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算法的价值观算法有没有价值观呢?算法没有价值观,算法背后的人却是有价值观的。因为我们优化推荐系统,一定会有一个数值目标,这个数值目标的合理性决定了整个推荐系统的合理性。单独以点击为优化目标,一定会导致标题党泛滥;点击加时长目标能够一定程度抑制标题党的产生,但是也有可能导致用户多样性的丧失。在这里举两个内容消费的场景,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场景一窥各个内容分发产品的调性所在。

1.新用户冷启动:大家可以以新用户的身份去尝试各种内容消费服务。比较之下,你就知道各家的价值观怎样的了。因为新用户是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你获取到的是怎样的用户,你就会推荐怎样的内容;进一步的,基于马斯洛需求模型,越底层的内容越有更广泛的受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视频应用,打开来之后,全都是白衣校花大长腿的原因了,人性尔。

2.推荐多样性:多样性是另一个评估分发产品调性好坏的所在。丧失多样性,深挖用户的局部兴趣点,一定是短期收益最大化的。比如我喜欢看科比,那么你把科比的比赛视频推给我,可以让我刷到深夜两点;但是从一个产品的长线来看,我们需要更长久的留住用户,而不是短期让用户沉迷。在短期时长和长期留存中,就依赖于产品设计者的价值观判断了。

六、不同平台下的自媒体生态对于平台来说,创作者是什么?如果把平台比作一个商场的话,不同的平台会有不同的选择,最典型的两种类型莫过于:自营 V.S 第三方运营。一种情况下,整个商场全部是直营的店铺。在这样的平台下,每个货架都是商场自营,所有的创作者对于商场而言,都只是供货商。另一种情况下,商场只提供位置,所有交得起入场费的店铺都可以入驻。

在这样的平台下,每个货架都是创作者自己运营的。直营商场的好处当然是体验可控、甚至于能够在某个特定垂类人群身上做到近乎可量化范围内的极致。由于其收取的是商品流通中的利润,所以在短期内可以攫取巨大的红利,并用这些利润去给商场自身打广告,做新客获取。但这样做的坏处也很显然:就在于供货商的角度缺乏灵动性,只作为供货商的创作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利润激励,很难生长出全新的品牌。

开放给第三方运营的商场,其好处当然是供货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商场赚取的是房租而非商品流通过程的利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这种完全开放给第三方运营的商场是否会用户体验崩塌,比如会有各种在商场入口发小广告的,以各种图谋短线的方式来吸收商场的流量。这就是局部失控与全局可控的关系。在国内,全部直营的商场比比皆是;近乎完全开放给第三方运营的大商场,则恐怕只有微信了吧。

在所有平台都在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时候,只有微信很克制地告诉你什么是错的。七、数据驱动自媒体迭代站在自媒体的角度,又该如何面对平台?如何应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更加目标导向的面对不同平台呢?首先,自媒体面临的问题是平台选择。由于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分发规模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更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品牌调性的平台,选择符合自己长线商业化变现角度的平台。

要区分清楚,哪些平台是叫好不叫座、哪些平台是叫座不叫好。如果做电商导向的自媒体,那么基本上微博微信是必选项。考虑到目前各个平台相对封闭,不提倡向微博微信导流,那么其在其他平台可能更多的在于曝光量和品牌建设的贡献,而不会对电商的销售转化有太大的贡献。但对于承接品牌广告的自媒体而言,其利润更多的和内容的传播量有关,在传播量导向的角度来看,就应该更多的选择和自己品牌调性相符的、哪怕是一些垂直类的内容分发网站。

通过汇集全网各平台的流量,来实现自己对广告主的全网阅读量(播放量)的承诺。因为每个平台的投入都需要牵涉到运营人力,所以如果一个平台的投入产出比不能够达到预期,就应该主动止损,避免进一步的资源投入。在自媒体确定了自己选择的平台之后,就需要深究不同平台的分发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运营从而提升自己在相应平台的曝光量。

常见的三种平台:编辑分发、订阅分发和算法分发平台。1.对于编辑分发平台最快速的方法一定是维系好和平台的关系。因为在这样的平台上,其推荐位置都是人工分配的,更好的编辑关系能够保证自媒体有更好的流量曝光。在编辑分发的平台上,时不时的会有相应的官方活动、积极地配合官方导向,就能从流量倾斜政策中获取红利。2.对于订阅分发平台做粉丝,做垂直品类粉丝是不二法门。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引爆  趋势  报告  内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