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东城区永定门外街道的高爷爷,觉得身体不太舒服,但孩子都已过花甲年岁,有些还住在顺义和北京外,无法及时回来。身边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想起上次来到家里看自己的“小棉袄”员工张强,给自己留了电话,便打了电话向小棉袄求助。小棉袄马上联系了最近的入户探访员,在9分钟内赶到,一起把坐轮椅的高爷爷背下了没电梯的楼,去了医院。

“小棉袄”员工教老人使用手机(来源:受访者提供)除了这些,宁宁和团队为住在家里高龄老人们提供的服务,还包括约小棉袄社工上门提供照料、陪同外出,也可以通过小棉袄,预约上门修脚、腿部按摩、理发、代取送药、配送老年餐等——可算得上养老服务中的“美团”、“饿了么”,随叫随到。宁宁希望构筑起“无围墙的养老院”,让希望呆在家里养老的老人们,能够健康、开心、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截至目前,宁宁的团队的服务,覆盖北京东城、朝阳近200个社区的4000余名居家老年人,并为其中100多位老人装配了紧急情况一键呼叫按钮设备。其中,截至2018年12月底,对东城区高龄独居老人进行安全访视的服务覆盖2068人,入户访视28600余次;电话问候63800余次。对接解决老人需求共计1397个。

而团队正在运营的6个养老驿站,则是为老人们提供一个下楼后短距离内就能到达的“社区邻里共享客厅”。餐厅、健身房、养护按摩房、专家医疗咨询室,老人可以坐下来喝口茶、向员工学习怎么用手机支付功能,或者是听一场养生知识讲座。一位爷爷把与小棉袄员工的合影摆在家里桌上(来源:“青年恒好”短纪录片)走进小棉袄东城区安化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空间设计中随处可见对老年人的细微关怀。

走廊旁边有一台专供老人乘用的电梯;窗户边特意加设暖黄色的扶栏,“这样老人会更有安全感”。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厨房中摆放为老年人设计专用轮椅,“老人坐在轮椅上也能方便给孩子包饺子”;浴室里安放助浴椅,“老人就能坐着洗澡”……“他们(小棉袄)对我照顾特别周到,有他们这一些同志在这儿,我们好多东西都解决了,要不我们都不知道找谁去!”,在接受记录片节目采访的时候,一位87岁的奶奶对着镜头,笑眯眯地说。

但奶奶不知道的是,在过去的四年里,为了缝起这件“小棉袄”,宁宁本人和“小棉袄爱老”一直过得很“苦”,在亏损、欠债、营收平衡、再亏损、再欠债中反复循环。在最困难的时候,宁宁个人要通过跟亲戚朋友借钱,每个月补贴十几万元来维持运营。宁宁(来源:受访者提供)有时候,服务在赔钱,接受服务的老人们,还要把人生中积累的负能量,统统“倒”给她和她的伙伴们。

宁宁指了指记者坐着的黄色小沙发,“难受了我就在这里躺会儿”。毕竟,她还带领着她的团队,有十几号运营人员、8个全职护理员阿姨,接近20位兼职的阿姨的工资等着她发。“衰老是一场可以去争夺领土的战斗”宁宁从小是姥姥姥爷带大的。姥姥,是宁宁投身养老产业的“初心”。最开始,是87岁高龄的姥姥,因腿脚不灵便曾很多年没有下过楼。

后来宁宁给她买了一台轮椅,姥姥对3000块的售价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后,竟开开心心地下楼散心、出省旅游去了。去山东探望亲戚后,又来北京看望了外孙女、去了故宫、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这使宁宁意识到,即便是传统和隐忍得像自己姥姥一样的老人,帮她打开一扇窗,带给她一些小小的幸福改善,她也会看到这个世界,也会对美好心生向往、对体验心生渴望。

姥姥喜欢去热闹的场合里跟着大家做手指操,宁宁就希望,姥姥住的地方楼下是不是能有个公共空间,带着老头老太太一起做些游戏和活动。但她很快发现,在做类似事情的基本只有卖老年保健品的骗子。宁宁和姥姥(来源:受访者提供)创办小棉袄那年的9月,宁宁的姥爷被查出肺癌晚期,没有选择入院化疗,只在家里吃中药做保守治疗。

宁宁放下手中的事,回家照顾姥爷。能不能给他在身体疼痛的位置做热敷、洗澡水温要多少合适、该不该吃高蛋白的东西……日常里再琐碎不过的小事,却都在老人生病时变成了难题。宁宁从一开始的惊慌失措,到后来买来了医书学习一些专业的知识、陪姥爷一起试药记下症状......回忆起陪伴姥爷最后的岁月,宁宁觉得自己是在进行一场拔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永定门外  永定门  亮灯  中轴线  点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