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衙门打官司收费吗?

打官司也叫“诉讼”,是自古国家化解矛盾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诉讼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自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定,讼即以财货相告,就是古代民事诉讼;狱即以罪名相告,就是古代刑事诉讼。诉讼形式主要有:轻微的案件以口头起诉即可,重大案件则须提交书状,民事案件书状称“傅别”,刑事案件书状称“剂”。

古代诉讼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古人还是不怎么赞成诉讼的。《易经》云:“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意思是在诉讼中即使赢了,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古代诉讼官府是要收费的。起诉须交纳诉讼费,民事诉讼双方须交纳“束矢”(一百支箭),刑事诉讼双方须交纳“钧金”(三十斤铜),如不交纳则被认定“自服不直”,或不予受理,或判以败诉。

古代宫廷的妃子一个月多少俸禄?

历史时刻录带您观历史,大家好,我是小历!古代宫廷妃子,虽常年久居深宫,但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是需要自己的开销的,那么妃子们这个身份特殊的群体里们一个月到底有多少俸禄呢?古代妃子也是分等级的,但是历朝历代都不太一样,各种叫法称呼数不胜数,下面就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分为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普通妃子、嫔位、贵人、常在、答应九个级别。

一等为皇太后,每年黄金20两,(白银2000两) 二等为皇后,每年白银1000两 三等为皇贵妃,每年白银800两 四等为贵妃,每年白银600两 五等为普通妃子,每年白银300两 六等为嫔位,每年白银200两 七等为贵人,每年白银100两 八等为常在,每年白银50两 九等为答应,每年白银30两而清朝时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人民币,当然清朝时期和现在的物价可能有所差距,我在这里只是算个大概。

所以综上一等400000;二等200000;三等160000;四等120000;五等60000;六等;40000;七等20000;八等10000;九等6000。最高的皇太后四十万,而最低的答应只有六千。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疑问,这么点钱似乎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妃子们一向出手大方,这些钱好像也不够啊。

那是怎么回事呢?古代进宫当妃子的很多都是当朝位高权重的大臣,或者是有身份的人的女儿。那么他们的女儿在宫中贵为妃子,自然而然的也不能缺钱花啊。所以妃子们除了俸禄,在家里拿的前也不能少吧。还有妃子的戴的金银首饰都是珍品,很多都是各地进贡给皇上,皇上在赏给妃子们的。妃子们除了正常的俸禄外,多少有些外捞,所以一个个才出手大方。

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在明清以前,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最低的,古代封建社会把人们的身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古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商人备受歧视,并不是古装剧中商人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富丽堂皇,而是要夹着尾巴做人。他们虽然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改观,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

古代,商人有商人的问题,他们到处做买卖,不从事生产劳动,靠投机倒把来挣钱,所以古代封建政府把商人的地位排得比工人还低。而且,商人做生意难免会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所谓无奸不商。言归正传,说到底早期的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人们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多的追求,自然对贸易的需求不高。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大多数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汉一样。

中国古代豪门贵族的收入来源,除了那些经商收入,还有哪些

过去,中国的贵族分为两类。严格意义上的贵族就是有爵位者。王、公主及公侯伯子男这些。他们有国家授予的爵田或者封地。比如公主食邑一县,则这个县的全部财税收入减去国家政权的行政开支后都是属于公主的。爵田当然就是国家给爵主的免税土地。贵族每年是要向国家政权缴纳贡赋的,比如汉代酢金失侯就是贵族法定义务的说明。此外君主生日这样的日子也得献礼。

第二种贵族就是中国特色的,北宋之前是世家豪门,北宋之后是耕读。世家豪门比贵族更厉害。因为根植基层,豪门世家以宗族为纽带,掌握地方经济命脉,控制人口土地,兼营工商高利贷,进而垄断文字书籍,垄断选仕途径。北宋之后,世家因为废除部曲制和扩大文治而消亡,耕读传家这种贵族形式兴起,真正做到各领风骚数十年。而无论是世家还是耕读,都是掌握文字控制地方舆论的贵族,赚钱手段都一样,也都是不纳税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古代是如何做到提前收几年后的税赋?现代世界还有这种情况吗?

