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面,即为新娘绞脸。新娘出嫁前要将做姑娘时脸颊上的汗毛绞光。开面人一般都要请阴阳先生根据新娘属相推算合适的人来担任。除了属相不悖外,还必须是夫妻双方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称为“全福人”。开面时新娘要面向“喜神”方位,以图大吉大利。除了绞脸还要梳头,就是将做姑娘时留的辫子梳理后挽成发髻,系于脑后,俗称“上头”。

从此新娘彻底告别姑娘变成“媳妇”。着妆,即新郎和新娘的衣着。新人的衣着都有时代的鲜明特征。民国以前,新郎一般为头戴瓜皮帽,上插金花,身穿黑缎长袍,外罩马褂,胸披红绸挽花,足登黑色布鞋。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蟒袍玉带,面罩红绫,足登红缎绣鞋。民国时,新郎的瓜皮帽改为黑色或咖啡色礼帽,上插金花,身穿中山装,脚登皮鞋。

新娘除凤冠霞帔外,身上不再穿蟒袍玉带,而改为红绸旗袍。新娘穿的鞋各地都有特别的讲究,在曲沃、侯马、翼城一带,鞋上必须绣上十样果子,以石榴为主,有桃、杏、葡萄、白果、佛手、栀子、桂圆、红枣等,俗称“石榴花鞋”,或“十果绣鞋”,相传为 晋献公娘娘齐姜绣制并穿过,所以一直流传下来。迎亲,即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郎在家中行完家礼后开始迎亲。迎亲队伍很奢华,前边是炮仗队、鼓乐队、銮驾执事队。所谓銮驾执事是指黄罗伞、日照伞、红纱宫灯和大红喜字牌。过去皇帝或娘娘出行时每样至少要12对或24对,称为“全副銮驾”,而民间只能是每样一对或两对,称为“半副銮驾”。中间是骑着大红马的新郎和与他年龄相仿的伴郎,他们都披红挂彩,策马而行。

最后是红围花轿一乘,由4名轿夫抬着,里边要坐一名与新娘属相不悖、胸披十字红绸的小男孩,俗称“压轿小”。轿旁有媒人相随,轿后要跟至少4名穿着一新的姑娘,称为“迎新女”。民国以后,随着銮驾执事的逐渐消失,代替它的是五色彩旗。整个迎亲队伍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一路鞭炮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在中途如遇县官,县官也要礼让,允其先行,以示尊重民风民俗,不扰黄道良辰。

新郎到了女家后要先用茶点,然后行家礼,期间新娘的弟妹或侄儿要给新郎帽子上插两朵小红花,表示祝愿其早日成为状元郎。行完家礼后要用膳,新郎坐首席,席后新郎要“偷”走一双筷子和两个酒杯。传说“偷”走“泰山”家筷子和酒杯日后会吃不穷,喝不穷。上轿,即新娘乘花轿离开娘家。新娘上轿前要先拜祖宗,再给父母及亲属们磕头辞行,拜完后新娘要和母亲相抱痛哭一场,有哭声越高婚后日子越兴旺的说法。

起轿时辰一到,鞭炮轰鸣,鼓乐齐奏,新郎进入闺房,用红绸布将新娘牵引而出。新娘脚踩大红毡走出屋门,母亲绕轿三圈,父亲护送百步,由兄长或同辈亲属在门口将新娘抱上圈椅。新娘的脚不能沾地,因为地为神,不能冲犯。新娘入轿前,新郎要向新娘作三个揖,为“拜喜神”。接着新娘坐在圈椅里,让人抬入花轿内,再由新娘家的一位婆婆手端酒杯,满上酒后敬天地路神,再满一杯让新娘喝下,接着将糖果布袋交到新娘手中。

最后放下轿帘,将一口宝剑和一吊猪肉挂在轿门上,其意为一路驱赶青龙、**,保障平安到家。下轿,即新娘迎娶到家。花轿要在离新郎家较近的巷门口落地,男家帮忙人将事先捆着鞭炮的干草点着,绕轿而行。点炮人边放边唱:“穿白的,戴孝的,肚里怀娃没要的,统统离远点。”鞭炮放完,再由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手端胭脂盘送到轿前,由伴娘接住送入轿内,为新娘整容。

