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太轻松,有不少考证类的东西,好在,作者加入了不少故事桥段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读起来不至于味同嚼蜡。其次:明史一直以来是史学家研究的重点,也是热门,《万历十五年》所探究的问题也是热门:明王朝是怎么灭亡的?《万历十五年》的研究手法是截取了数个不同阶层的代表性人物: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继光以及思想家李贽,用他们带出了他们背后的群体,进而揭示了帝国背后运行的规律以及大明王朝积重难返的命运。

黄仁宇采用了一种之前罕见的被称为“大历史观”的方法来写作这本历史著作。所谓大历史观,其创新在于“长期合理性”和“数字上管理”等概念的提出,这种研究手法以实证主义从技术角度谈论历史,强调通过对当时历史社会整体面貌分析和把握进行历史解读。最后,这本书,至少在我看来,颠覆了之前不少习以为常的认知,比如:①古代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并非无法无天,连立太子都不能做主。

②张居正背后是一个文官群体。 ③清官未必是好官,海瑞那超常的道德信仰最终害了他,导致丢官。 ④道德治国背景下,人人都是一张脸谱。 ……据说,这本书当时以《1587, a Year of No,Significance 》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并未在社会上引起多大的波澜,倒是上个世纪翻译引进到中国后,一时间称为历史畅销书,到今日已成了每一位历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可谓是“墙外开花墙内香”,这可能因为黄仁宇独特的大历史观研究方法让国人眼前一亮有关。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多尔衮不但整死了侄子豪格,还将他的老婆给抢了,就问你够不够狠。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要三岁。据记载,豪格相貌魁梧,弓马娴熟,十几岁就开始在战场上历练,还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豪格长大之后,参加了许许多多战役,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是皇太极十分喜爱的一个儿子。

1627年,皇太极被推举为大汗。当时后金采取的是努尔哈赤创立的贵族共和制度,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或者叫八王共治制度,皇太极的权力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他的兄弟和侄子们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为了加强大汗权力,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唯一选择,皇太极开始大肆削弱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经过他一顿猛操作,贵族共和制度最终走向没落,皇太极也得以独掌大权。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清朝,豪格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那时候豪格是皇太极儿子之中唯一成年的,又是军功最为卓著的皇子,皇太极因此对他寄予厚望。不过,皇太极犯了个错误,他没有及时确立太子,在生活上还不懂得节制,结果他当皇帝不到十年,就因为身体肥胖引发心血管疾病而暴毙。因为皇太极去世得太突然了,以至于他没有来得及确定皇位继承人。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共和制度再次抬头,皇太极的兄弟和侄子们也开始参与皇位的争夺战。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却只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从实力上来说,豪格有皇太极生前掌握的两黄旗兵力,多尔衮则有两个亲弟弟掌握的两白旗兵力,实力不分上下。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比较倾向于豪格继承皇位,就比如说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和塔瞻等人就明确支持豪格,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豪格作为皇长子继位比较稳妥,甚至连掌握两红旗的代善也倾向于豪格继位。

不过,作为豪格竞争对手的多尔衮实力也十分强劲,他本人战功卓越,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很强,是皇太极建立清朝的最大功臣,他的亲信更是遍及朝廷。并且多尔衮的两个弟弟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他们也是支持多尔衮夺取皇位的强大支撑。1643年8月14日,多尔衮召集皇亲贵戚和大臣们举行皇位归属的会议,会议上两派势力剑拔弩张,各不退让,委决不下。

在会议上,除了两白旗之外的其他六旗最终都明确支持豪格,但多尔衮掌握的两白旗终归是个迈不过去的坎,豪格要是强行继位,多尔衮怕是不会答应。而多尔衮就更难受了,自己明明功劳最大,按照满清的贵族共和制度,自己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可是以豪格为首的六旗偏偏跟他过不去,所以他也无法自立为帝,不然内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谁都得不到好处。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刺秦  密史  07073  官网  洞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