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云阿里巴巴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招聘员工

马云喜欢有趣的人,一个人肯定有缺点有优点,他从来不觉得要交往的人需要各方面都好,各方面都棒,就像个模范,才是他值得交的人,他不是。他非常欣赏有趣的人,有个性的人,但他希望这个人不要太狭隘。 “如果这些有趣和有个性的人纯纯是为自己,言必最后都是自己的利益,这种朋友就很难交了” 阿里上次财报披露的员工人数是36700人左右,下一次肯定还会有部分增长,但增长的并不多,马云要求不准以加人去扩张,要不断地把效率和架构调整好,才能招人。 抛开技能,阿里需要这样的人:聪明、乐观、皮实、自信。

马云阿里巴巴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招聘员工

2,阿里巴巴集团如何招聘

不同的人才需求是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早期阿里巴巴用工没有学历要求,小学生也有,并且有过亿期权。随着公司发展,高层次人才需求是通过国际猎头公司获取,普通用工还是通过网络、校园获取。 招聘的流程也并不复杂,不要担心大公司会有你们看到的面试故事,那只是一些人或者企业塑造企业形象的方法。
太多了,你什么学历,什么专业?性别? 技术类。,网站那块,人事类,行政类都不用跑市场! 每个部门都有很低的职位和很高的职位? 你想从哪里发展? 先说一个方向,。我再回答你。打字很累!

阿里巴巴集团如何招聘

3,阿里巴巴的招聘网站怎么进入

阿里巴巴的招聘网站网址是: 阿里巴巴的招聘网站网址 阿里巴巴介绍是: 1.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浙江杭州创立,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小企业通过创新与科技扩展业务,并在参与国内或全球市场竞争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2.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项业务,另外也从关联公司的业务和服务中取得经营商业生态系统上的支援。业务和关联公司的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 3.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为马云。
点击你的旺旺那里的我的阿里助手 进去 找到招聘信息那里修改即可

阿里巴巴的招聘网站怎么进入

4,阿里巴巴的招聘条件

特此说明:本次招聘分为校园宣讲会招聘和网络招聘两种形式,请同学们注意查看! 1、 我们将在杭州、宁波、武汉、南京、成都、泉州、济南、青岛、大连安排校园宣讲会,只接收纸质简历,不安排网络招聘(也不接收网上投递的电子简历) 2、上海、安徽、河北安排网络招聘,只接收网上投递的电子简历,不安排校园宣讲会,也不接收纸质简历 无论是校园宣讲会的纸质简历还是网络招聘的电子简历都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简历模板,请在右上角按扭点击下载 销售培训生 职责: 主动寻找并上门拜访外贸型企业,销售“中国供应商”网络服务。 要求: 1、09本科应届毕业生 2、有丰富的销售工作经验 3、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 4、乐观向上,勇于挑战,敢于承受工作压力 全国共300名 2009年2月上旬至4月底,通过复试的培训生,将在阿里巴巴外地销售办事处培训和实习,实习地与高校所在地通常并非同城,3个月中也不得请假! 如果你的时间有冲突,请与学校、老师协商解决,慎重考虑是否应聘本岗位! 阿里巴巴全国办事处(分公司)分布
可以说没什么硬性条件 看感觉的 阿里有种说话 叫 看你的味道 公司称为 阿里味 经常是一群人去应聘 很多工作经验很丰富的人 然后也有刚刚毕业的小白 结果小白上了 呵呵 只要你面试的时候 诚恳 阳光 健谈 但不浮夸 一定可以的额

5,要达到管理层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作者:Jocelyn

微信公众号:万象青年欢乐多(ID:wxqn-helloworld)

全文共 3203 字,阅读需要 7 分钟

———— / BEGIN / ————

听了这么多领导力方面的内容,再加上这半年来在坑里面,真的是对课程里面的这句话非常有感触。

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特别是管理层,下面的人做事情出现了问题,责任大部分都是可以有迹可循归结到管理层身上的。

这也让我开始思考:总监级别的管理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

专业能力

能到总监级别的管理层人员,专业能力是基础考核能力。

专业能力能够足以让其他人信服,才得以有带领群狼的机会。要不然在一堆狼里面,能力不足,是没办法在狼群里面立足的,更带不了狼群前进。反而可能引起下面的员工对上层管理者能力的议论,导致人心涣散。

而且专业能力不行的人,他招聘面试来的人,基本上能力也不会比他强,会导致后续团队内部的问题。其次,领导者也需要有一定的格局。

对于“格局”这个词,在这门课上也有了另一种解说方式:

“局”是资源关系,“格”就是认识能力。格局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能够把资源关系认识清楚,把事情看透。

对于产品能力的要求,也就是用户研究、数据分析,对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探索产品数据规律。在数据中中找出底层规律,然后总数据中总结规划发展方向。

专业和格局,也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的积累和眼界,能识别得了格局,才能带得了方向。

带方向

总监级别的管理人员,是需要给下面的人员带领方向的。

在互联网公司中:

技术总监:要在技术架构上给下面的开发人员规划方向;

产品总监:要明确得了产品大方向的规划路径与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

运营总监:需要足够理解产品以及行业方向,在运营活动、投入产出要有章法的进行规划,明确核心指标。

有了方向之后,总监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争取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总监是需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的,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这个也跟专业能力的视角相关了,所以说专业能力是需要考核好的基础能力。

带不了方向的管理人员,下面的人做事大部分就变成了为了做而做,久而久之也会养成了一窝小白兔员工,没有什么想法,只会做执行的任务。

有想法的员工会选择跳出去这个安乐窝,或是随波逐流变成小白兔。

管理能力

另外,要明确的一点是:管理层拥有的管理权,并不等于领导力——管理和领导,是两回事。

用岗位权利硬性管理人员,除非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足以说服底下人员,要不然用岗位权利是只能简单的支配人员,无法进行真正的领导员工,把员工变为追随者。

小白员工,遇到一个对的领导,也能被带得训练有素。

下面的人员工作混乱,是因为没把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或是因为人员的工作职责分配不明确,这个也是要归因于上层管理人员的。

还有一个误区是,专业能力强的人,不一定适合当管理人员。

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专业能力强,管理方面不一定胜任的了。

这样的员工,能加薪激励就不要升职为管理层——虽然专业能力可以胜任,但是长远看来,管理能力不足是后患无穷的。

有大半年躺在管理的坑里面,也谈谈几个误区。

1. 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可能比较难辨别,举个例子:

对运营来说,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一个活动下来就没了,接着下一个活动;

对产品来说,就是为了做功能而做功能,看到别的同类竞品有,就copy一份;

对技术来说,重构也需要重新调整架构部署,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开始重构就丢给下面的人去做。