随后由伴娘传话,向男方要“下轿钱”,钱给得少了新娘往往不会下轿,所以,过去农村一直有“花轿到门前,还得一头老驴钱”的说法。新娘出轿时,新郎要用红绸布牵引,再由两名属相不悖、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搀扶,轿下要铺红毡或毛裢口袋,新娘怀抱柳斗,内装明镜其意为防“六耗神”而护身,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缓步而行。到门口时,新娘要跳草把和马鞍,寓意为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男。

在行进中,要有一人手端五谷盒,边撒边唱:“天门开、地门开,粒粒五谷撒遍街,一对鸳鸯一对鹅,请出二位扶女婆,掀起轿门帘,露出女天仙,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娘走进门,新人跳草把,光景日日发,新人跳门槛,富贵万万年……”在笑声和唱声中,新娘边走边把随身带的糖果向四处撒去,围观的人们一拥而上,四处哄抢。据说吃了喜糖,能治牙痛。

拜堂,即新郎新娘同拜天地,行结婚典礼。这是婚庆当天最重要的仪程,新郎家张灯结彩,红烛炫亮,所有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围坐满院,鼓乐伴奏、演 唱,喜气盈门。男家要请身份和地位很高的人来主持婚礼,担任证婚人。院中要布置花堂,主墙幕布上要悬挂“和合二仙”图。“和合二仙”被尊为“爱神”,他们手持荷花,寓意“并蒂莲”;手捧圆盒,寓意“五福临门”,新郎和新娘向他们行叩拜礼,以此企盼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和合二仙”图下放一方桌,中央置一香斗,内插三个牌位,一是天地神灵,二是祖宗三代,三是喜神。香斗旁再斜放一带钩大秤,上系五色彩线,其意为三媒公证。前边放一香炉和两个烛台。庆典开始,先由新郎父亲点燃蜡烛,敬上香火,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由伴郎和伴娘引出新郎和新娘站在花堂前,在主持人的吆喝声中,完成庆典仪式。

仪式一般为五项:一是向“和合二仙”行叩拜礼; 二是证婚人讲话;三是主婚人致谢辞;四是新郎新娘行叩拜大礼。主持人高喊:“一拜天地喜神安,二拜祖宗大吉祥,三拜亲属父母恩,最后一项是夫妻互换礼物,相互对拜,送入洞房。此时鼓乐鸣奏,鞭炮轰鸣,笑语欢呼,喜庆非凡。入洞房,即将新娘送到住处。新娘的住处叫“洞房”,是因为华夏先祖尧、舜二帝成婚时都在山洞里,故相沿数千年,新婚夫妇的住处一直被称为“洞房”。

新娘入洞房前,男方事先于门槛下放一马鞍,鞍下放 一红纸包的喜糕。新娘头顶红绫在伴娘和搀扶妇女的带领下“跨鞍桥、脚跶糕”进入洞房,其意为“过鹊桥,结良缘,步步登高。”新娘进门后,要面对“喜神”方位而坐,伴娘从新娘头上取下一枝花簪,插在墙壁最高处,其意为“插得高,养得早,明年生个好宝宝。”洞房内要点长明灯,彻夜通亮。

新郎回来后,要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此时才能看清新娘的容貌。随后行“合卺礼”“饮交杯酒”,还要让新娘喝一碗淡盐水,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的还会让新郎和新娘合吃一碗 “和气面”,或一碗 “子孙饺子”。 这些礼节过后,闹洞房的人会一拥而进,说笑话、逗乐趣,让新郎和新娘做出许多难为情的事。比如吸过桥烟(新郎将烟卷横噙在口中,新娘一头点烟,一头吸烟);摘花儿(将石榴花吊在顶棚上,让新娘用嘴衔下,新娘够不到,要新郎抱着举起来)等。

闹洞房花样千奇百怪,其目的是让一对新人尽快熟悉起来,在热闹的气氛中相互关爱,相互体贴,拉近彼此间的情爱。正因为闹洞房有促进一对新人从生疏到亲爱的意义,所以一直沿习成俗,成为婚庆典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谁家因各种原因,在新婚之夜无人闹洞房,主人会在窗户外边放一把扫帚,再把窗户纸捅开一洞,以示避凶呈祥。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曲沃县  诈骗案  街有  侦破  特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