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级关内侯爵位可享受950石岁俸,95处宅地,良田95顷,有300户以上的食邑税收,还有300户以上的封地。第二十级:彻侯爵位为第二十级彻侯,汉时为避刘彻之名讳改称列侯,也叫通侯,有封号。是秦时国君以下最高的爵位,只有对国家有特别贡献者才可能获此殊荣。但一直到秦朝灭亡,被封为彻侯的人极少,武将当中也就王翦、王贲父子两获封,可见真正以战功晋爵封侯有多难。

第二十级彻侯爵位可享受1000石岁俸,105处宅地,基本上封地与食邑税收是领导看着给了。但事实上被封侯者,封地与食邑都超过了标准。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河西的大原郡成了他的封国。写在最后按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规定,军队攻打敌国的城邑时,斩首八千颗以上的,或者在野战中斩首二千颗以上的,就达到了军功规定的杀敌数量而论功行赏,各级将吏都可得到奖励而升爵一级。

但前提是双方兵力相当,己方超过敌军兵力或损失惨重的则另算的。按百人单位斩首33颗以上,也就是斩杀率是已方兵力的三分之一,从一级到五级还好办,每人杀敌1人可升一级。可到爵位到了第五级以后,基本上是带兵打仗的人,级别越高,指挥的辅助部队越多,分摊下来的斩杀率就更低,如果吃了败仗或者犯了事,还得降爵。所以虽然军功爵位制对渴望改变命运的基层人来讲,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每晋爵一级的赏赐都十分厚重,让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地加强。

三眼花翎为何那么重要,权臣和珅都没有,只有7个人获得?

和珅算什么,就连功名赫赫的年羹尧,备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爷胤祥,都没有获得过三眼花翎这个荣誉。在大清的276年历史中,赐带双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余人。施琅因收复台湾功不可没,当康熙帝为他加官时爵之时,他却给予拒绝,独独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见,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荣耀,高贵无比的黄马褂也无法与之相比。

根据《清史稿》记载:“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个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领根并缀有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也就是说,大清官员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有严格佩戴制度的,特别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为最。

而且这个花翎是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用孔雀的尾羽制成,俗称“孔雀翎”,寓意高贵;蓝翎用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制成,俗称“染蓝翎”, 又因鹖鸟天生性好斗,所以多为有功军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战。同时,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之分。虽然三眼花翎荣耀高贵,但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如同后世的荣誉勋章、立功奖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那么,在大清国276年的历史中,享此殊荣的7人又有谁呢?据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难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宠?当然不是,原来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时,根据各自喜好确定了发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后者重武。

而且二人学习都非常刻苦,备受诗人袁枚称赞:“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其言“擎天”的是和琳出将,“捧日”的是和珅入相。后来,和珅凭借学识成为了乾隆年间的一方权臣,而和琳则跟随阿桂将军屡立功绩。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与军机大臣阿桂处理浙江杭州织造盛住贪污案。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刚直,处理不当,被乾隆责罚,而和琳办事恰当,被乾隆升迁为湖广道御史。

不久,又因弹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迁为吏部给事中,之后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职。1792年,和琳和大将军福康安默契配合,击退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因功授都统衔,升任工部尚书。1795年,任四川总督时,镇压贵州、湖南苗民起义,并生擒义军领袖吴半生,受赏双眼花翎、黄腰带,后加封太子太保衔。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办军务,他又生俘义军领袖石三保,因功赏三眼花翎。同年8月,和琳病死于平陇战役之中,因此乾隆晋赠一等公爵,并准许后代世袭、建专祠祭奠,谥忠壮。虽然和琳荣获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间和珅出谋划策的身影依旧存在。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荣耀确实非常难以获得。至于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恒、李鸿章、徐桐等6人,皆于国家稳固与发展作出大贡献。

清末时期,因鸦片战争爆发,造成国库空虚,虽然有钱就可以买到顶戴花翎(官称捐翎),当时花翎每枝实银10000两、蓝翎5000两,同时还可参照捐管之项进行折扣。到了咸丰九年,花翎的价格更是跌到了实银7000两、蓝翎4000两。再到后来,花翎仅需实银200两。但是,至始至终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见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不灭的贡献精神。

曾国藩的地位到底是靠军功挣来的,还是靠写奏章忽悠皇帝骗来的?

曾国藩的地位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拿命换来的,后来他在上奏表的时候也把朝廷给欺骗和忽悠了。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为了镇压风涌云起的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准许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湘乡大官僚曾国藩趁机组织了湘军,专力从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分为陆军和水师,大小将领多是曾国藩的乡邻、亲属、学生和朋友,相当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

曾国藩刚组织地方武装时,学习和效仿戚继光当年的方法,招募了一些体格健壮的农民,然后是严格的训练。但是和朝廷军队不同的是,曾国藩任命的将领都是读书人。一开始招募的人不是很多,不超过千人,号称“湘勇”,但是这支几百人组成的地方军队,后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曾国藩是广招贤才,不管投奔他的人地位如何的低微,他都以礼相待,很快他手下就聚集了非常多的人才。

曾国藩怕当地人和太平天国互相响应,所以来个杀一儆百——残酷镇压那些起来反抗的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杀害了200多人,当地人给他起个绰号叫“曾剃头”。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11年时间里,也是几经生死:第一次,是靖港兵败,他心恢意冷、跳水自杀,被部下章寿麟救起。第二次,是兵败回长沙时,听说朝廷要解散湘军,曾国藩顿感人生无望,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后闻湘潭捷报,于是放弃自杀的念头。

第三次,在江西南昌与石达开决一死战时,差点被石达开的军队抓住,所幸是天京被清朝的军队围困,石达开是匆匆忙忙的撤兵,去解天京之围。后来,天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争权,兄弟相残起内讧,洪秀全把韦昌辉调回天京,韦昌辉率领大军杀进东王府,一共屠杀三万多人。洪秀全责备韦昌辉杀人太多,韦昌辉是一不做二不休,又要杀洪秀全。

韦昌辉的乱杀无辜引起了广大太平天国将士们的不满,大家群起而攻之,杀死了韦昌辉。天京里是乱成一锅粥,天王洪秀全又把石达开调回京城主持军国大事,为了监视石达开,洪秀全把自己两个庸庸碌碌的哥哥都封了王,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一怒之下率领十万大军出走,在四川被清军歼灭。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大大的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曾国藩率领大军趁机攻破天京,活捉了太平天国主要将领李秀成。当时,太平天国的大量金银财宝在“幼天王”等仓皇逃命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部带走的。湘军入城后,对这些金库是抢劫一空,不可能再“报部备拨”了,就是少有劫余,曾国藩也不愿意上交。还有就是曾国藩抓住李秀成后,没有马上押送到京城,而是在半个月后匆匆忙忙的把李秀成杀了。

原来曾国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押送到京城,李秀成的供词与自己上报朝廷的奏折不符,这样曾国藩就犯了欺君之罪。举个例子:曾国藩上报朝廷的奏折说:破金陵当日,杀“贼”十万,而当时城中连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怎么来的十万?至于天京的“金库”,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这些事情,老奸巨猾的曾国藩自然是不会把李秀成押解到京城的——必须杀人灭口!所以说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还真的把朝朝廷给忽悠了!曾国藩更高的一招是,天平天国灭亡后,他主动的把湘军裁撤了——因为他知道功高震主,这样朝廷就对他一百个放心了。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军功  军衔  秦汉  皇帝  实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