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1949年初的陈官庄包围圈中,第74军跟随杜聿明的前进指挥所、邱清泉第二兵团一起,第二次被华野全歼,中将军长邱维达也兵败被俘。毕竟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招牌番号,所以很快就在浙江再次重建,时间是1949年2月底,不过这次可没剩下什么建制部队,先是收容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再有就是该军在后方留守处的少量留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因此第74军的第二次重建,主要兵源是第9编练司令部征招的浙江籍新兵,由于招募时间不长和缺乏训练,尤其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骨干军官和军士,所以战斗力急剧下降。该军以抗战时期第51师步兵指挥官劳冠英为新任军长,恢复了第51、第57和第58这三个师的番号,但是兵力只有不足15000人并且战力较差,只能驻于浙江兰溪担任二线预备队的任务。

再后来由于第74军在福建战役中的表现差极,撤至平潭岛上甚至毫无军纪,不服从命令和抢掠百姓,已经不复往日的74军风采,遂遭蒋军高层嫌弃,不再视为主力部队,1949年8月干脆把74军的番号转给了云南卢汉。也就是说,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历经两次重建的那个抗日铁军第74军彻底消亡,不仅老班底不在,连番号都搞没了。

由此可以发现,第二种重建方式是非常勉强的,虽然部队番号如旧,但是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作风和精气神,因为重建的基础太过薄弱,比如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死守47日的方先觉第10军,那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完全不弱于所谓五大主力。结果在衡阳放下武器全军覆灭,不久以逃回来的部分官兵(约3000人左右)再补充大批后方新兵,也重建了第10军,然而军魂已经不在。

所以以第10军在抗战后缩编的整编第3师,兵力一度恢复到了20000余人,战斗力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46年8月的陇海路战役中,赵锡田的整3师仅仅两天时间就被刘邓大军全歼。并且歼灭的非常彻底,重建的基干都不存在了。同样,在次年的鲁西南战役中,黄埔三期陈颐鼎的整编第70师也被刘邓大军全歼,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通通被俘。

这样的部队怎么重建呢?蒋军琢磨出来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即从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中抽出一个整编旅(整18旅),以此为基干再补充一些新兵,重新打起整编第3师的番号;然后再从邱清泉整编第5师中抽出整编第96旅,补充之后如法炮制再恢复整编第70师的番号,于是两个整编师就扩编成为了四个,完成了部队的重建。这算是第三种办法吧,只不过以一个建制整编旅扩充起来的整编师,兵力和战力都难成规模,所以基本不敢单独活动,咋办呢?遂以整3师跟整11师合组为整18军、整70师跟整5师合组为整5军,以老带新聚在一起遂行作战任务,兵力则在一个整编师之上两个整编师之下,这就是中原战场上所谓的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小型兵团,跟后来的大型机动兵团性质不同)。

二战苏军的突击集团军和普通的集团军有何不同?

如何评价《士兵突击》中的高城

按照苏军军语定义,突击集团军是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的进攻战役作战并在敌防御的战役战术地幅内歼灭敌军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30年代初期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中提出了突击集团军这一设想,认为突击集团军应该编有4-5个步兵军(12-18个步兵师)、1-2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7-9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和7-8个高炮营。

此外,还可以配属一些空降部队。作战理论认为这样编程的突击集团军在2-3个航空兵师支援下,可以在宽度50-80千米地带实施进攻,顺利突破敌军防御战术地幅,之后以每昼夜5-15千米 速度向100千米纵深发展进攻。突击集团军进攻战役示意图在卫国战争时期的1942年苏军变成了突击集团军,不过规模比战前军事理论规定的要小,不过比一般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拥有更多的坦克、火炮和迫击炮。

在1943-1945年突击集团军编有9-20个步兵师(1个步兵师编2个步兵旅)。在许多战役中,突击集团军还编有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有些时候还编有装甲列车与雪橇分队。突击集团军的人员享有某些优待,比如较高的薪金、受伤后有权回到自己的部队等。在卫国战争中,苏军先后编有突击第1-5集团军。以下做个简单介绍突击第1集团军:1941年11月由预备队第19集团军改编,最初编有步兵第29/44/50/55/56/71旅,先后参加莫斯科反攻、杰米扬斯克、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奥斯特洛夫、塔尔图、里加和库尔兰等战役。

