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诸葛亮可以说是在无数选择中最终确定了一个绝对平和的方法,那就是城楼操琴。这个又要牵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说法。当年张三爷站在当阳桥头独挡曹操追兵,其实也是可以看成是个空城计。张飞这么做是突出他的猛跟豪气,还有就是他在赵云之后,用一支生力军的形象出现,然后再加上他身后的尘烟让曹操认为有伏兵在后。当然,诸葛亮跟张飞不同,假如诸葛亮也是来到两军阵前直接面对司马懿,只怕这个老对手就会直接派人过去了。

毕竟诸葛亮属于文官,而且就算想跑,两条腿也跑不过四条腿。所以,诸葛亮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居高临下”。说起来天下三百六十行,凡是做买卖的柜台摆置都低,讲究卖方亲主顾。但凡是都有例外,有个行当叫当铺,它的柜台就高,而且已经至少要高过当当的一头。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大部分跟现在的问答无关,也就不多说了,只说有关的一个,就是当当的人需要抬头看掌柜的,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气势在还没论价时就已经输了。

司马懿在城楼下看诸葛亮也是这种效果。不光如此,一个在城楼上,一个在城楼下,虽然看上去离着不远,但实际上诸葛亮已经人为的设定出一个心理障碍,或者说是个两人的缓冲地带。有句话叫当断不断,反为其乱。人在不经过思考出现的第一个反应可以叫直觉,但直觉往往是最直接的,而且有可能还是最有效的。可如果一个问题要是经过了大脑,无论是谁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做出各种假设判断,哪怕是莽撞如张飞也会有他自己的想法。

假设越多人的选择性就会越多,选择性越多人反而就想不明白该如何做选择了。换句话来讲,司马懿越是动脑子去推算,诸葛亮给他出的选择题就越难解。而且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就是诸葛亮把选择的权利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司马懿,那就意味着把所有压力也转给了自己的对手。司马懿的难以抉择也应了“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当然仅仅是让司马懿出现选择综合征还是远远不够的,诸葛亮不断的在胜利的天平上给自己这边添加砝码。

首先诸葛亮让对手看到的是自己的镇定,这份镇定就是通过操琴来体现出来的。诸葛亮尽可能的展现出自己的从容和悠闲,从而营造出一个异常平静的氛围。司马懿身后是十五万大军,就算人可以管住自己不出声,可马怎么着也得踢踢腿,喘口气吧。所以说诸葛亮这边越安静就衬出司马懿那边越乱。在这个时候每个喘息都是对司马懿的催促,要知道两军对垒到这个状态,司马懿从道理来讲只有攻城一个选择,但诸葛亮正因为掩藏,才会有无限个选择。

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选择是什么,正因为未知才会觉得可怕。光这些诸葛亮还嫌不够,他又给了司马懿一份无形压力,这个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压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平民在城门外打扫。大家都知道历来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杀平民,因为平民一死人口就没有了,而且也容易把平民推到敌对阵营中变成对方的兵。诸葛亮故意把平民展现到司马懿面前,特意着重说明,你看,我这边除了平民可就没人了。

作为一军的统帅能没有兵?这个任谁都会觉得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谁还会去上套?空城计是不能单独看的,它必须结合所有特定因素才能达到它的目的。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这个道理。诸葛亮正是把己方的诸多优势,而且有心算无心,以无法对有法,做到这个份上司马懿若还不退兵,那诸葛亮就枉被赞为“诸葛之智近似于妖”了。以上就是演义中明面文字上分析出的原因,事实上现在流行的是另一种解读,这个就是挟寇自重论。

这两天又看了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给胡宗宪写信时说‘大明不能一日无东南,东南不能一日无胡汝珍,所以若要严家不倒,那么必须胡汝珍不倒;若胡汝珍不倒,那倭寇不能尽除。’司马懿对上诸葛亮就是说明其中道理。一旦诸葛亮死了,蜀汉灭亡指日可待,司马懿在曹魏说轻了就是永无出头之日,说重了就是身家性命只在朝廷的一念之间。

有道是最了解一个人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他的对手。诸葛亮作为司马懿毕生大敌,同样也明白他的处境。所以从一开始诸葛亮就笃定司马懿不会杀进来,至于空城计不过是给到对手一个台阶,好让他不至于丢了面子,失了军威。也可以说,是两个通过隔空对话联手给当时的大都督曹真演了一场好戏。好了,就写到这吧。写着写着在不知不觉中又长了,真不知道有哪位朋友能耐心看完。

 6/10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  神途  8L  当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