这些人员的工作混乱,可以向上归结为没有一个大方向的指引。虽然也不是没在工作,有时候忙起来也是真的忙,但是整体上是没有什么进步的。

这种忽略战略上的思考,很多程度是因为专业能力的不足,在这个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行业见解,导致的无法看出战略,带出方向。

2. 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要能跟得上团队状况

这个说的有点虚,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请一个管理经验只管理过不到10个人的团队的人员,来掌管一个50人且多小组的团队。

在小团队和大团队的管理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在管理能力方面有点跟不上现在的团队现状。

不过,管理能力、领导能力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是管理情况持续很久也没见得改善的话,就需要采取一定行动及时止损了。

3. 对管理层人员,更要有考核机制

管理层人员不对,对团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会导致劣币驱赶良币的情况出现。

什么样的领导,带出什么样的人。下面的员工是小白没有关系,有能力的领导也能够带得好。但是领导本身能力不足的话,首先请的人就不会比他强,其次原来的老员工也会不服从。

最后留下的大部分都是周鸿祎所说的小白兔员工:

公司部门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否则就会发生死海效应。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愚蠢的行为的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

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

这种现象叫“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就算管理人员招聘的时候能力有一定偏差,但是这些都是可以训练成长的,如果后面能力还是跟不上的话,可能还是要进行处理的了,要不然,对团队的伤害、对公司的成长都不利。

大的公司会有完善的人才评估机制,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不完善的人员考核机制,会是一个巨坑。

小公司考核机制不完善,那就从招聘机制开始入手管理。谷歌的CEO佩奇,对每一个新加入的员工都会进行审查和批准。通用的CEO韦尔奇,也是非常看重招聘环节。

连大公司都如此看重招聘,小公司面对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更多,更要选对人加入。

4. 薪资待遇问题

如果遇到觉得不错的人,一定要有展现诚意的待遇。

互联网公司人员的流动快是正常的,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满意的薪资可以保证得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合适的薪资只能保障一段时间的稳定。

如果晋升路径及待遇不足以考虑到未来的养家糊口的话,很可能无法把全部心力都放在本职工作上。

在非工作的时间内,心力会放向其他第二职业,寻求第二薪资的发展。

而足够满意的薪资,可以促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做好一件事,帮助公司发展。

但是也不是薪资激励就是万能的,高薪资也是可以养出小白兔的。

首先还是人要选对,满意的薪资可以让他全身心的投入这份事业中去。

离职原因多半就是“钱没给够”,或者是“受委屈了”,在此是属于前者的因素。

见过一个好的管理人员,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原因离职的,才有了后面陆陆续续换了半年的管理层的各种问题的出现。

而且现在,有钱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人。

现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成熟期,之前加入互联网的人员由于没有一定的专业出身,背景鱼龙混杂,经验年限和能力要求不匹配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验多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是一个优势。

在经验的基础上要保持长期思考,不断调整,提高认知水平。

要不然,经验年限也只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而已。

一个公司的成败有很多因素,方向对了,人不对,也是很难成事的。看到一篇文章中所说:

“小公司的成败在于你聘请什么样的人,大公司的成败在于你开除什么样的人”。

在团队问题,人员问题上踏的坑也不少了,面试也好,被面试也好,双方的能力都需要考量好。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需慎重选择。

被面试的同时,也需要考核你的面试官,你公司的管理层。管理层是部门和公司的天花板。公司行不行,人对了就靠谱了一半。

刚好刷微博上的时候看到这个关于领导力的内容,在最后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知名产品人梁宁曾聊起过她跟阿里集团副总裁王民明的一段对话。

王民明说,阿里对领导力的定义就是认知现实的能力。

她追问,怎么才能有领导力?

王民明回答:遇到事情,碎掉,然后再重建。

他对一个人在阿里成长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就是不断地与系统、与客观现实碰撞。在这个过程里会不断地碎掉,然后重建。在每一次重建里,扩大自己的边界,容纳进来更多的真实的东西,就能掌控更多东西。”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6,58的自我掏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商内幕”(ID:dsnm008),作者范向东。36氪经授权转载。

“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正在用奇特的方式,进行自我“掏空”。

这话可以从最近的一件事说起——

7月14日,58速运宣布获得2.5亿美元的第一期融资,由华新投资领投,菜鸟、中俄基金、弘润资本、前海母基金及母公司到家集团跟投,58速运此轮投后估值10亿美元,已符合“独角兽”的标准。

事实上,58速运并非个案。

1.58自我“掏空”的路径

58同城与赶集网在2015年宣告合并后,又将安居客、中华英才网并入58集团,而后开始分拆品牌独立发展,先后拆出了58到家、瓜子、转转、招才猫、好租等子品牌。后续,也相应听到了好消息。

2015年10月,58集团宣布旗下独立子公司58到家融资金额为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全球投资巨头KKR和平安创投。此次融资后,58到家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15年杨浩涌将瓜子从58集团拆分,2017年,又衍生出新车业务“毛豆”,二者打包成“车好多集团”,并在今年3月,车好多完成由腾讯领投的8.18亿美元C轮融资,公开数据显示,车好多总融资额达108.06亿人民币,估值超过35亿美金。

另有姚劲波亲自站台的二手交易平台“转转”。2017年4月,该业务也获得腾讯2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美金。今年7月,转转开通微信钱包入口,成为微信生态一部分。

2015年成立的好租,聚焦写字楼租赁及各类强相关服务领域。今年5月,好租宣布完成国投创合基金和愉悦资本的数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

以上所谓的“独角兽”项目,都是拆自市值不到100亿美金的58集团,作为集团掌门人的姚劲波,为什么要进行自我“掏空”?

2.“掏空”总是难免滴

移动互联网的天下了,我们清晰可见,PC时代的产物“分类信息网站”已经发展成熟,原有模式的天花板很快就会触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58与赶集合并,行业内老大与老二合并,按说应该有“1+1大于2”的效果,但2015年与赶集网合并之后,58集团的营收实现大涨,从2014年的2.65亿美元增加到7.15亿美元,但毛利率却从95%下降至93%,后续还在降。

来源:58同城财报整理

58集团的核心产品58同城、赶集、安居客、中华英才网,都是平台信息平台,从58集团整个营收情况看,主要还是以会员收入和广告收入为主,变现手段有限。

58、赶集都是从“黄页时代”建立10年以上的公司,双方业务已经高度重合,盈利模式已经非常成熟,网络规模的扩大并没能带来毛利率的下降。

从2014年开始,58同城踩上O2O风口,推出“58到家”品牌。姚劲波的思路也很明确:“传统的分类信息市场经过十年时间发展变化已比较成熟,往深入、闭环和O2O转化则刚刚开始, 58到家将成长为公司和现有平台同等规模的新业务。”

