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夺权过程中,有个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同胞弟弟赵光义。功成名就后,赵匡胤立即犒赏群臣,任命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任命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任命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任命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任命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任命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而对于陈桥兵变最大的功臣赵光义,他又是如何封赏的?起初,赵光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之职,后又担任了泰宁军节度使。

征讨李重进后,他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还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消灭北汉后,更被任命为东都留守并且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在赵匡胤看来,弟弟对自己不错,而自己也没有亏待他。可是,赵光义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还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未来也要当皇帝。问题来了,这“皇帝”的名额非常有限,不像是在学校当个组长或者课代表,名额特别多。

为了抢夺这唯一的名额,他开始蠢蠢欲动,终于对老哥赵匡胤下手了。于是,在称帝九年后的一个夜晚,年仅50岁的赵匡胤就毫无征兆地驾崩了。事发当夜,赵光义奉诏后入宫面圣,哥俩在屏退左右后推杯换盏,聊到关键时刻还发生了剧烈争执,最终形成了“烛影斧声”。第二天凌晨,赵光义独自从殿内走出,声称皇帝刚刚驾崩了,自己就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皇位。

之后,他继续完成哥哥未尽的事业,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事。由于过分自信和好大喜功,宋太宗主导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力消耗非常严重。一看外战不行,他立即调整了政策,开始执行“守内虚外”,为日后的“积贫积弱”局面埋下了伏笔。自古以来,王位或者皇位的传承都是事关大局的重中之重。从商朝开始,继承制度基本都是按照“父死子承”,辅之以“兄终弟及”,逐渐成为了惯例。

据《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父死子继和兄死弟及之辞也。不过,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血缘亲疏来看,“父死子承”都是首选,“兄终弟及”都是备选。问题来了,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驾崩了,但他并非没有儿子,除了滕王赵德秀和燕王赵德林早夭外,还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年,他们分别是次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

也就是说,这二位正主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朝野始终都议论纷纷,认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面对严峻的信任危机,他开始茶饭不思,开始寝食难安,终于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找到依据。通过冥思苦想,宋太宗终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他声称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当年临终前,曾当着宋太祖的面留下一道懿旨,要求老哥死后传位于自己,而自己去世后再传位于弟弟赵廷美。

这套说辞俨然有鼻子有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还有一份懿旨藏于金匮之中作为实物证据,更增加了可信程度,史称“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暂时让宋太宗度过了信任危机,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自己真的要传位于弟弟赵光美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太宗又一次下手了。于是,赵氏皇族内部开始接二连三的出事,很多都是“天外横祸”,离奇得让人目瞪口呆!97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痛斥一顿,理由是不思进取。

结果,他回家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具体死因高度成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自杀。981年,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离奇死了,年仅23岁。经过又一次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病死,可问题是他正值盛年,而且从无病史。于是,在赵氏皇族内部,仅存的隐患就剩下了赵光美。怎么办?赵光义开始天天犯愁。

到了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终于等到了机会。也许,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机会,自导自演了一出戏。赵廷美被人揭发阴谋篡位,立即遭到有关各方的密切调查,很快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了西京,后来又贬到了房州。据说,他因为“羞愧难当”进而患病,在984年就一命呜呼了。短短四年时间,潜在的皇位争夺者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都相继离世,而且非常的匪夷所思。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与宋太宗及其子孙们争夺皇位了,他终于笑了!但是!也有人认为“金匮之盟”是真实的。赵德昭出生于951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通过历练,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他出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上形同宰相。赵德芳出生于959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和他的哥哥轨迹如出一辙。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造梦  造梦师  夜生活  一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