不多的鱼群,便能产生大量鱼星,貌似窝点鱼群密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鱼种吞食饵料,特别是大鱼,本身不如小杂鱼迅猛,随机性极大。


文章TAG:野外河里冒汽泡是什么  怎么判断水里有没有鱼  野外  河里  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