58集团拥有58同城和赶集两个平台,能够低成本接收用户,58到家基于平台的信息数据落地O2O场景,实现从搜索到支付的闭环。

但O2O烧钱啊,美团招股书显示餐饮外卖的毛利率仅为8.1%,仍没能整体盈利“上岸”。姚劲波曾称,“至少投入1亿美元来拓展58到家的业务,并且‘没有上限’。”为了占领垂直市场,58集团开始在家政服务、美甲美妆、速运搬家等垂直领域进行并购自营。

但58集团的业绩情况好像有些乏力。2014年58同城净利润2264万美元,2015年则亏损2.63亿美元,自身很难撑起58到家的发展。对于58到家独立融资,姚劲波解释说,“58到家的业务逻辑和58同城很不一样,通过独立融资能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

现在58集团仍旧持有58到家61.7%的股份,但不在披露58到家的财务数据,58集团财报中如此解释:“由于向股东提供的某些权利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将被视为实质性参与权,我们已于2015年11月27日停止合并58到家的财务业绩”。

58集团将58到家从自身的体系中掏出,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 信息分类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

2. 做垂直领域的业务延伸,打造交易闭环;

3. 剥离烧钱业务,减轻对58集团自身业绩的影响

4. 能让58到家获得更多外部资源和发展空间;

5. 激励内部创新,减少与内部业务的冲突。

从58到家开始,58集团又相继独立出车好多、转转等品牌,而58到家旗下58速运也分拆融资。无一例外,这些业务都是基于LBS定位生活场景的闭环交易平台,垂直领域做深而创造更多盈利能力。但同样,这些也都是烧钱大户。

除了上面这四个财报中披露的新业务,58集团还在不断细分出新的平台。比如:招才猫招聘、斗米兼职、好租、58快拍、58甲妆、58学车、58配配、58钱柜、屋米合租、帮帮、番茄快点、货车之家、58月嫂、58家政等,但大部分都没能独立发展成功。

58集团现在的情况,就是以58同城、赶集、安居客、中华英才网、驾校一点通等信息平台为基础,然后不断内部孵化垂直交易项目,以自身平台流量托底,时机成熟则掏出融资,实现体外增长,并且能在业务合作上反哺58。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58集团不分拆业务会怎么样

如果不向下做交易环节,那么58仍会是信息平台模式,会逐渐被更精准、更便捷的垂直交易渠道逐渐替代。如果58独立给新项目供血,先不说58的盈利能力能否带动。如果这么做,58可能现在仍是持续亏损状态。

华新投资CEO、创始合伙人赵福表示:“看好与58速运类似的互联网巨头业务分拆模式,既借助了原平台的资源,也改善了激励机制与治理架构,是目前互联网巨头时代创业新模式的代表。”

对姚劲波而言,58集团的业务分拆,即是进攻,又是防御,但事事并非如常所愿。

3.自我“掏空”对58集团的影响

姚劲波的自我“掏空”手法与巨人、脑白金之父的史玉柱“资本腾挪”术截然不同。

来源:58同城2017年年报

首先,从公司架构看,58集团持58到家61.7%股权,但没有并表,将孵化的新业务车好多分拆后,58集团只持有少数股权没有并表,目前并表的只有转转,虽然姚劲波非常看好转转,但目前转转的业绩贡献还很小。

来源:58同城财报整理

58集团的营收主要有四部分:会员、在线营销、电子商务、其他。

其中电商业务2015年并购安居客之后才有,主要是一手房交易,但占比从2015年的3.2%降至2017年的0.7%,与国内一手房市场情况一致。

转转的营收放在其他服务里,其他收入从2016年的1.5%提升至2017年的2.3%,应该与2017年4月腾讯投资转转后带来的品牌背书及流量倾斜有关。

其次,在费用情况上,我们能看到分拆降低了费用成本。

来源:58同城财报整理

营销费用的下降,一方面是58与赶集合并之后停止了广告大战,另一方面则是58集团在2015年11月拆分了58到家,12月拆分了瓜子,在分拆后,营销费用都不再并表,营销费用得到大幅度下降。

行政费用也是同理,15年58与赶集合并之后行政开支大幅增加,但58到家和瓜子分拆后,行政费用也迅速下降。

只能说,和赶集合并让58集团制霸分类信息行业,但未必是一桩好生意,分拆不并表能让财报好看很多。此外,58到家及速运、车好多现在仍没有盈利,据财报披露,58到家2016年亏损10亿人民币,2017年亏损7.7亿人民币,如果不分拆融资,58集团可能也要走上美团的路子了。

但与美团不同的是,58集团已经创立十多年,也是上市公司,必须用业绩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事实也是如此,从股价的情况看,投资者对58集团的评价,是盈利情况同步的。58到家等烧钱的生意分拆不并表保护了股价,如果转转也58集团自己带不动,可能也会被分拆。

同样是在O2O垂直领域四处出击,美团布局往往备受关注,而58到家则略显低调,除了细分市场的差异,也侧面表明了58到家有些力不从心,并没有给行业掀起多大的波澜。

2017年,姚劲波说“六年做到营收千亿”,眼下,58集团的市值主要还是靠会员费用和在线营销支撑。

来源:58同城财报整理

现在58集团要面临的情况是,付费用户增速放慢,涨价和降价风险都太大,58集团选择继续做用户下沉,17年下半年,58集团推出了58同镇,要在乡村再造一个58同城。

而另一块在线营销服务费用则持续增长,2017年贡献了58集团六成营收,有多达60.2%的付费用户选择了网络营销服务,主要包含实时竞价、优先展示、市场拓展服务以及展示广告,这块业务挣钱,但竞价排名容易“踩雷”,只能尽量加强审核机制。

此外,链家的贝壳找房上线,这个平台显然要动58集团的奶酪。6月12日,58集团在北京发起“双核保真·以誓筑势”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予以回击,双方免不了一番争斗,而行业之外,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也对存量房市场虎视眈眈。

趋利避害,58集团用分拆落地交易场景,进行体外增持,但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App Store里的20来个58系产品,或许它们已经是从上百个项目中跑出来的。当58集团还在不断自我“掏空”时,也就意味外部的敌人将越来越多。

雷军的人生哲学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姚劲波面临的局面却是,“把敌人搞得多多的”,不过他是如何在腾讯与阿里之间游刃有余地处理微妙关系,或许值得创业者们研究一番。一个市值不到100亿美金的公司,却已掏出4家独角兽,其中有没有泡沫?各位也可自行判断。

7,第四范式被指毁约大批秋招意向offerCEO连夜回应内部沟通出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作者木青、克雷格。36氪经授权转载。

互联网大厂控制Headcount,“小厂”也不例外。

10月25日,不少网友匿名爆料,在2018秋招季,国内AI创业公司第四范式“毁了一大批人的意向offer”。

网友称,原本以为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拿到意向offer,能顺利进入公司,但不料HR对录取意向书进行排序录取,而且名额比发的意向书少很多,这意味着很多应届生手中的意向书可能成为“一纸空文”,而自己也已经拒掉了其他厂的offer。

“毕业即失业”真的要来了?

