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从二品,在明朝这也算是比较大的官。三司长官都指挥使最大,其次是布政使,再次是按察使。布政使是明朝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以前地方上没有布政使一说,省一级的长官在元朝叫平章政事等;在宋朝,路相当于省,虚的,地方上实际上是知府知州最大;唐朝叫都督、节度使,这些官都是地方上最大的官员。

明朝千户是什么官?

明朝千户有两种,一种是“卫所制度”下的千户,另一种则是“锦衣卫制度”下千户。两种制度下的“千户”品阶是一样的,但是功能上可能会稍有差异。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民政和军政分开管理,“千户”正是明朝军事制度“卫所制”下的一名军官;千户也有正副之分,正千户是正五品官职,副千户则是从五品官职。(下同)用现代军事概念来换算,明朝千户相当于现在的团长级别。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分析。说起“三权分立”,明朝可能是首开历史先河的朝代。朱元璋在位时,设三司分别管理民政、军政和刑罚司狱,三司互不统属(边防要地则单设都司,军政、民政统一管理),都指挥就是管辖一个地区军政的最高长官,只接受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管辖。他的下面会统辖若干个指挥,而指挥下面则又会有若干个千户……以此类推,直到十户。

卫所制度的千户主职功能是军事都司→卫指挥司→千户所→百户所→十户所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十户军长→旅长→团长→连长→排长一个卫指挥司的标准编制是5600人,最高长官是指挥,统辖五个千户所,千户所的最高长官就是千户,所以一个千户正常情况来说可以统领1120人;而每个千户所又下辖了十个百户所,即每个百户所有112人。

明朝最强盛的时候总共设立了21个都指挥使司,包括在边境地区设立的羁縻性都司卫所,这些地区的军事和民政都是由都指挥统一管理,而长官很多都是由当地部落的首领担任,还可以世袭。明朝中期开始,中央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权逐渐开始丢失,这些羁縻性都司卫所也相继被撤掉。有必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如今所看的明朝地图大多是按照行政来划分的,如果按照当时军政地图划分,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样了。

“锦衣卫制度”下的千户功能复杂锦衣卫设立之处的定义为特务机构,后来成为了专门替皇帝办事的机构,所办之事很杂:打探消息、皇帝出驾、办案审查、缉拿罪犯、甚至修理京师道路这类事都是他们来负责。但锦衣卫作为皇帝专属机构,规模并不大,最高长官指挥使是正三品(品阶低于之前讨论都指挥使司的最高长官都指挥的正二品),底下所辖正千户级别的官员人数限制是十四人。

布政使的官有多大?

布政使是明朝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以前地方上没有布政使一说,省一级的长官在元朝叫平章政事等;在宋朝,路相当于省,但是虚的,地方上实际上是知府知州最大;唐朝叫都督、节度使,这些官都是地方上最大的官员。明太祖借鉴历朝的经验,在地方上设立了三个主要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三司,分别管理行政、司法、军事事务。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家互不统属,各管各的,各自对中央负责。明太祖朱元璋一肚子主意,总想着怎么防住别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割据,不过实践证明也很成功。三个司的长官为什么都叫使呢?使是什么意思?使者的意思。对了,这些衙门不是单纯的地方衙门,而是朝廷派出机构;其长官也不是地方官,是中央的派出官员,这样做的初衷还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

先来说说明朝的情况:全国有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比如福建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明朝有两京十三省之说,说明明朝对省一级还是沿用省的称呼,布政使司负责全省的政府事务,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一开始,明朝布政使的品级是正二品,可能是觉得地方官品级太高,洪武十三年(1380)降为正三品,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升为从二品,到建文帝的时候再次升为正二品。

朱棣靖难之役成后,将建文帝的改革全部废除,布政使衙门又恢复为从二品。从此之后,明朝各个布政使司都是从二品衙门,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都是从二品,但是左比右大,比如河南右布政使升任福建左布政使。即便是从二品,在明朝这也算是比较大的官。我们知道,明朝的官员有九品,皇帝没有品级,其他文武官员都有品级,六部衙门都是正二品,按照现在的说法,六部长官相当于常委,因为明朝没有副皇帝一说,也没有宰相,除了皇帝,朝廷就这六个人最大,而六部尚书才是正二品,侍郎才三品,从这个角度说,从二品是很大的官了。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职  明朝  相当于  时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