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七代怡亲王载敦去世,朝廷赐谥号“端”,称怡端亲王,其长子溥静袭爵,为第八代怡亲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怡亲王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宗室王公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

之后溥静在王府中莫名其妙死去,传闻是被侵略军故意报复鞭答致死。之后,慈禧太后为向八国联军求和,惩办了部分主战宗室大臣,庄亲王载勋被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革爵流放。而已经去世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参与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之意。怡亲王爵位第二次被除封废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局势逐渐平息后,慈禧太后返回了京师,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了空悬三年之久的怡亲王封爵。

不过,因为原怡亲王溥静的“参与启衅”之罪,他的儿子们都被剥夺了大宗承袭资格,怡亲王爵改由怡端亲王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时年仅仅两岁的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在武昌城外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十二岁的怡亲王毓麒也因此失去了世袭亲王的身份,成为普通平民。毓麒年少无知、不能持家,因此家道迅速中落,为了维持生计,他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先后伐倒变卖一空,又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怡亲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换取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默默无闻中于北平(北京)去世,而毓麒的去世,也标志着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从此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和硕怡亲王,是清代第九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也是开国八大军功世袭罔替亲郡王之外(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第一个不是以军功而得到世袭罔替资格的亲王,始封者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雍正帝即位后避帝讳,改名允祥。

雍正八年去世后,雍正帝特别加恩,复名胤祥。这在康熙帝诸子中,除雍正帝外,是唯一一个得以“胤”字原名称呼的皇子。虽然是身后恢复,也是莫大的恩典了。)胤祥(为方便起见,以下皆称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实际是二十二子,序齿为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师紫禁城皇宫,生母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当时无名号,去世后追赠敏妃,雍正帝即位后追尊敬敏皇贵妃)。

清代后宫制度,除皇后外,其余嫔妃生子,均不由己抚养,而是另交其他高等位妃子代为养育,所以年幼的胤祥自幼是被德妃乌雅氏养育成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其生母章佳氏薨逝后,十四岁的胤祥更是将乌雅氏视同为亲生母亲,关系密切。由此,他和比自己大八岁的四哥胤禛(乌雅氏所生长子)也兄弟情谊深厚,相对其他异母兄弟更具手足感情。

(包括乌雅氏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在内)。胤祥在雍正八年去世后,为人刻薄寡恩、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对于这个几乎是唯一拥有真正手足感情的兄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悲痛追思之情,为了胤祥举行盛大肃穆的葬礼、自己亲自出席奠酒,还在葬礼上嚎啕大哭、丝毫不顾及皇帝的身份。之后还深切追忆年幼时兄弟俩相处时的往事:“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

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时年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帝出巡、前往盛京(沈阳)谒北陵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发生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事件,这期间整整十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出巡,胤祥必定跟随前往,一次不落。

这可以看出年轻的胤祥极得皇父喜爱。同时也表明胤祥必然有自己能力出色的一面,所以才能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并因此可以随扈皇父、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时期的历次随扈出行中,胤祥展现了自己的文学、书法、弓马、骑射等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康熙帝对此赞不绝口,钟爱异常。即使是外国使臣、乃至朝廷文官,都知道皇十三子极受皇帝器重,前途无量,将来必担大任。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怡溪苑  1296  共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