“今年秋招可能会录你也可能不会”

事情首先在牛客网上爆发,网友发帖称第四范式HR先给毕业生发了意向offer ,最终却不发offer,并一直拖延不回复,“拖到你别的offer过期”,毁掉了自己的offer意向书。

在帖子底下,有不少网友也指出自己的意向offer“被毁+1”,指责第四范式的HR迟迟不谈薪资,把其他公司的offer都拖没了。

一位名为“本杰明·狗剩”的网友还在知乎上详细披露了事情的经过:

在经历三轮技术面之后,9月20日左右收到第四范式的offer call,表示面试通过;

接下来,他收到了一个未标明薪资的offer(即意向offer),第四范式告诉本杰明带薪资的正式offer等十一之后确定“市场价格”之后再发。

本杰明收到的意向offer上写道:“诚挚地邀请您加入第四范式”,“为早日实现AI FOR EVERYONE贡献自己的力量”,据悉意向书还附有CEO戴文渊的签名;

十一过后,第四范式的正式offer依旧未到来,同时本杰明手中还有两家公司的offer并被催促签约,随后本杰明打电话询问第四范式的HR,同时询问是否手中有意向书就一定会拿到正式offer。在得到HR的肯定回答“没有问题”之后,本杰明果断拒了手里另两家的offer;

在此期间,本杰明发现很多和他一样收到意向offer的应届生都在焦急等待,大家天天都催促HR,但仍没有具体回答;

10月20日左右,在一众追问下,第四范式的HR回复本杰明称:“今年秋招可能会录你也可能不会,但是春招还有机会”。与此同时,也有同学收到HR的消息:对录取意向offer进行排序录取,而且名额比发的意向offer少很多,这意味着手中的意向offer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于是,第四范式的这种做法引发了大家的不满,直到在网上被曝光。

官方回应:内部沟通出问题,正式offer已发放完毕

对于此次应届生秋招被“放鸽子”事件,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26在知乎热帖下两度进行回应。

第一次回应时,戴文渊保证“会在一天内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他承诺,第四范式在用人方面的态度不会有任何改变,非常重视校招,今年也会发放大量校招offer。“但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公司内部管理有一些问题,我们会尽快调查处理。”

果然,当天晚间7点多,戴文渊第二次进行回应,比较详细,主要信息包括:

根据以往offer接受率的经验,发放80-90个offer,预计30人左右到岗;

由于是内部口头沟通,在“80-90个offer和预计30人到岗”的信息里,戴文渊、内部各团队、HR团队之间产生了误解,导致这部分被误解的信息在和同学的沟通中被传达,最终给大家的感受是,公司要缩小招聘人数。

目前,76位已经收到offer意向书的同学,第四范式团队已经开始沟通。“正式offer将会于10月26日发放完毕”。

本杰明同学也向新智元确认,大家都已收到第四范式的正式offer,不过他也透露,他自己的offer中,给到的薪酬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

第四范式成立于2015年5月12日 ,是一家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数据科技驱动行业应用的创新者。2016年12月,第四范式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一等奖。2017年5月,第四范式入选"Gartner 2017 Cool Vendor”,是国内唯一入榜的通用平台型人工智能公司。

本杰明同学向新智元透露,他当初投的岗位是AI研发相关岗位。

当谈起为何选择放弃选择其他两家offer而选择第四范式时,他表示“个人比较看好第四范式的发展,比较有潜力,而且往年薪资也比较高。”

莫辜负一片少年心啊!

大厂小厂都传“缩招”,今年的就业季真的很凉

“今年格外惨”,似乎成了今年求职者的共识。

各大科技和互联网公司纷纷陷入裁员和缩招传言中。此前,美图、拉勾网、锤子手机陷入裁员风波,京东、阿里和华云也被传缩招,就业寒冬似乎真的来了。

据各大招聘网站上的信息,也能看到阿里、华为等大厂并未停止招聘,各大公司们也纷纷辟谣并未停招。但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互联网热度再降,就业景气并不乐观,互联网公司的用工需求减弱的趋势在今年年初已经显现。

“大厂们”、“独角兽们”的确还在招人,但放出的岗位变少,门槛变高,求职者面临了更激烈的竞争局面。此前有媒体报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某学院老师透露,“之前阿里在我们学校每年招30-40个本科学生,今年就收了10个左右”,目前大公司都在缩招,对学生笔试、上机能力要求比以往也更高。

教育部预测统计,2018届毕业生人数将会超过820万,再创历史新高,竞争更加惨烈。不少应届生今年求职感觉笔试通过率似乎极低,有同学曾在求职群里称,参加腾讯笔试的有30万人,进入面试的约两三千人;一些应聘阿里的人则称,基本上是笔试后就没有动静。

也有网友分享面经称,今年校招面试大厂时,有的大厂直接说了就是按照社招要求面的。

不止校招如此,往年秋季也是许多往届生的“跳槽季”,但今年社招也很不乐观。

据悉,某AI独角兽公司技术岗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今年在一些地区停止技术岗位的校招,社招名额也减至原来的40%。

2018秋招AI岗位情况如何?

就像知乎用户本杰明说得那样,放弃其他公司offer是认为人工智能公司的潜力,也是看好AI的发展前景。

知乎用户Beili也是2019届应届生,他表示:大厂很多时候招人,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希望校招的同学能够快速上手业务。像腾讯优图、AI lab, 阿里IDST,AI lab,这几个热门部门一直都在疯狂招人,只是很多候选的同学背景不匹配。知乎用户曾冠奇称,互联网企业的研究院相对来说比较弱势,人才需求量大的是业务部门的算法落地的人,他们要的是快速把算法拿来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这些在知乎回答的应届生也都表示,虽然很多大厂AI岗在疯狂招人,但来应聘的应届生还是太多了。知乎用户Beili和小莲子都表示,投AI 的同学真的实在太多了,投算法实习的有2000个候选人,最后一般录取3个左右。

然而就业形势却一年比一年严峻,2018届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800万大关。而在人工智能日渐火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工科学生选择加入该领域,近一两年来,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也导致毕业生的供给端数量远超过需求端数量。

AI这一领域,对于求职者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供给还远远不够,但应届生通常在学校里中实践机会并没有那么多,那如何在竞争激烈的AI岗位招聘中脱颖而出?

