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1.史料《三国志》这样记载:《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

”;《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大疫并非孤例。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2.名人曹植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

”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总结: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马革裹尸还是最好的下场了,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体都只有一个下场——曝尸荒野。野战中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边追,一边逃,死者遍地都是,逃的只顾逃,追的也没工夫打扫战场,然后那些尸体就丢那儿不管了。有时候某些战况比较激烈,士兵们的尸体会绵延一路,甚至死人连河沟都能塞满,把水都淤积住。即便有后续打扫战场的部队,他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以简单省事为主,剥下铠甲军械,搜刮出值钱的东西,然后附近有山沟就丢山沟,有树林就丢树林,只要不碍事就行。

运输和处理是尸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在缺乏交通工具、道路的古代,仅靠人力搬运这些尸体都很难,军队们不会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即便在现代,快速处理战场尸体也不一定容易。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一些残酷的岛屿战后,不得不用推土机处理尸体。苏德战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打扫,至今仍丢弃着大量双方士兵的尸体,挖土党挖这些东西都挖成了产业。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由于来不及转移,许多战友的尸体都是以薄土覆盖,匆匆埋葬。车臣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俄军,许多尸体都没有收回,甚至战后很多年还发现有成堆露天丢弃的尸体。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中,阿塞拜疆出动了挖掘机处理己方尸体,场面令人不忍目睹。古人没有推土机、挖机,很难快速处理尸体。那些死人较多的战场,通常等不到人们去收尸,尸体就已经腐坏朽烂,或者让野生动物给吃掉了。

腐败的死人很容易滋生病菌,这对古代的军队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他们宁可眼不见为净,也不愿因搬运尸体引发瘟疫。在中国古代,许多处理战场尸体的工作,都是由驱赶或征发的民夫来完成的。古人当然也明白死人过多会造成瘟疫,但军队可以躲,民众却不能逃,一般这些收尸的工作会由官府出面征发民夫进行,以避免给州县带来灾害。

有的时候,随军的民夫也会被军队命令完成这项工作,或者干脆交给不顶事的辅军来完成。当然,等待他们处理的多半都是已经搜刮一遍的尸体,古代打扫战场是美差,兵甲、细软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一般都会让将领的“嫡系”给先行扫荡掉,后来真正的收尸者干的都是苦力活。因此也别指望他们能对那些尸体多么友好,能找个坑,找个洞,找个山沟丢进去就算不错了,肯撒上两锹薄土,已经是给你施了恩情。

图省事儿的,拿鸡公车拖着往山林里一丢,或者原地上两铲土,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大多数时候,民夫们所做的也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史书也几乎不会讲这些细节,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之类的诗歌会为士兵们暴露的白骨传唱。于是某些人烟稀少又冤魂众多的古战场,渐渐会成为谁都不敢过去的“禁区”。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在一地,会吸引来大量食腐的野生动物,如老鼠、狐狸、狼群、乌鸦、秃鹫等等,它们大快朵颐,吃人肉吃得肚儿滚圆,然后大量繁殖。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万世  兵魂  男神  杀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