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件黄色衣服就是俗称的“黄马褂”,黄马褂可以说是大家对清朝影响最深刻的一件衣服,在影视剧中只要穿上这件衣服,任何的官员都得跪拜,这就是所谓的“见衣如见皇帝”。那么在真正的满清历史上,黄马褂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当然不是。清朝的黄马褂分为“职任马褂”和“赏穿黄马褂”。清朝的黄马褂是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制作而成,也就是黄马褂的颜色是跟皇帝专用的颜色是一样的,但是黄马褂是没有花纹和彩袖的。

不过单凭这个人可以穿上皇帝专用的颜色,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地位肯定是非比寻常的。首先“职任马褂”就是皇帝的近侍所穿的工作服。《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也就是说职任马褂其实就是皇帝的侍卫们的工作服罢了,毕竟作为离皇帝身边最近的臣子,肯定就需要用东西来衬托他们的与众不同,而用黄马褂来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不是恰到好处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黄马褂,如果你一旦没有呆在这个岗位上是不能再穿的,也就是说这些侍卫只能在紫禁城,亦或者在皇帝的身边时才能穿,一旦离开了紫禁城,或者说皇帝没有在身边,那么就绝对不能再穿黄马褂了。

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说黄马褂就是你的工作服,离开了这个岗位下班回家,亦或者是休假你就得脱掉这件工作服了,你就不能再穿了。再者“赏穿黄马褂”又分为行围褂子和武功褂子。其中行围褂子是满清时期打猎校射时所赐,在咸丰之前清朝每位皇帝都会到木兰围猎场打猎20天,这个时候如果臣子们射到鹿的,亦或者是蒙古人向皇帝献猎物的,皇帝一般情况下都会赏赐他们一件黄马褂。

同时在打猎期间皇帝还会组织射箭比赛,满人射中五箭的,亦或是汉人射中三箭的,同时他们的官职都在四品以上的,那么皇帝一般情况下也会赐予他们黄马褂。但是在打猎中获得黄马褂的人,只允许是在跟随皇帝打猎的时候才可以穿,否则按谋反处置。武功褂子,就是皇帝赏赐给那些对于王朝有巨大功劳又十分宠爱的臣子们的黄马褂,但这些功劳巨大的臣子已经赏无可赏的时候,就可以用黄马褂、花翎等特殊的东西来奖励功臣,而这类才真正算是有特权的黄马褂。

得到这类黄马褂的臣子们,他可以在任何认为是隆重场合的时候穿上这件衣服,更是可以说是见官大三级。但是这种黄马褂在道光之前都从未出现过,直到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的时候,武功褂子才大量出现,在当时只要参与到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那些将领基本上都会被赐予这类黄马褂。不过到了清末武功褂子并开始泛滥,可以说谁让慈禧开心,他就能得到黄马褂,比如在当时为慈禧开火车的司机就得到这么一件武功褂子。

同时“职任马褂”和“赏穿黄马褂”的黄马褂并不是完全的一致,除了在权力上有差距,在样式上也不一样,比如职任马褂和行围褂子的纽扣是黑色的,而武功褂子的纽扣却是与衣服一样的明黄色的。总的来说黄马褂的作用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彰显身份,能够得到黄马褂的也就是你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毕竟能用皇帝专用的颜色,这无疑就说明他的身份啦。

一等功与一等功臣有什么区别?

功与一等功臣有什么区别

一等功是功劳的一个等级,属于功劳(荣誉);一等功臣则是获得这种功劳(荣誉)的个人,是具体的人。为什么强调是获得这个功劳的“个人”呢?因为一等功分为个人一等功和集体一等功。顾名思义,集体一等功属于某个集体,是团队的集体功劳,不属于任何个人。解放军相关《条例》规定:凡是个人或单位在执行战斗和战斗保障等任务中,成绩良好,超出一般水平的,都应当评功授奖。

功分为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功绩卓著,有特殊贡献的,授予英雄或模范称号。比如去年,中印对峙冲突时,因在边境冲突中誓死捍卫国土,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其中,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三位英雄荣立的便是一等功这种功劳,而他们个人,便是共和国的一等功臣。

那么,一等功的评定标准是什么呢?不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场上,要立一等功都非常不容易,需要有重大影响和贡献。而和平时期的一等功,基本上都是追授的。战斗中英勇顽强,坚决执行命令,模范遵守战场纪律,完成作战任务成绩突出,或者主动掩护、抢救战友,功绩卓著,有重大贡献的,可以记一等功;而上述几位英雄,就非常符合这个标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沙  林志颖  大赏  哥们  比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