以下是知乎用户Beili对于AI岗位秋招的分享,主要是今年秋招AI岗位面试的范围和coding的要求:

1、硕士主要看部门、方向、业务和你所了解方向的掌握程度

A.大厂的话,基本的coding+leetcode是基础(c++或java必须掌握一项,python等脚本语言必须掌握一项,所谓掌握,我的面试体验是:拿C++举例,你对其中的多态、容器、垃圾回收等要有清晰的了解,让你举个例子或者做个描述必须得信手拈来) ,那caffe、tensorflow、pytorch、mxnet,你至少要玩过一项,这一项随便问个模型你得知道输入是什么,参数有哪些,输出是什么吧。再加上你的论文、项目、比赛或者实习经验,这是面试的加分和可谈判项,那后续的面试套路基本就是machine learning(原理+推导) +deep learning(举例+理解,例如过拟合的解决方法,dropout的梯度求解,cnn的梯度求解等)+你的具体方向中的SOTA(state-of-the-art)模型(CV / NLP/ 语音 等)。

对业务考察也比较关注,就拿推荐系统来说,xgboost / lightGBM这些基本的你都得会,包括怎么用,怎么做特征选择,怎么用大数据框架等,默认你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因为面试官在这行摸爬滚打至少3年以上了,看简历看多了要求自然水涨船高,这些让我们应届生的确有些头疼(想想,你在学校怎么会轻易接触上千万甚至上百亿的数据呢,所以基本都是懵逼状态,这里给大家说个小窍门,核心思想就是我认为可以先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再怎么样怎么样,要有个大致的解决思路,方案不一定要对,但一定要有你自己的想法和尝试);

B.创业公司(或者小型独角兽):简单粗暴,两轮leet code中等难度的面试题,因为公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没有时间和空间让你以摸索的方式搞产品,所以中等的代码输出能力是必须的。我面过上海的一家B**司,一个小时6道算法题,这对于我这种半路进入AI的同学,基础知识又不是足够扎实的同学来说的确是当头一棒,所以锻炼可持续性的开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就是搞通一门语言,再对例如贪心、动态规划、BFS、DFS、搜索、字符串、图、数组、链表、二叉树等类型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有深入的了解);

C.巨星独角兽,重点考察两个能力,一个是代码输出能力(面向算法和面向业方向的),一个是学习能力,前者是一面的通过点,后者是二面通过点。这里代码会对例如SGD的并行实现、CNN的伪代码实现、drop out的反向梯度实现、tensorflow的源码等进行考量(可实现+free bug是coding能力很强的面试官喜欢的,思路和内存消耗以及并行化是博士面试官喜欢的)。学习能力主要考察智商,以及根据你硕士期间做的事情来进行衡量;

2、博士主要看重点会议论文+对业务的理解 +一定的代码输出能力(MATLAB 、R这种也算)(我自己不是博士,只能看些身边工作的博士经历来说几句吧)

A.基本3-4篇顶会是进入大厂一线AI 算法团队的门槛;

B.剩下的就是考察你后面三年之内出顶会paper和对业务帮助的能力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考察,大概会让你谈谈思路和想法吧,或者直接跟你说我们有个场景,你打算怎么做之类的);

C.没有顶会的博士一般进入大厂二线的算法团队,在已有的公司业务上进行算法迭代和优化(至于大厂算法部门哪些是一线团队哪些是二线团队,大家上脉脉上一问便知);

D.代码这部分博士好像都不怎么问leetcode 了,至少概率比较小,这个要看面试你的总监或者高管是什么风格的,如果对方是ACM背景的大神,那可能还是会给你出道算法题。。。

E.总而言之,博士大部分都是圈子里的人,套路大概都很清楚,最后就是在做一个最优match的匹配问题,所以会有取舍吧;

F.你的老板和实验室大致决定了你最后能去的团队水平。。。(大厂基本对国内牛逼的一线老师和团队都是实时跟踪的,所以有个好老板对于博士太重要了,这有连带作用呀);

(本文引用自知乎内容已获作者授权)

8,算法岗百里挑一热爆了全球AI大厂薪酬大起底

昨天,新智元报道的圣母大学计算机系史弋宇副教授凭“贪心算法”秒杀美国警察,让人们认识到算法的重要性:原来算法不仅能解决计算机问题,还能在关键时刻找回财产,帮警察抓劫匪。

认识到算法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认识一下算法到底有多火。

前段时间,AI大厂字节跳动招聘收到的算法工程师的简历数量远超需求,而安卓、iOS简历却十分稀缺;后端、前端、测试开发和大数据也供不应求。

另外,新智元也从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厂了解到,今年的校招情况也出现了算法岗位供大于求的情况,热门算法岗往往能收到无数简历,竞争激烈。

前几年安卓/iOS开发岗特别火,而最近深度学习起来了过后,不管前端后端都转方向挤破头去做人工智能,喜欢图像的做计算机视觉,喜欢文本的做自然语言处理,所以造成了当前大家的同质化竞争。

因此,算法大军突起后,AI当前及未来就业环境到底怎么样,薪酬是否很高?

01.热门岗位100:1,别想上个慕课就做AI

先来看看字节跳动的广告算法工程师的招聘:

看到这个条件,估计少不了人跃跃欲试。但可能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分母过多”而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较少的情况。

在知乎《如何看待字节跳动招聘收到的算法工程师简历的数量远超需求?》话题中,不少回答中都提到,算法简历和职位比较多,很多人都是看热度想从事AI算法岗,但是公司原本岗位招聘有限,涌入求职的人变多。

甚至也有人称,今年大厂的算法岗的投递录取比,都差不多达到一个很残暴的数字:热门算法100:1也不稀奇。

新智元拿到了去年秋季阿里巴巴和腾讯放出的 AI 岗位一手数据:

腾讯AI岗位校招特点:

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岗位的投简历人数最多,合计超过所有申请AI相关岗位的80%。投递AI岗位的学生里博士占10%,硕士85%,本科生数量小于5%。

投递数量top5的院校是中科院、浙大、清华、北邮、北航,从候选人学校所在城市的情况来看,北京有压倒性优势,随后是西安、武汉、上海、杭州、广州。

今年市场AI相关岗位的热度很高,整体供大于求。计算机视觉方向供需严重不平衡,投递/录用比例比产品岗位都要高。做计算机视觉的实验室太多了,但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这种情况预计会持续到明年,建议2020届的同学早作打算。

从描述中不难看出,机器学习、机器人和语音、视频等 AI 领域仍将是人才招聘和培养的重点。

阿里AI岗位招聘特点:

阿里收到的求职岗位,最多的是 NLP 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算法工程师。

阿里目前AI 岗位所呈现的具体趋势是高端 AI 人才短缺,年轻的 AI 领域工程师总数增长较快。

在AI工程师画像分析方面,硕士及硕士以上工程师占比 46%,博士及博士后占比 4%,本科以上占比达到 96%。

可以看出的是,在涌入AI岗位的求职大军里面,实际上有很多并不能达到要求,要胜任这样一个算法岗位,可能5万行代码是起码标准,并非“上过几节机器学习MOOC”就能匹敌。

