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事情内阁负责票拟,也就是针对政务给出处理意见,皇帝最终审批,后改为司礼监代为批准,称为批红。从这一套制度来看,貌似不用皇帝,也可以造成对政事的管理,但这不代表着皇帝就被架空了。在宋朝以后,宦官不能随意与外臣结交,明朝也是如此,而且在皇帝的特意为之之下,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敌对关系,共同处理政务也是在相互制约。

万历初年张居正能够凌驾皇权之上,一是皇帝年幼,无法单独处理政事,有太后支持;二是为了推行改革,主动联合了司礼监太监冯保。即便强硬如张居正,死后还是受到万历清算,抄家议罪。其后万历皇帝为了国本之争与大臣斗争几十年,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朝中发生什么其清清楚楚,一直牢牢操控者政权。还有嘉靖皇帝,痴迷炼丹,数十年不上朝,严嵩权势滔天,但在嘉靖面前也一直是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僭越。

其在任期间共更换内阁首辅杨廷和、杨一清、张聰、夏言、严嵩、徐阶等六人,是明朝历史上首辅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是不折不扣的权术高手。可以说明朝皇帝除非自己想放权。否则权力肯定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明熹宗朱由校痴心木匠,太监魏忠贤权势滔天,称九千岁,即便如此碰到政事也还是要请示熹宗。崇祯皇帝上台后,马上轻松解决魏忠贤,明朝制度下的皇权有多么强大可见一斑。

之所以给大家明朝大臣都比较刚的印象应该是明朝出现的大臣正面硬刚皇帝的事情比较多。这有几个原因。首先,奇葩皇帝太多。明武宗好打仗,嘉靖皇帝好炼丹,朱由校专业是木匠。作为忠臣碰到这样的皇帝当然要不停劝谏。其次,明朝大臣正面刚皇帝后果比较严重。唐宋以来,刑不上大夫。但明太祖穷苦出身,不惯这毛病,设立了庭杖制度。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让主管写历史的官怎么写,他就怎么写吗?

这一点,凭良心说,有是有,但并不常见。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什么笔都可以动,史官的笔是不能动的。中国史官的笔,素来被称之为“铁笔”。从孔子编修《春秋》开始,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更是成了史官们的美谈。历朝历代的史官,都以铮铮铁骨闻名。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对史官的屠杀,在春秋时期的崔杼,就因为弑君而逼迫史官改写。

结果连续四个史官被杀,依然拒绝抹除“崔杼弑其君”的记录。最后,就连杀人不眨眼的崔杼也被迫向史官臣服。到太史公的时代,就更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于汉朝的事情都是有啥写啥,丝毫不加避讳,就连刘邦丢弃妻子这种事儿,他也照写不误。这种气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不赞叹。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乱世或者是面对强势皇帝的时候,史官们也往往必须改笔。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被篡改就是很常见的事情,杀史臣的事也不少见。比如桓温逼迫孙盛改《晋阳秋》,又比如魏道武帝因为崔浩如实记录拓跋家族的事情而大开杀戒,这些都让史臣们的笔不敢太过放肆,也导致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昏君批量化、模块化生产。即使一代明主李世民,也曾逼迫史官改写过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哪怕房玄龄拼死抵抗也无能为力。

刘墉、纪晓岚、和珅、阿桂,四人是乾隆皇帝的重臣,谁的官最大?

纪晓岚是从一品,刘墉是正一品,和珅和阿桂都是超品,你说谁最大呢?先简单介绍一下四位大臣1、刘墉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和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的长子。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墉的扮演者李保田大火起来,其实与李保田一起火的还有清朝大臣刘墉,戏说中的刘墉有才学、有能力、聪明机灵,还会同和珅斗智斗勇,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墉还是比较普通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皇帝前期的肱骨之臣,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刘墉的爷爷也官至布政使,所以刘墉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由于父亲的关系,刘墉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31岁的时候,还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斩获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刘墉为官前十年基本上就是在翰林院,期间也升任过侍讲(从四品),还担任过学政,但是没有管理过行政。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皇帝  无边  官职  权力  体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