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在蜀中对关羽的军事行动听之任之。自然,关羽出兵襄樊后,也会对刘备加以汇报的,他向刘备解释襄樊之战的目的只是夺取襄樊,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北伐。如果按照关羽的战役部署,再加上有上庸方向上蜀军的策应,自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因此,刘备君臣对关羽的军事行动抱有乐观的态度。如果他们预见到关羽在取得胜利后改变了战役决心,想要夺取樊城后大举北伐,他们肯定要做好相应的援助准备的。

第三,刘备诸葛亮对东吴败盟的认识不足。但是,刘备诸葛亮对关羽的败亡还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他们对东吴要夺回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在经过湘水之争后,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重结盟好,已经解决了双方对荆州归属权的争端。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东吴为了夺取荆州,不惜兵戎相见。这是因为东吴的战略方针决定的,它要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自然要占有上游的荆州。

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孙权和吕蒙制订了夺取荆州的方案。孙权已经秘密向曹操投降,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已。正是对东吴的企图掉以轻心,刘备才没有做出增援荆州的决定。这是因为如果与东吴的结盟不破裂,关羽完全可以独自对付曹军。谁知道最后关羽恰恰失败在东吴的偷袭上。对此,刘备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四,东吴的奇袭,切断了关羽与蜀中的联系。

如果不是东吴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发动对荆州的奇袭。如果不是傅士仁和糜芳主动投降,使得公安、江陵两座军事重镇轻易失守。如果不是处于二线的蜀军迅速崩溃,被吴军堵住了长江入川的通道。刘备还是可以得到荆州的消息,来救援荆州的。在此之前的湘水之争时,东吴也是发动了对荆州的袭击。在吕蒙的奇袭下,荆州的三郡迅速落入东吴之手。

得知消息的刘备,迅速率领五万大军从蜀中赶到荆州,支援关羽发动反攻。在刘备、关羽的军事压力下,孙权和刘备重新议和,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这一次东吴再次袭击荆州,局势与上一次湘水之争完全不同了。由于关羽和军队主力不在江陵,使得傅士仁和糜芳顺势投降了东吴。更有甚者,东吴的陆逊迅速越过关羽的防地,突入了荆州的后方。

刘备委派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使得后方的所有城池在一月之间全部投降陆逊。陆逊封闭了峡口,荆州与蜀中音讯不通,等到刘备得知荆州的变故,已经为时已晚了。正是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使得关羽没有能够得到蜀中的任何支援。直到关羽败亡,蜀中也没有任何反应。这里面既有关羽的独断专行的原因,也有刘备诸葛亮对战局判断的过失,更有着东吴发动奇袭的因素。

这一切因素中,对东吴行动的误判是最主要的原因。结语:关羽的襄樊之战中,以及后来的荆州之战,都没有得到蜀中的支援。这主要是因为关羽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关羽的襄樊之战,打乱了刘备的战略部署。当刘备得知关羽的消息时,也只得听之任之了。这是因为刘备赋予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使得关羽能够先斩后奏。他看到襄樊地区的有利战机,就忍不住发动了进攻。

可是,关羽的军事目光只是局限在战术性的,虽然他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果,可是这使得他的战略局势陷入极度危险之中。刘备对关羽的军事能力信任,对东吴背盟危险的轻视,也是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正是刘备认为关羽的军事行动万无一失,才没有对他进行干预。当东吴的袭击发起后,峡口被东吴迅速封闭。这时刘备就算是得到消息,也无法去支援关羽了。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在战阀纷乱的的年代,刘备当然有仁、有义。不然也成不了气候,又怎能当蜀汉之主呢?可仁义之中也露出杀气跟霸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仁和义也是要利益来均衡的,而利益须要靠力量来维护,用智慧来实现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光靠嘴给甜头,到了生命存亡之时,手下的人及百姓得不到保护,或利益受到毁伤时,那末仁是靠不住的,义又在那里呢?例如官渡之战曹操领军进攻徐州,曹兵一到,刘备就跑,连关张的面都来不及见。

叫人不可思议。如果命都没有,那仁和义有什么价值呢?象孟达这样的郡守,黄权这样的名将,傅士仁这样的老臣,都委以重任,连刘备最亲的小舅子糜芳又何况不是呢?关键时刻却做出另样选择。把大仁和大义抛到身后。想的是自已人的利益,这何尝不是仁和义呢?这样的小仁和小义被人们所不齿。答毕!于2018年11月10日午后发表:。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战略版  三国志  杀敌  乱世  热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