突击第1集团军首任司令库兹涅佐夫中将,1943年5月25日晋升上将突击第2集团军:1941年12月由沃尔霍夫方面军第26集团军改编,最初编有步兵第327师、步兵第22-25/53/57-59旅等,先后参加柳班、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红谢洛-罗普沙、纳尔瓦、塔林、姆瓦瓦-埃尔宾、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战役等。1943年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67集团军部队会师突击第3集团军:1941年12月组建,最初辖步兵第23/33和257师、步兵第20/27/31/42/45和54旅等。

1945年5月编有近卫步兵第12军、步兵第7/38和79军、突破炮兵第4军、近卫火箭炮兵第5师和高射炮兵第19师等。先后参加托罗佩茨-霍尔姆、杰米扬斯克、大卢基、涅韦尔、里加、华沙-波兹南、东波美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战后驻扎在德国,1954年该集团军改为第3集团军,直到1991年10月撤消番号1945年5月1日突击第3集团军所属步兵第150师战士将红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1945年5月1日突击第3集团军步兵第150师战士将红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突击第4集团军:1941年12月由西北方面军第27集团军改编,最初辖步兵第249/332/334/358和360师、步兵第21旅等,先后参加托罗佩茨-霍尔姆、涅韦尔、波洛茨克、里加、梅梅尔克库尔兰战役等。

突击第4集团军首任司令叶廖缅科上将,未来的苏联元帅突击第5集团军:1942年12月由预备队第10集团军改编,最初辖步兵第87/300和第315师、机械化第4军、坦克第7军等。1945年辖近卫步兵第26军、步兵第9和第32军、坦克第11军、工兵第61旅、近卫炮兵第4旅和近卫反坦克歼击炮兵第4旅等。先后参加过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顿巴斯、梅利托波尔、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雅西-基什尼奥夫、华沙-波兹南、柏林等战役。

苏德战争列宁格勒战役中,苏军第8集团军的战史是什么样的?

多谢邀请。 苏军第8集团军成立于1939年8月,由原先的列宁格勒军区诺夫哥罗德战役集群改编,参加过苏芬战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该集团军编有步兵第10和第11军、机械化第12军和反坦克炮兵第9旅。战争爆发后,在最初的边境交战中,集团军所属机械化第12军在没有步兵支援且弹药燃料缺乏情况下,盲目对德军发动反突击。

结果经过3天激烈而混乱的战斗,整个机械化军的749辆坦克只剩下45辆。集团军部队不得不撤往希奥利艾。知乎,该集团军在希奥利艾方向阻击德军进攻。按照苏军战史记载,仅在希奥利艾西南就击毁德军坦克300余辆。此后,集团军负责防守派尔努和塔尔图,使得德军准备在爱沙尼亚海岸多次登陆计划无法实施。7月14日,集团军转隶北方面军。

8月27日,转隶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此期间,集团军在2个海军步兵旅以及波罗的海舰队火力支援下,在沃龙卡河、旧彼得戈夫一带挡住了德军进攻并建立了奥拉宁包姆滩头阵地。这个阵地日后成为苏军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前进基地。当然在此期间德军攻克了集团军所属步兵第10军防守的塔林、派尔努和塔尔图。在塔林撤离期间,苏军38艘船只被击沉,1万人丧生,不过还是撤出了2万余人和100余艘舰船。

经过休整后,1942年1月集团军越过拉多加湖,进入姆加地区作战。6月9日,集团军转隶沃尔霍夫方面军,8-9月与突击第2集团军一起在锡尼亚维诺方向多次实施进攻作战。在锡尼亚维诺战役中,苏军损失11万余人,仅第8集团军编成内的坦克部队就损失坦克59辆,不过也消耗了德军力量,使得德军原先准备发动的北极光攻势取消。

1943年1月参加了突破列宁格勒封锁战斗。7-8月在姆加战役中,攻占德军波列奇耶抵抗枢纽部,不过付出高昂代价,德军称苏军损失4个团和24辆坦克。1944年1-2月,该集团军协同第54和第59集团军参加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彻底消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向争夺卢加战斗中,该集团军步兵第256师被围不过经过支援突出合围。

1944年7月24日-30日,该集团军与突击第2集团军南北对进,解放纳尔瓦。9月27日-11月14日集团军所属步兵第109军和爱沙尼亚步兵第8军在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实施了蒙海峡群岛战役,使得波罗的海舰队舰艇获得了控制芬兰湾和里加湾的条件,从而直接威胁德军左翼。在此之后的1944年12月-1945年5月集团军担任爱沙尼亚海防任务。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手游版  双服  连开  得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