02.AI薪酬高不高?首先搞清楚有哪些AI岗位

无数人涌入AI算法岗,认准了待遇高、前途好。但在谈人工智能的待遇前,得先清楚人工智能岗位都有啥。

知乎用户“晓飞”认为,AI岗位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AI research组

AI 应用组 (研究,系统)

业务组 (算法工程师)

AI research组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科学家包含NB的博士+教授,而工程师协助前面的大牛加速研究进程。

举个例子,大牛A有了几个NB的idea,于是面了1、2个NB的硕士工程师干活,最后发顶会paper。这些硕士工程师的背景,属于名校名项目里最top的那些硕士,他们以硕士身份加入,但已经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只是没有读博罢了。

AI research 组做的都是最前沿的技术,而真正短期要落地到产品的还是AI应用组。里面根据方向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规划机器学习平台之类的。

里面集结了各种有专才的牛博牛硕做深度学习模型算法+系统平台优化的工作,他们要么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所积累,要么熟悉c++,分布式高性能计算。前者主要还是博士和教授,后者硕士就多了。

以上两个组在公司里人都不多,但是这年头学AI的人多了,高手云集,博士间竞争已经特别激烈,硕士就更难了,于是大部分人其实是前往业务组做AI。

业务组里通常只是使用AI应用组已有的模型和框架,加上自己对业务的理解,提出一定的优化和个性化训练,大的公司有的组还是需要自己造轮子,比如广告算法组。

博士占比超过一半,各种个性化算法模型。但大部分组的算法工程师,大概率只是做特征工程+微调模型+业务逻辑就足够了,一般不至于去到改深度学习模型的那一步。

最后回到题目,AI岗待遇:

AI research组大牛 > AI 应用组大牛 ~ 牛逼业务组大牛 > 知道怎么改模型的小牛 > AI调包侠 > 普通产品组工程师。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待遇,理想情况下就是名校名导读博,发几篇顶会,然后自然会被邀请到AI research组工作了。

全球大厂AI方向薪资及高薪揽才计划大起底

另一位知乎用户“留德华叫兽”比较认同“晓飞”的回答,他还从职能上和部门上划分了AI岗位。

从职能上划分:

研发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软件内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

通常1需要博士学位,2硕士甚至本科都可申请。

2在国内内一般会叫算法工程师。

从部门上划分:

AI研究院(Research Lab)

公司研发部门(R&D)

公司产品部

1的代表:Facebook AI research Lab(FAIR)、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百度AI Lab等。

1中既有研发科学家“发明”全新的AI模型和底层的优化算法,也有软工协助科学家们实现算法跑实验,或是把这些前沿的模型做成Prototype(样品)推销给公司2和3的研发、产品部。

2和3有些功能更是没有严格区分。

3的代表:微软小冰、微信、腾讯王者荣耀等工资待遇一般情况下按上面的数字递减。

案例一

国内某一本自动化专业本科,国内某985硕士(研究方向:动态优化+并行计算)。

毕业于普通的一本院校,非985,非211,专业也是普通的工科专业,本科期间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也没有学过任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硕士期间从事的是CUDA并行计算的研究,将一些优化算法通过GPU并行加速。

Offer1:顺丰科技,第一年16*15K,CUDA高性能计算,只招聘两人,顺利拿到Offer。主要工作内容是将一些人工智能的相关算法并行加速。

Offer2:华为C++测试岗,第一年16*15K,由于具备良好的C++编程基础,所以拿到大厂的Offer基本不成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对学历是有一个基本的要求的,但是要求并不是很高,身边很多的人也都是普通本科出身,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一样能得到好的工作机会。

另外对专业的要求也并不是很严格,因为国内目前基本还没有人工智能专业,只要是工科相关专业,或者数学统计专业,乃至于经管类专业都可以比较容易的转行到人工智能。

案例二

国内某985硕士(硕士课题研究方向:多目标优化算法)

Offer1:图森,第一年22*15,参与自动驾驶的研发。

Offer2:Momenta,第一年20*15,参与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

曾参与了并完成了优达学城自动驾驶课程,并由此获得了滴滴自动驾驶的实习机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硕士的研究课题其实很多时候和找工作关系并不大,因为目前国内的硕士教育依然是偏重学术研究。

本案例中的同学硕士研究方向和自动驾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通过自学并参与了优达学城自动驾驶课程并由此获得实习机会。如果没有参与课程的话仅仅依靠其硕士研究的内容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

案例三(我自己)

德国Top3 数学博士,申请博世(Bosch)集团BCAI Lab,被拒。

Offer 1:Bosch Corperate Research(可以理解为研发部)机器学习组, 应用方向有安防、机器人、自动驾驶,8W欧元左右/年。

Offer 2:某车厂自动驾驶系统部门(可以理解为产品部)机器学习组,产品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各个模块,7W欧元左右/年。

P.S.,一欧元约等于8块人民币。

全球范围各大厂人工智能方向薪资及高薪揽才计划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最近几年有多火?

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先后创建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以下这些高薪揽才计划便可略窥一二。

阿里星计划

年薪平均估计60w左右,上不封顶,本科生-博士生都有机会入,CTO直接面试,每年招10人,半年base美国office的机会

百度少帅计划

IDL部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年薪100w+,每年9人,30岁以下,工作地北京、深圳,一年后硅谷或常青藤名校访问至少半年,三年后带领20-30人团队。

滴滴新锐计划

滴滴研究院,面向全球高校博士、硕士、优秀本科生的精英人才计划,研究方向包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自动控制、汽车工程、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最优化理论、分布式计算、图形图像、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

腾讯技术大咖

要求,全球TOP100 CS相关硕士博士毕业,人工智能相关,待遇:上不封顶offer,深圳市还有“孔雀计划”160w的奖励。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等

硅谷科技公司巨头,如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毕业硕士,去Google就有可能达到20W刀/年的package。

03.非名校+非大牛+转专业做AI要谨慎

“晓飞”认为,对于名校NB的硕士生,为了具备和博士竞争的资格,建议在一个细分领域(nlp, cv之类的)深入沉淀,出点论文,然后争取去AI应用组或者NB的业务组里去写模型。

对于普通的AI背景一般的非博士生,如果想做系统还好,要是想做模型……努力提升自己争一个好的业务组AI岗的机会。

对于非名校+非大牛+转专业,建议甚至思考自己是不是要做机器学习。这是一个有门槛的,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现在AI待遇高,但那是有泡沫的。

一旦各种成熟的机器学习平台搭建好了,就不再需要太多调包侠调参侠,业务组不需要那么多AI工程师。

所以,不是一定要在AI上面挤,去学分布式系统、云计算、移动端开发其实也挺好的。就算一定要搞AI,作为程序员的基本功还是得学好,在成为所谓的AI工程师之前,首先先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写出高质量的代码吧。