国家对民众的徭役,赋税的征用征收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不一样,薄赋轻徭的朝代不是没有,如唐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就召告天下减租减税,让民众体养生息。因为隋二世(炀帝)苛征徭役,赋税民不聊生,百姓太苦了,农田到处荒废。所以百姓对唐太宗执政的口卑很好赞不绝口,那么盛唐的国家财政来源呢?李世民提出官不吃民。

对前隋的豪强富户和旧官僚阶层的资产,除流一些日常生活费,其次一律充入国库,这笔财收入太大了,对朝廷大小官员适度降薪三年,另外国家重視发展经济,探矿,开矿,开发贵金属地下宝库。这样一来,史称盛唐。。相反苛税,重徭的点刑朝代也很明显,历史上秦王朝和隋王朝,由于连年的国家基本建设,一要民力,二要民资。金殿又不出金银,需要来源多是百姓(战国后期相传)有句话叫‘’恨如七国‘’表示对朝廷的不满。

。隋炀帝一样荒淫无道,为了个人逍遥享乐到扬州看琼花,为了乘坐龙舟,建船一一等于水上宫廷,开挖运河劳民伤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飞腾,四起举旗造反。秦隋两朝,由于国与民离心离德。都淹殁在人民的狂洋大海,都是两代而殁。.。当今社会。农民兔税劳作,种田国家还有補贴,小商小贩免税经营,中小企业实行增值额计税,亇人所得税起征点一加再加,这一系列措施多是为民富民政策,真正做到国富民强。

明朝后期财政如此困难,为什么不考虑从藩王那里收税或者收商业税?

中央集权不到位,皇帝没本事肃清,地方势力做大,儒家读书人不交税,官员产业他亲戚的产业都不交税,大商人因为有官员做后台也不交税,唯一能收的就农民了。大丈夫一样,万历收点矿税,被人骂成狗,骂了几百年。万历就是例子,所以后来没人再提收商业税的事。而且官员古代是可以经商的,官员们自己就是大商家,收商业税就是收官员的税,收官员的钱。

群臣为什么反对万历皇帝收矿税,在古代收矿税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明确的是,朝廷适当地对开采的矿山收取矿税充实赋税来源是正当合法的。古代中国长期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除了宋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商业税收占比较高外,其余朝代为维系王朝统治,稳固统治基础,大多严格实施海禁,严格限制和控制工商业和采矿业发展。具体说到明朝,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对工商业和采矿业这种不直接从事生产劳作的行业相对轻视,朝廷对采矿业控制比较紧。

朝廷的主要税赋还是来自农业税,但在张居正“万历新政”之前,多以实物缴纳,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叶,原来严格的矿禁逐渐放松,各省很快出现了许多私人开采的矿山。在万历皇帝中后期,万历皇帝耗光了张居正手上原来丰盈的国库,再加上“万历三大征”,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和两次抗日援朝都耗费了大量军费,再加上万历中后期北京皇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等宫殿接连毁于火灾,修复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银两。

而此时户部财政已然捉襟见肘,拿不出来太仓银。于是,万历皇帝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省份的私人矿山。接下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群臣之所以反对万历皇帝征收矿税,既有出于公心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与科举出身的大臣内心的两面性密不可分。归纳下来,大致有以下方面:一是征收得来的矿税流向了皇帝的内库,万历皇帝向南方多省派出了征税太监,所得矿税没有上缴户部太仓,而是充作了皇帝的内库,也就是小金库。

这当然激起了对国库空虚感到不满的大臣们的抗议和反对。二是派驻征税太监在各省肆意妄为,横征暴敛,激发了民愤。由于征税太监对当地有较大的自主权,很多太监借机勒索敲诈,他们可能随便指了一套房子,就说下面有矿山,需要征收,迫使对方破财消灾,此外,太监们也借机贪腐应上缴的矿税。有数据显示,万历20多年征收的矿税不过600多万两,仅抗日援朝就耗费700多万两,相当一部分钱都被层层贪腐了。

三是征收矿税触及了大臣特别是东林党人的切身利益。科举出身的文人既有对崇高道德有追求,又会利用一切机会贪腐,具有两面性。私人开矿要顺利稳妥,必然要笼络当地官员进而打点京官们,甚至有些矿山本来就是由各级官员开设的,万历皇帝派出太监征税,大臣往往以与民争利为由反对,其实自己大都心里有“小九九”,征税也触及了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文章TAG:古代如何收商业税  中国古代商业税超过农业税  古代  如何  商业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