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军屯和民屯的移民人员外,还有大量的“谪迁流放”和自愿迁移之人。谪迁,主要限于仕宦;流放,又称充军,则包括了所有不同阶层之人。明代的充军分“终身”、“永远”两种。终身者,充军之人单独至戍所,身死而止;永远者,“罚及子孙”,举家迁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民间自愿迁入的人多是逃荒、流亡、经商之类。如思南府,永乐以来,“土著之民无几而四方流寓者多”,流寓者中又以四川、陕西、江西人为众。

到了嘉靖朝时,卫所官兵人数大规模降低,有“贵州军民鲜少,多系江西、川、湖流民侨居”的说法。御史思南人田秋曾上疏朝廷,请于当地专置官员管理流民,“设道员以镇抚之”。大量移民中还有部分工匠,多是随军而来,至黔后或在军中或在官府服役,另外无田无地的流民就更多了。万历朝,因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战后,在黔北遵义设威远卫,崇祯朝时设敷勇卫,镇西卫(官兵16800名),嘉靖,万历,崇祯三朝先后进入贵州的卫所官兵等达到了二十万人。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有妻籍者,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籍亲属迸去完聚”。军人必须婚配,妻小跟随丈夫到戍守地点,不得随意迁徙或逃亡。以一户四人算,二十万官兵也就是二十万户家庭,迁徙贵州人口可能达到了八十万人。随着移民不断增多,外来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不少贵州汉族人的祖籍往往都可以追溯到外省。

现在贵州深山里还保留着大量的“屯军堡子”,笔者也到过几处,与九十多岁的老人聊天,普通话交流毫无障碍,这些老人都是当年明军镇守贵州“军屯”官兵的后代,与当地苗族,布依族同胞杂居生活,因为相对封闭,文化和语言风俗还传承着独特的历史风俗,令人尊敬和震撼。(独特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明代的风俗在其他地区已经丢失了)。

从三峡外迁至上海等地的人的生活怎么样

从三峡外迁至上海等地的人的生活怎么样

三峡大坝的建成,目前175米水位实验蓄水多年,对于宜昌以上城市的航运以及旅游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以前居住在长江两岸,特别是重庆和湖北两省的三峡原住民由于高水位的到来而搬离,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过得怎么样呢? 航海人罗罗,一名从事水上工作十余年的“操船手”和你一起聊聊三峡移民的那些事儿。 三峡移民那会儿,自己当时上船还没有多长时间。

虽然也住在长江一岸,但是当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虽然现在早已搬离了原来的地,但并没有离开家乡。有一位远房亲戚,当时他们是住在重庆的云阳,由于所居住的位置偏低,所以他们家也在此次三峡移民线内。此次移民的新地点是到上海崇明县,这是后来他到我们家走亲戚时带来的消息。 祖祖辈辈在一个地方生活了这么多年,突然要离开还是有很多伤感。

虽然我们开玩笑的说此次去是一步跨入了一线城市。离开的那一日还是到来,家里面的人还特意去送他们。望着老老少少蹒跚的步伐,大家的心里还是多有不舍,嘴里不住的喊着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因为是整体移民,亲戚一家到上海崇明落户以后还是受到了优待。相比较条件确实比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还要好。当地的村委对外来的移民也是多多照顾,不仅提供了工作岗位还及时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亲戚家六口人,除了老人和小孩,其余的都到附近的工厂上班,一家人也是开开心心的过小日子。去年一家人开了一辆微客回乡拜年,亲人见面也是说不完的思念。 由于工作落实,经济上的改善再加上移民有一部分赔偿款,相比较以前左邻右里的生活,亲戚家现在的日子还算不错。小孩上学方便,大人也能就近的工作,老人在家安享晚年。

咱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 谈到现在的生活,虽然满意,但总免不了有一丝丝的遗憾。虽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亲戚却告诉我们总有一种不能融入当地生活的感觉。也许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换了一个环境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他苦笑着告诉我们也许下一代就好了。我想这样的一种情结代表着大多数移民的心声吧。

能移民的人都是些什么人?钱是怎么来的?普通百姓移得起吗?

目前移民国外的有两类人:一类人是财富精英,财富精英自然是有钱人,他们中包含一些演艺人员、公司老板、暴发户、社会名人以及一些裸体领导的家属,这些人的钱来源当然是有合法的,也有灰色的,更有你懂的!另一类人是智慧精英,这些人有的是高学历者,有的是技术精英,有的是在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移民国外是想获得更好的科研环境和丰厚的待遇。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洪泽  区移  洪泽湖  渔民  上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