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剑派,按强弱排序是嵩山,泰山,衡山,恒山,华山,最强的是嵩山派,最弱的是恒山派和华山派。嵩山强在两点,一是左冷禅是个奇才,不但武学修为高,而且精于算计;二是人丁兴旺,不但跟左冷禅同辈的人多,而且下一辈的人也多,刘正风金盆洗手的时候,嵩山去了不少人,隐隐的已经喧宾夺主了。泰山派为什么能排在第二呢?因为泰山派的掌门人天门道长虽然不如左冷禅,可是也不比莫大先生、岳不群、恒山三定差。

左冷禅嵩山大会的时候,泰山派一下子就带了几百人,对比之下,华山派倾巢出动才几十个人。衡山派排在第三,一是因为莫大先生和刘正风师兄弟在江湖上地位高,武功高,二是衡山派的人丁也不算少,起码比华山和恒山强。恒山派为什么能强过华山呢?一则是恒山人丁比华山兴旺,而且恒山派还有剑阵,不可小觑,二是恒山三定都不比华山宁中则差,特别是恒山掌门,也是一等一的权谋高手。

在五岳剑派里,华山是最弱的,其原因很明显。一是,华山第一代只有岳不群夫妇,而且武功也不算顶尖。二是,华山派第二代不但人丁稀少,而且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令狐冲作为华山大师兄,武功一般般,也就欺负一下青城派的青城四秀。看看嵩山派,看看自己的华山派,岳不群就能明白怎么把华山发扬光大了。一则是,掌门人练成顶尖的武功。

岳不群千方百计算计林平之,就是要拿到《辟邪剑谱》,练成天下无敌的武功。一旦岳不群练成顶尖武功,他就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压制左冷禅。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一个厉害的首领,也许比一千个小兵更有价值。岳不群武功高了,对方徒弟多的优势,也会被无形中抵消掉。从而,华山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二则是,广收门徒,让华山派的下一代人丁兴旺。

参考泰山派,左冷禅可以伏击徒弟少的华山恒山,可是他不敢伏击泰山衡山,因为泰山衡山两派人丁兴旺,自己找的那些旁门左道的外援不够用。所以他只能从内部分化泰山派,让天门道长的师叔们去搞天门道长,让泰山派内部分裂,然后达到迫使泰山派同意五岳并派的目的。对于岳不群来说,前一个方法更快,后一个方法更慢。你想啊,练成绝世武功,也许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就可以,但是教会一百个徒弟,二百个徒弟,那少说也得费十年八年的功夫,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令狐冲跟着风清扬几天就学会了独孤九剑的一部分,成为绝顶高手,说明绝顶高手在《笑傲江湖》里是可以速成的,只要有武功秘籍,有高手指点。所以,为了发扬光大华山派,岳不群走了捷径,选择了速度更快的前者。假如岳不群不通过《辟邪剑谱》达到广大华山派的目的,他只能老老实实多收徒弟,日日夜夜督促徒弟练功了,然而,华山派在这种模式下,上限也就是个泰山派吧,比嵩山派还是差太远,更不要说跟少林武当比了。

在《中庸》里得出“大德者必受命”这一结论,可孔子却一生不得志,对此你怎么看?

“大德者必受命”倒是没错,但是说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可是万万不对的。我倒觉得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德之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命”里,都会努力做最靓的仔。一、孔子的志向孔子本是殷商遗民宋国的贵族之家,当然到了春秋末年,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这一族已经没落的不能再没落了,所以孔老夫子是没落贵族没有错。在孔子以及更早的年代,没有独立的码字工作者,书籍书刊都是官方出品,并且主要也是流通于统治阶级的,所以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出身最起码得是个士。

孔子作为贵族,虽然已经没落,但还是优先占有一个享受教育的名额。彼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但孔子生活在周礼保存相对完整的鲁国,所以孔子当时学习的主要就是周礼。后来,孔子也把恢复周礼作为了自己的志向,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的一生都没有放弃对周礼的期待。所以说,孔子终极志向就是恢复周礼?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因为孔子倡导恢复周礼也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那就是回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关于这一点,在我的个人专栏文章《三王之一的大禹和孔子的大同世界》中有分享过,就不再赘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孔子的志向确实非常有难度,这绝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是可以实现,而是受命于时运。孔子并不否定自己的观念学说,但独独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受制于时运,既然如此,孔子就“认命”了。

从这点看来,老夫子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也是一个很善于审时度势,做出更快更好的选择的人,完全不见后来人所传说的那种儒生的迂腐。既然时命让孔子不得不避其风头,那就避开吧,然后来一个“曲线救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二、曲线救国这个曲线救国当然只是借用,因为孔子并没有真正的去拯救哪一个国,因为当时各国的君主都不太喜欢他的样子,所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发现这个尴尬之处并非只有后世的我们,孔子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地位,而立之后,孔子用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讲学授课的活动。孔子的观点学说,自然不必多说,孔子无法得到重用,于是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学识有道德教养的学生,让自己的学生考取公务员,进入管理阶层,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可见,流传至今的“公务员热”是从孔子这里传下来的啊。

孔子在世时,在政治抱负上确实没有机会大展手脚,但是他在教育工作上,却达到的顶峰。对于孔子而言,无论是恢复周礼,还是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过程中的方式而已,而且后者上,孔子在当时就尤为成功了。所以,我们不能说孔子是一生不得志的。三、道德成就比政治成就更重要我们都知道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无论是在谈及政治目标,还是在讨论自身上,无论是说君主、王公贵族,还是对平常百姓上,“道德”是孔子谈论最多的一点。

尤其是对于统治阶层,对道德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因为孔子十分赞同“上行下效”这回事。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就是“为政以德”,可见“德”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了。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所有,简单的综合之后,我们可以粗略的总结出孔子的两个目标方向,那就是政治上的理想国,和思想上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目的本是为理想国创造机会的,孔子最为伟大之处,就是在发现理想国难以实现时,也没有放弃理想人格的追求,以此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才德兼备的人才。

有人说我们的信仰是祖宗:可为什么有“亲不过三代,情不过五伏”的俗语?你怎么看?

上古既敬畏祖宗,也迷信鬼神。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当然要信仰。不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人类在迷信鬼神的同时,也开始对自身的重视,表现为最初的崇拜女性到对男性和男性生殖器官的膜拜。甲骨文的“且”、“祖”两字作为雄性生殖器型,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人类靠生殖繁衍,故或另加示,表示了祭祀祖先,最初以石祖或木祖表示故去的先人置于庙堂来祭祀。于是“祖者,且也”就自然而然演变成了“祖,始庙也”。“亲不过三代,情不过五伏”,是一种“情亲”文化,其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敬的意思,这畏天命,就是敬重宗教信仰或者宗教哲学;畏大人,就是敬重自己的父母、长辈、祖宗已经有道德学问的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要敬重圣人的教诲,那些诸如《论语》、《四书》之类圣贤书中的传世格言。

孔子的畏天命,是一种学思践悟。在他体悟到“五十而知天命”后,他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给我们这般印象:“知其不可而为之”,“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命既是命运,也是使命。孔子的使命是经由教育阐明人性内在成为贤圣的潜能,让人走上正途。敬畏,是一种境界,能自觉将内心置于行善避恶中,能生发自强不息。如果一个人到了没有什么可以约束自己的时候,还谈什么情亲,什么家国情怀,只能为失败拉开序幕。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万世  门徒  玩法  大黑  经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