知乎用户“张戎”认为,人工智能领域肯定大有前景,至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是这样的。不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推荐系统等方向竞争激烈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这些方向是人工智能的经典方向。既然是经典方向,那么就无法避免人数众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

如果是做人工智能领域的,其实大可不必完全把自己固定在某个方向上,并不是说在学校研究计算机视觉之后在工作中就只能够做计算机视觉。

也不是说在学校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到了公司之后就无法做语音识别,更不是说做推荐系统的以后就无法做其他业务线。

”个人感觉,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改变传统的一些业务,给传统的一些业务带来新的活力也是机器学习从业者的价值所在。无论是互联网公司里面的安全、运维、测试,还是金融公司里面的投资、量化、期货交易,其实都可以尝试着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改进。

在机器学习竞争的下半场,估计不仅仅是计算机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推荐系统等方向才能够使用机器学习,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融入机器学习的大环境中,形成所谓的 Machine Learning +,或者 AI+,机器学习加上领域知识感觉才是未来机器学习从业者的竞争力。”

9,58凶险

虎嗅原创组作品,头图 视觉中国

作者丨吴倩男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围观了58同城CEO姚劲波的微博。

他最近的一次更新是10月9日,发了一条58同城二手车业务的推广文。这条微博下面有64个回复,一半是举报在58同城上被骗的,一半是喊话不要再打推销电话的,还有零散几条卖域名的、求投资的、求职的。

“虚假信息”已经成为58同城的一个标签。

以“58同城”和“骗子”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得到的搜索结果是506万个。

澎湃新闻做过一个更细致的检索。他们在中国裁判文书上搜索,搜到60起通过58同城、赶集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诈骗案例,超过5500名被害人受骗。诈骗金额最高的一份判例中,受害者2000余人,被骗中介费共计6270万元。

于是有自媒体直指58同城是“互联网毒瘤之一”,称“这个‘假’名在外的网站却依旧屹立不倒,几乎从未受到过全民舆论和社会指责,这才是‘神奇’之处。”

这篇文章无意去辨别58同城上的真真假假,而是想探究,为什么成立13年,58一直没能摆脱虚假信息的质疑?从黄页发展起来的“分类信息网站”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是否还能走通?在完成合并赶集实现一家独大后,58同城是否正在面临更大的危机?

一、原罪

开始有媒体关注到58的虚假信息问题是在2011年。这一年,包括新京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多起相似的案例:

求职者在58上寻找职位信息,面试通过后被以文本费、押金、培训费等各种名目缴纳费用。或者,求租着在58上寻找房源,见面后房东变黑中介,扣掉押金。

七八年过去,这套行骗手段并没有改变,在微博上、知乎问答上,类似的被骗经历仍旧有大量网友在讲述。

这显然与姚劲波的初衷背道而驰。

58同城的诞生源自姚劲波一次租房被骗经历。他多次向媒体讲述这段2000年初来北京的租房经历:“北太平庄边上一个房屋中介,我给他交了1200块中介费,他带我看了一次房子后就再也不找我了。我让他退钱,结果这个中介说好的,你把收据给我,他居然拿到收据就当着我面撕了。然后说你等一下,他就上楼去了,然后就没有任何人理我了,我也没有任何证据,因为那张纸已经被他撕掉了。”

“我当时就想应该有一个网站,能够把房东和租客直接联系起来。”

这正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波热潮兴起之时。新浪、搜狐、网易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马云秘密创立淘宝,马化腾挡住了微软MSN的攻势,还收购了张小龙的Foxmail。

而姚劲波要做的是做一个中国版的Craigslist。

Craigslist是美国互联网的异类,它成立于1995年,集合各种招聘、租房、二手物品交换等信息。全公司常年维持在30个员工,主要做的就是辨别虚假信息、处理用户投诉。

但Craigslist模式在中国行不通。Craigslist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市场,美国的小业主们知道要到Craigslist上注册、发布信息。并且由于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备,Craigslist对于不良信息的监控压力较弱。

Craigslist的中国学徒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谁来发信息。2005年左右,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1亿人,互联网渗透率不足10%,网民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白领阶层。要招工的餐馆小老板们,出租房子的小中介们显然不在其中。

经过几年摸索,58同城意识到自己是个向小商家们提供营销服务的广告平台。客户支付能力弱,但数量大。

2008年,58同城推出会员产品,购买会员的小商家可以在58上获得商家认证、建站工具、优先发帖和刷新等。为推广会员服务,58同城大规模搭建销售团队,连开十几家分公司,销售人员短时间内暴增至2000多人。小商家们不知道互联网怎么用?没关系,58还在天津建了客服中心,帮会员发帖。

2013年之前,会员服务是58同城增长最快的业务。该业务在2010年贡献344万美元营收,占58同城总收入的32.2%,到2013年上半年时就已经超过了3546万美元,占总收入比例升至60%。

会员数量的猛增,导致小商户发帖数猛增,审核上的缺位使得2011年出现了58同城第一个舆论危机(本文开头提到的)。

为什么2013年是个另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在2013年年初,58同城推出了竞价推广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会员不断增多,那发帖顺序如何排名?谁出价高,谁排在前面。这是58同城上市前的又一重要商业化探索。这带动了58同城在线推广业务的二次增长,2013年上半年,在线推广业务的增速超过会付费会员收入。

目前,58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就是这两部分:付费会员收入,在线推广费用。从58同城的上半年年报来看,在线推广产品作为58同城的第一大业务,营收21.87亿元,同比增长42.3%;第二大业务会员服务贡献了11.6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1.1%。

58的收入与会员数和发布的信息数强关联。会员数越多,发布的信息数量越多,58的收入就越高。

这一商业模式形成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在房地产业务上,为了吸引C端用户,房产经纪发布虚假房源,或者重复发布房源,已经成为行业里常规的操作手段。

当58同城宣称要做真房源时,21世纪不动产总裁卢航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说了一句:“比如整个北京只有10万套在售房源,58上面放了100万套,现在全搞真房源,它的收入可能起码减一半,这是58要做的取舍。”

58同城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难以从根本上堵住信息筛选的漏洞,这也是12年来,58同城虚假信息屡治不愈的关键。

二、对手

我们还记得6月份的那次反贝壳结盟。

58集团和安居客联合了我爱我家集团、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万科二手房物业、麦田房产等房产中介,发起了“双核保真·以誓筑势”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

大会上,姚劲波说:“有的公司希望这个行业里的公司全死掉,只有我活着,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直指链家推出的贝壳找房。

