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将“铁浮屠”和“拐子马”区分开了。有什么证据说明“拐子马”和“铁浮屠”是不同的兵种呢?杨汝翼在《顺昌战胜破贼录》中说,“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方其接战时,郦琼、孔彦舟、赵提刀等皆单骑列于阵外。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

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故官军力攻破之。皆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十损七八。”可见,“拐子马”有别于“铁浮屠”,是不同的兵种,但都同属“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汪若海目睹了顺昌大战的战况,也写过一篇《札子》专述“铁浮屠”和“拐子马”。对“铁浮屠”的描述是:“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

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子马,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中间的步兵,也全身披挂铁盔重甲,只有双目露在外面,三人一组,贯以韦索,身后拖着拒马桩,每进一步,身后的拒马桩便跟进一步,全体将士有进无退,凶悍无比。而“拐子马”则是:“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相对而言,杨汝翼、汪若海的说法比岳珂准确,原因很简单,杨汝翼、汪若海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做的记录,尤其是杨汝翼,是随军战地记者,直接参加了顺昌大战,亲历战斗的全过程,而岳珂是在岳飞死后六十年才开始整理《鄂国金佗稡编》的。那么,“拐子马”和“铁浮屠”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兵种呢?自宋迄今,各种考证数不胜数,却尚无定论。

笔者就根据相关史料大胆推测,妄作一家之言吧。“浮屠”是佛教词汇,宝塔的意思,“铁浮屠”,则指铁塔。这里用来比喻身披两层重甲的骑兵形如铁塔。按《宋史》卷一九七《兵志》所说,每副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两层重甲披在身上,重达一百多斤,再加上身上配置的弓箭刀剑和长枪,这就要求这些充当“铁浮屠”的骑兵都具备强健的体魄,过人的力气,远远望去,俨然一尊尊铁塔。

“铁浮屠”之所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而让他们穿戴上厚实笨重的铠甲,目的就是想让这些防护性能好、质量大、无坚不摧的重甲骑兵团担负正面攻坚任务,充当的角色犹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按照汪若海的记载,这些铁塔兵的坐骑用皮索连成一排,后面由步兵推拒马桩跟着前进,活像一堵会移动的墙压来,可谓攻势如潮,杀伤力巨大。由此也不难看出,“铁浮屠”在阵前攻坚中巧妙地运用了我们常说的“连环马”原理,以三匹马连成一排,组成一个联合作战的单位,其产生出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分散的三匹马的总和,让对方无力阻挡。

与“铁浮屠”正面攻坚不同,“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实施的是两翼包抄的战术,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南宋吕颐浩就曾说:“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在这儿,还得说一说为什么南宋人要称兀术这种战术为“拐子马”。《武经总要》前集卷七记载说:“东南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

本朝西北面行营,拐子马并选精骑。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将骑兵放在两翼,对敌人侧翼进行突击,最终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北宋军队就把这样的骑兵称为“拐子马”。也由此可见,“拐子马”并不是金骑兵的专用名称。既然本朝已有“拐子马”,为何还对兀术的“拐子马”谈虎色变呢?原因是金兵的“拐子马”,士兵骑术精湛,作战凶悍,他们装备了格斗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为骑射进行远距离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身搏杀,所用的弓箭,弓力只有七斗,而为方便在马上拉弓和保证射击的命中率,金人刻意把箭造得极长。

当然,和北宋“拐子马”的区别还不止于此,兀术的“拐子马”士兵每人都配备有两至五匹战马,当所乘的马匹出现疲态或有伤情时,就立刻换上另外一匹马,让战骑在临阵冲锋时保持良好的体力,保证了战时的机动性,这种战法称为“副马之制”。“副马”就是指主乘之外的马,也称“从马”。有书为证,《金史》中载:“突合速从马五(即五匹副马)、沃鲁破宋兵四千于文水。

”为了不让副马在作战中走散,势必要用“韦索”把它们系在主马之后,所以,“拐子马”在视觉上同样给人以连环马的形象。笔者猜测,这也许就是岳珂等人把“拐子马”和“铁浮屠”混同一谈的原因。作战时,通常以普通骑兵或步兵列阵开战,等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也就是史书上说的“每战方酣”,“铁浮屠”就开始登场。“铁浮屠”并不追求快速。

