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只是本历史小说,并不能代表历史,但偏偏三国演义里面的种种情节却比历史更让人耳熟能详,以讹传讹下来很多人把演义里面故事反倒当成了正史。可是这并不代表《三国演义》没有研究价值。事实上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而且还在为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快餐文化横行的当下还能有人塌下心去看,去读,去理解,说明每本书都是有自己存在意义。

因此,《三国演义》在不去追究是不是杜撰历史的时候还是一本值得研究的好书。《三国演义》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罗贯中。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一部《三国演义》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但在《三国演义》的光环笼罩下,又有几人知道罗老爷子还是个有志图王心怀凌云的谋士。命运多舛,让罗老爷子志不能舒,只好把一腔热血转到了写书上面来,没想到一写就是本名著。

从作者的背景不难看出《三国演义》中其实满载着许多对当时的看法,还要一些作者对过去成败的剖析和反思,甚至有些精彩桥段也可能都是作者是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假设或者是谋划。那么这一切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情况下,不由得不让人去研读,去品味。在研读中自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有的真的只是属于口水题,有的却是存在一定道理,如果一味的把基于《三国演义》的问题都归于正史里没有,从而得出此题无意义的论点,实在是有些偏驳了。

说了一些不知所谓的话以后还是要回到问题上来的,毕竟我是来答题的。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看完《三国演义》以后提出来的疑问,因为空城计在正史中诸葛亮没用过。至少,目前,没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用过。既然只是演义中的情节,那还是把所有目光都汇聚到小说上,然后静下心来慢慢的思考。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我这里就不再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了。

能点进来的至少都应该知道,即使有不了解的也能去翻书,去百度。要是都不想的就看看别人的回答,想来大部分回答中都会有具体讲述的。三国演义空城计诸葛亮如何看出司马懿为什么不敢攻城?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说一本跟《三国演义》风马牛不相干的书。这本书是本正经的小说,虽然也是敷衍在某些历史上,但没有人把它当成历史小说去看,原因就是这本书讲武讲侠,是本武侠小说。

书的名字叫《鹿鼎记》,里面的主人公叫韦小宝。这个人说他是混不吝也行,说他是滚刀肉也可,反正是个生于青楼长于青楼的小人物。但就是这么个小人物在风云际会的情况下竟然一路扶摇直上最后成了康熙御下大清王朝一品鹿鼎公。要是寻常人只怕殚心竭智才能坐好这个位置,但此公非但能当好此差,还能同时身兼数职,甚至在一些互相敌对的势力中都能游刃有余。

这里当然有上天眷顾的成分,但还有个根本原因就是此公有项过人之处——会说谎。说谎,似乎可以称之为大众技能了,每个人从小到大可以说或多或少都说过谎,但是说过不代表会说。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一个谎言的结尾都是另一个谎言的开始,最后谎言被戳穿很多时候不是被骗者主动去发现,而是自己圆不上了。韦小宝不是,他深谙说谎的精髓。

韦小宝的谎话从某些程度上讲可以说是真话,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才会讲一句假话。这种说谎方式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因为它能让每个人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哪怕在未来真正触碰到了真相,在相互印证下也会得出韦小宝没说谎,或者韦小宝自己也是被蒙蔽了的结论。这点跟《三国演义》很像,罗老爷子也正是用的七分实三分虚的说谎方式让数不清的读者认为他笔下的才是真实的三国。

举这个例子的道理,是什么?很简单,当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面形成了对另外一个人的强烈认知以后,就会很难把它改变。就像韦小宝一口气说了一百句话,其中九十九句是真的,那么唯一的一句假的自然也变成真的了。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形成了真理瞬间。同样真理瞬间也适用在空城计中的司马懿身上。在《三国演义》中罗老爷子成功的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算无余遗的绝世智者,这种算无余遗来自于诸葛亮永远的战战兢兢,永远的如履薄冰。

这个特点已经成为诸葛亮身上被烙印三分的显著标志,让过往的所有对手,包括司马懿本人都深以为然。正是在这种强烈认知下,诸葛亮突然干出件君子立于危墙之下的举动必然会被过往所掩盖,就像面对太阳看到的永远是光明一样。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像司马懿了解诸葛亮一样,诸葛亮同样也了解司马懿。在诸葛亮的认知中司马懿也是个谨慎的人,也许诸葛亮有着异乎寻常自信,他知道任何人站在他对面都会变得非常谨慎。

 5/10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  神途  8L  当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