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线(红线)苏前段右侧是苏新高速,偏上(北)方是324省道。请再看下图,红圈中为我预测的东站位置:京东商城(新新家园)正东1.5-2公里处,原苗圃地界。分析:高铁站一般在铁路一侧(小站多是这种设计)或者跨在线路上(大站多是这种设计)。我认为东站的设计会选择前者,即是在铁路线西侧,而东侧预留,以便后续逐渐向发展成为徐州东站相当的交通枢纽预留空间。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应该说是清政府自身又腐朽不堪,又始终没有对海军有正确的认识,最终埋葬了北洋水师。在海军的投入上,清政府远少于日本。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对比一组数据:自1875年清政府筹议海防,决定组建北洋水师,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20年间北洋水师得到的海防经费共计2300万两。加上海防经费之外的用于和北洋水师相关的所有费用,像旅顺、威海两个军港的建设,后期调入北洋水师的军舰(含参加了甲午战争的广东水师三舰)等等,清政府共计为北洋水师花费了3796万两白银。

这确实是一个大数字,不过日本仅在1886年至1893年这8年时间里,就投入了7600万日圆,约合5066万两白银,超过了北洋水师20年的投入。如果考虑到日本一年财政收入大约在8000万日圆左右,大约只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66.7%,双方对于海军投入的热情差距比实际金额更大。如此巨大的投入差距,使得日本海军的实力在战前超过了北洋水师。

这还没算日本已经在英国订购的富士级前无畏舰,如果再晚些开战,北洋水师更没法打。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财政紧张造成的。财政紧张部分是原因是因为清政府体量更大,虽然收入高于日本,不过开支也更大,所以能投在海军上的资金就相对少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清政府不必要的开支太多,影响了海军投入。像清政府每年需要拿出几百万两白银来供养多达60万的八旗军和绿营,但是在清末这两支名义上的清政府的正规军早已腐化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

这几百万两白银养的无非是一群废物而已,除了浪费宝贵的资金之外毫无意义。此外为了维持自己所谓的面子,清政府也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像光绪大婚耗费白银550万两,而当初购买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都不到340万两,这笔钱至少够买3艘。还有慈禧修颐和园花的钱就更多了。虽然现在很多专家考证慈禧修颐和园没有挪用海军军费,但是大量资金用于修颐和园以后,财政紧张,自然也不可能再增加海军军费了。

二则是因为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仅仅在遭遇威胁时才会考虑增加投入。发展海军需要一个长远的计划和长期、稳定的投入,不过清政府对于海军的认知非常肤浅,仅仅是因为列强大多从海上入侵,所以需要一支能威慑列强的海上力量。因此在清政府的海军建设中,遇到危机才会临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一下,一旦危机过去就停滞发展。

清政府正式筹办海防,是因为日本入侵台湾的刺激,而北洋水师的大发展,则是因为中法战争的影响。然而随着北洋水师小有规模,危机也已经成为历史,清政府就继续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北洋水师的经费也仅限于维持了,在此后6年内除了从福建船政局调来一艘平远外再无其他新舰。相比下,日本的海军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规划,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进行建设,并在甲午前实现了反超。

颐和园究竟是不是挪用海军军费建造的,有什么证据,大约挪用了多少

修建颐和园确实挪用了部分海军军费,具体数额不详,大约在400万两之下。不过最重要的是,修建颐和园的巨额开支对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也影响了清政府对海军的投入。颐和园修复工程正式公布于于1888年,不过其实之前就已经开始。1891年慈禧入住颐和园,不过工程并未结束,一直断断续续在进行,因此其到底耗资多少,目前也没有一个定论。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瓜分危言》中提到,马江战败以后,清政府筹集了3000万两海军军费,但是最后全部用于修复颐和园。而太监王世和在《造陶庐日录》也提到修复颐和园耗资3000万两。这以后就成了慈禧挪用3000万两海军款用于修复颐和园的主要证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梁启超的说法仅仅源自他个人,实际上所谓马江海战后筹集的3000万两海军军费并不存在。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定远县  石角  定远  日报  修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