今年4月,链家终于上线“贝壳”,透露了它的平台野心。这个全新的平台,要开放自己的房源数据库以及经纪人合作网络ACN(Agent Cooperate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链家将从找房到找客再到促成交易等各个环节细化拆分,每一个体系内的贡献者都能获得收益,如房源录入方、房源维护人、客源方、撮合成交等不同角色度能获得约定比例的收益,从而形成一个合作网)。一个是链家的底层数据,另一个是链家的方法论。相当于贝壳想打造一个中国版MLS平台(美国房地产中介共用的买卖数据库),即共享房源,也在输出行业流程和规范。

发布会当天,链家CEO左晖发了一条朋友圈:“此时的北京,乌云密布。有会解天象的吗?”姚劲波在下面回复:“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阳光明媚。”左晖又回应:“打雷应该是又有人赌咒发誓了。”

两家从合作关系转向了敌对关系,并且将矛盾摆在了明面上。

为何姚劲波如此大动肝火?原因在于贝壳动了58最大的那块蛋糕,甚至可能动摇它的根基。58同城最赚钱的业务在房产和招聘,房产业务约占58集团收入四成,招聘约占三成。

长久以来,房产经纪行业的常规玩法是,58同城等互联网公司利用流量优势充当平台,链家、我爱我家等房产中介购买端口,在58平台上发布房产信息。

而贝壳在打破这个常规,欲取代互联网公司扮演这个平台的角色。贝壳CEO彭永东说,贝壳要吸引全行业的房产经纪与经纪公司入驻,而链家只是入驻贝壳平台上的经纪品牌之一。

对比58与贝壳模式。58同城作为房产经纪公司的服务商,和没有竞争关系。但这一模式,一方面导致它受制于房产经纪公司。今年2月份,58同城安居客宣布上调端口费30%-50%,引发了包括我爱我家、链家、麦田在内的中介联盟的联手抵制。中介公司们用下架旗下所有房源作威胁,来对抗58同城安居客通过流量垄断来收割房产经纪公司的利润。

另一方面也如上文所述,难以消除虚假信息。

而贝壳模式无疑戳了58的痛处。贝壳的利器便是从链家继承来的“楼盘字典”,一套投资6亿元,用时10年积累下来的房屋信息大数据库,记录真实房屋数超过1亿套,覆盖中国135座城市的25万个小区。

但贝壳的问题是,是否会有其他房产经纪买账。“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台,如果一家自称是平台的企业,既做线上,又做线下,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在商业伦理上和操作逻辑上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兼CEO谢勇曾如此质疑贝壳。

在这里,我们不去判断贝壳是否能够成功取代58同城,只是从行业竞争来看,58同城的对手已经从赶集网、安居客等依赖流量成长起来的黄页时代的互联网公司,转变为新巨头。除贝壳外,同样掘金于本地生活领域的美团,也是58的对手,美团的“生活服务”频道涵盖了58除房产、招聘、二手之外的项目,比如维修、家政、开锁等。而阿里旗下的闲鱼则对58的二手业务造成冲击。

此前,58对于竞争对手的管用做法是收购。2015年,先后收购安居客、赶集网、中华英才网。但当下,这个手法已经失灵。在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下,58凶险。

三、出路

虎嗅作者王新宇在采访姚劲波时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关于为什么58同城基于本地化生活服务,只做类似分类信息之类的浅度信息。姚劲波的回答是:“这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现在来看,58不是不想做,而是很难做。

58模式的弊端在于,只涉及到信息没能深入交易形成闭环。对此,58内部是有感知的。在58同城上市之初,姚劲波就表示,未来58同城的商业模式会朝着闭环发展,实现从信息发布,到交易达成全过程,这将是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

为形成闭环,2011年58同城推出过团购,2012年在二手3C数码版块引入了支付宝进行在线支付交易,后来也尝试用大众点评的方式解决信息质量,但由于本地信息服务的类目繁杂、内容繁多,最后都不了了之。

2014年,O2O概念大火。从2014年底至2015年中,国内拿到A轮融资的社区O2O项目有1000多个,拿到B轮的有200多个。O2O成了一个创业者、资本、媒体等扎堆的狂欢盛宴。58也在这个时候做了押注。

O2O确实与58业务十分切合,一方面它贴合58同城原本就有的家政、维修、代驾等本地生活业务,似乎每一个细分拆出来都能发展成为一个独角兽,另一方面,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模式能够使得58形成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闭环。

于是,在那一时期,58同城成立了以首席战略官陈小华牵头的创新和投资部门。一方面尝试一些能与现有业务结合的创新产品,另外一方面也在O2O寻找一些能进行资源整合共享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

58在O2O上来势汹汹。58到家,上线半年,仅保洁一项就超过中国最大家政公司10年的交易量。并连投美到家、点到按摩、58月嫂、呱呱洗车等十余个O2O项目,“我们应该算是O2O投资最活跃的TOP3,抢了红杉和经纬不少项目。”陈小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姚劲波对58到家寄予极高的期望,“我们在构建一个以居家场景为核心的上门服务体系,由58到家的平台直接连接劳动者和用户,并定义服务流程和价格。”

这一点从58到家的名字上也能看出来,谈及为什么不叫58同城到家而是58到家,陈小华说:“我们的想法是,它将来会比58同城更大。”“我们的目标是未来给1000万人直接发工资。我们希望如果有一天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敲钟的都是钟点工和搬家师傅。我们一定要成为那个领域的百亿美金公司,改变一代人的生活。”

2015年10月,58到家宣布获得融资金额为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全球投资巨头KKR和平安创投。此次融资后,58到家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但这也是58到家公布的最后一次融资。2016年资本寒冬到来,O2O创业公司尸横遍野,诸如上门按摩、健身、洗车等O2O需求一度被认为是伪需求。58到家也变得低调起来。

除O2O模式本身之外,回顾58在O2O上的做法,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广告+流量那一套打法。刚拿完融资后,58到家拿出3亿美元做品牌推广,签下黄晓明、Angelababy夫妇成为公司品牌。

拿钱砸广告然后转化流量的打法,此前在和赶集的较量中,使58大获全胜。但在互联网下半场,随着人口红利见顶,单纯的花钱买流量失灵。为流量而流量变得没有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准投放,提高用户转化。

从目前来看,58同城继续在做垂直领域拆分的路子,试进行转型。

除58到家外,58同城拆出来的垂直项目还有转转、58速运、招才猫招聘、斗米兼职、好租、58快拍、58甲妆、58学车、58配配、58钱柜、屋米合租、帮帮、番茄快点、货车之家、58月嫂、58家政等等。而拿到融资的除58到家外,还有转转、58速运、斗米兼职。

所以,到最后,58是要把自己拆成一个投资公司么?从目前看,除了这条路也别无它法。

虎Cares

一件护住你的上半身,共同抵御资本寒冬

比抱着羊驼还温暖且有趣的重磅「职场杀焦帽衫」

五款在售, 戳小程序开抢


文章TAG:阿里招聘  马云阿里巴巴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招聘员工  阿里  招聘  马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