形如铁塔的骑兵手持大刀长枪,穿着刀枪不入的铁甲,像重型推土机一样,缓缓推进,因为战阵太密,对方阵脚一动,抵挡不住的敌军就只能向左右两侧避敌,而这时“拐子马”早已从左右包抄,所以,这时中间有“铁浮屠”的摧城拔寨,左右有“拐子马”的狂飙横扫,对手就只能全面崩盘了。当然,没有目睹过“拐子马”和“铁浮屠”中连环马用法的人,是有充分的理由质疑这种战法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想在正面战斗中击败穿得像铁罐头一样的骑士/下马骑士,应该怎么做?

铁罐头时代也是有相应的打法的,否则双方真在那剁铁玩儿?早在罐头板甲出现之前,战场上的武器就已经对那些皮甲、锁甲、链甲有些无可奈何了,近距离的战斗中它们很难被砍透,兵刃的锋锐也渐渐成为无用的指数,以至于出现了各种钝器和破甲武器,专门对付那些防高的目标。中国战场上有锏、鞭、锤、棒等钝器,欧洲战场上也有不少大致相同的东西,甚至许多钝器看上去就是一个妈生的。

钝器不需要破开铠甲,只需要狠狠来上一下就可以制造出相当的伤害,哪怕板甲骑士也一样,如果换成长兵斧锤,几下就可敲晕板甲骑士,堪称铠甲克星。就算不用钝器,在欧洲流传下来的武技中,也专门就有对付这些厚板甲的技术,一般来说分为三种:1.把骑士打落马下的技术把板甲武士掀翻的技术如果对上了重骑兵,一般的做法就是枪阵,超长的“龙枪”和拒马是一切骑兵的大敌,但如果碰到单独的骑士,欧洲古代人往往会选择先干掉马匹。

失去马匹的重骑士要么带着浑身的重量活活摔死,要么砸个坑再也爬不起来。不少板甲重量过于极端,以至于骑士很难灵活的行动,他们打仗前由扈从用滑轮组吊上马背,甚至某些人还需要螺栓、锁链固定。如果对付的不是马背上的骑士,也有一套完备的铠甲格斗技术进行应对,双方会不断寻找对方的空档,想办法将对方推倒,穿着铠甲作战并不轻松,被推翻的人往往就没法反抗了。

2.把刀剑从盔甲缝隙刺进去的技术被掀翻的铠甲武士仍然存在很强大的防御力,所以欧洲人很早就熟悉了如何对付铠甲——把细长的武器从盔甲缝隙中扎进去,无论是咽喉还是臂弯、腰侧,盔甲的结合部存在大量空隙,即便里面用锁子甲尽可能的做了防护,也依然无法面对尖利锐器的狠扎。通常人们会执行这样的流程:尽力掀翻对方,然后压制住他,从面罩、肩背的缝隙用武器狠捅。

据称这种战术可以上溯到罗马帝国时代,那时候的罗马军团已经在借用方盾执行名为“推倒”的战术,在阵前他们会挡住对方的第一击,然后奋力将对方推倒,反转矛头将对方无甲的咽喉刺穿。3.用剑柄当做锤子格斗的技术这种技术亦流传到了今天,通常欧式大剑为了平衡重心,在尾端会做上大大的枕状器配重,这个东西的分量不比战锤轻多少,只要掉转剑身,用手握剑刃的方式,就可以将大剑变为双手锤。

因为需要频繁的对付铠甲,当时许多剑为了斩甲,已经是开锋不开刃,所以并不会削掉握剑者的手指。有后世的盔甲爱好者做过剑柄锤的格斗试验,穿戴板甲者遭遇了几下锤击就已经眼冒金星大汗淋漓,站都站不稳,而盔甲也给砸得坑坑洼洼。当然,要是不要面子的话,准备个够劲的弩就可以了,板甲也防不住弩箭,它让骑士老爷们吓得屁滚尿流,继而从制度和道德的层面上封杀了这种“无耻”的武器——“魂淡!快放下你的弩!还有没有骑士精神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马桩  眼中  步兵  罗马  战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