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乾隆登基后,将他的潜邸改建为重华宫。这是因为自唐代起,皇帝即位后往往将原来的住所作为龙潜之地,后世子孙不得居住,从而杜绝觊觎大宝之心。重华宫之名,由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所拟。“重华”典出《尚书》:“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就是吹捧乾隆有舜之德,继位名正言顺,能使国家有尧舜之治。建成后的重华宫,占据了原乾西五所中三所的面积,另两所改为花园,称为西花园。

二、人世几回一甲子——六十年的皇帝生涯1736年,雍正皇帝暴卒于圆明园,遗诏传位于宝亲王弘历,是为乾隆皇帝。1、紫禁城以外,乾隆皇帝经常去的地方:圆明园 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等诸多值房,在此“避喧听政”,从而远离潮湿闷热的紫禁城。

不过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要属于乾隆在位期间,他本人也越来越喜欢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美丽园林。从乾隆三年正月十一日首次驻园,到嘉庆元年退位为太上皇后,仍长期居于园内。嘉庆三年十月十日离开圆明园回宫,次年正月初三驾崩。长达61年的时间,乾隆每年均摆驾圆明园。不过,自从乾隆六年起,每年秋季又多了一个去处:热河行宫(马戛尔尼访华使团就是在这里朝见乾隆)。

加上乾隆生性好动,喜好四处巡幸,一年中驻园之日最多达251天(乾隆五年),最少只有10天(乾隆四十五年),平均下来每年为126.6天。2、紫禁城内:养心殿成为乾隆的唯一办公场所。养心殿建于明代,典故出自《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六年六月丙子,新作养心殿成。”按照规矩,皇帝应该住在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不过满清皇帝基本上不太愿意遵守这个规矩。

满清入关后,第一个居住在养心殿的皇帝是顺治。康熙在位期间,虽然居住于乾清宫,却把养心殿东暖阁和东西配殿改成了制作御用器物的作坊,东暖阁里是画匠、雕刻匠、油漆匠等工作的地方,同时也是康熙接见外国传教士和向他们学习的地方。雍正即位后,以为康熙守孝为名,将办公地点改到了养心殿。雍正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己酉谕内务府总管等诸王臣云:“朕持服二十七日后,应居乾清宫。

朕思乾清宫乃皇考六十一余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着将殿内略为葺理,务令素朴。朕居养心殿内,守孝二十七月,以尽朕心。”不过,雍正在养心殿这一住,就一直到死也没搬。雍正七年,为了对准噶尔用兵,在几乎只有一墙之隔的乾清门广场西北角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最初遴选心腹大臣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运转良好的军机处,从此成为满清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而距离军机处只有不足50米的养心殿,也从此成为皇帝再也离不开的办公地点。正因为养心殿的重要位置,乾隆在位期间,继续加以改造、添建,使之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西暖阁西侧,被乾隆皇帝隔出一个小房间,即赫赫有名的“三希堂”。

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等三件传世墨宝。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又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的作品,包括墨迹340件以及拓本495种。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居住。3、寄托了年轻时美好岁月回忆的重华宫。

乾隆《重华宫记》称自己: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乾隆元年冬至日,皇帝与皇后富察氏在重华宫共进晚膳,自此,夫妻同宴于重华宫被引为常例。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多年以后,乾隆帝命人将重华宫按照自己与皇后居住时的原貌进行布置,并将皇后的嫁妆——一对红木雕花大柜,陈设在后殿翠云馆中。年逾古稀时,乾隆帝在《重华宫记》中写下“旧剑不能忘”的词句,引用汉宣帝与许皇后深情爱恋的典故,寄托对富察氏的怀念之情。

此外,每逢节令,乾隆还会在这里聚宴宗亲。直到驾崩前十余天,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还在重华宫“赐御前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大臣、蒙古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等食,并赏赉有差”。重华宫还是乾隆举办茶宴联句的地点,自从乾隆八年,即1743年起,乾隆于每年正月择日在重华宫举行,从此成为定制。能有幸入选赴茶宴者,多为殿阁学士、枢机近臣,间有宗室王公。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紫禁城  宫殿  玻璃窗  装配  最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