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芝麻纱地绣鸾凤艾虎五毒纹端午方补端午面料的植物题材包括艾草、菖蒲等驱虫辟邪药草,以及石榴花、蜀葵花、荷花等盛夏花卉,即《夜航船》中说的: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辟除不祥。清初苏州所织造的上用端阳袍便使用了茂盛绚烂的夏花蜀葵纹样。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明代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面,应为衣料或补子局部,在直径纱地上,正中绣出一朵大黄蜀葵,两旁有荷花、花叶、上部伸出的叶片上托有蜈蚣和鞋子.完整构图应当为蜀荷花五毒纹。

明 钉线绣仙女五毒纹经皮除了衣物,应景配饰也是端午服饰的重要一类,历史最久的有五色丝线制成的百索,或称长命缕,可系于臂。还有用各种材质如植物、纱罗、金银丝制成艾虎、艾人、五毒符,悬在钗头、贴在鬓侧,或系在小儿之背。腰间也可系挂端午题材的各类药草香包、花绦、配饰。清 同治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粉盒清代《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四月十八日如意传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当年五月初五日皇帝鞋带上便栓纳纱龙舟船珊瑚云大荷包、五毒小荷包、龙舟船小荷包三件,除五毒外还有龙舟等纹样。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套清同治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包括荷包、烟荷包、表套、扇套、镜子、粉盒、名姓片套等九件,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即当时宫廷所用的端午佩饰。明 正德 天师骑艾虎纹金掩鬓清初以后,宫廷织造和颁赐节令应景服饰的制度逐渐停废。但艾虎五毒纹样在民间被继续沿用。

幼儿易受疾病侵袭,所以端午期间的儿童服装上使用艾虎五毒纹样也最为常见,包括各种百纳五毒衣、艾虎五毒肚兜、五毒虎头鞋、虎头帽,一直到近现代还十分常用,是古老端午服饰风俗最后的一点子遗。夏季衣料的更换次序作为正式的节令服装,端午夏衣的样式和其他季节服没有太大不同,历代均选择使用最多的常服或公服款式,完整一套包括若干件,但在厚薄和层次上会做调整。

《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的唐代官员四季标准服饰,基本构成包括外套的袍衫、内穿的汗衫、下身挎诨等,冬季为厚重的绵夹袍,加绵袄子;春秋改为略薄的夹袍、加半臂;夏天则把夹袍换为最薄的单衫,其内只穿汗衫。宋代五月五日赐服标准和十月一日相比,罗夹公服改为罗单公服,也去掉了内衬的锦袍。清代常服为常服袍、常服褂一套,盛夏伏天入署可以不穿外褂,稍减酷热之苦,谓之免褂,其内还可穿凉爽的竹衣。

就和今日不管天气多热,正式服装最多是脱了外套、马甲保留衬衫,而不会直接改穿短裤背心拖鞋一样。明 赤罗朝服(赤罗衣、赤罗裳)由于不同季节衣物的款式相近,所以就必须在面料上大做文章,中国数千年来发达的面料织造技术,很早就形成了从厚重的锦、绒、绵面料到极轻薄的罗、纱、葛类织物复杂的品种分类,这为适应不同季节气候的着裝提供了丰富选择。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酷盖  端午节  时尚  古代  古代时尚酷盖穿什么  端午节应该穿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