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名选自甘棠树,以桥西有甘棠树,“民思其惠,怀与德”,有甘棠诗咏之,即命名。通济桥通济桥,清代乾隆年间巳有此桥。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是建于斗巷弄内通江河上条石板桥。此河旧名通济河,桥隋河成名。桥宽仅存为1.65米。桥宽仅容纳一个人通过,是全市现存最窄的一条石板桥。锁桥位于市区西直街,跨索桥河,单孔石拱桥。

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此桥跨外城壕(罗城),锁桥原名所桥”,1946年10月,江苏省公路局拔款150万元抢修。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几座原汁原味的古桥之一。奚巷桥奚巷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郑陆镇焦溪东北交界处,原名新丰桥,又名新桥,时为横山桥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桥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道光(1821~1850年)再修。

奚巷桥为金山石质,五孔五节石梁平板桥,造型简补凝重,端庄大方,横跨三山巷支流黄家滨上。四根望柱顶端各雕刻一只狮子,两两相对,雕凿精美,栩栩如生,完好如初,桥体基本保存完整。文在桥文在桥位于西横街西端,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西门一代商业繁荣,壁新西门,建新马路(怀德路)并建桥于此,取府学前“斯文在茲”牌坊中“文在”二字,为城门及桥名取名。

桥东为常州府学旧址,桥东巷口有“状元坊”石坊。琢初桥琢初桥坐落于青果巷东端,与新坊桥并行,横跨东市河上。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邑人伍琢初捐款建造钢筋混凝土平桥,并以其名命名桥名。横山桥横山桥是一座拱形环洞石桥,此桥原为木板桥,始建于明正得五年(1510年)由邑人包学瞻捐款筹建。清道光八年(1828年)改建成单孔石拱桥,望柱上刻有形状名异的石狮子两对,桥联由清代文学家李兆洛撰句:“东望湖村,晓日芙蓉开巷陌;西瞻郡廓,夕阳漁火间云霞”“北吸江湖,万顷桑麻资降雨,南通云读,千艘菽粟转连云”。

惠民桥惠民桥,北连县直街,南通千秋坊,西为甘棠桥,东为浮桥,是市河石拱桥最中间的一座,重建于明代。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由于在城中心影响车辆交通,于民国中期该桥改造单孔平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建造人防工程填河时拆桥。顾塘桥顾塘桥,又名瑞登桥,位于前北岸与小营前交会处,始建于宋前期。北接北岸街,东坡书院,荊山公祠,孙氏馆(为东坡居士在常所,亦称藤花旧馆)。

桥南有码头直通小营前街。由于该桥建在跨后河西口,又在外城城壕合流处,为交通要道。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为了交通便捷起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拆掉石拱桥改为条式板桥,直通小营前街。1951年因填没后河而该桥被拆除。惠济挢惠济桥,位于戚墅堰大运河与三山港交汇段。单孔石拱桥,此处北宋(1119年)已有木架桥,至清道光(1821年)建单孔石拱桥。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铅皮  浒墅关  浒关  下塘  洋铅皮皮浒墅关  浒关下塘有哪些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