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出征除了带粮草,肉食蔬菜怎么解决?

蔬菜的问题很好解决,古代地广人稀,最不缺的就是大片的野地,宿营的时候在周围摘野菜就可以了,拿先秦时候来讲,如今我们熟悉的大部分蔬菜那时候都没出现,出现的也就寥寥几种而已,反倒是野菜遍地都是,比如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芣苢(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堇(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蒌(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等等等。

只要会识别,宿营的间歇摘上几把野菜,足够满足吃菜的需求,当然味道就别想奢求了。倒是肉食不太容易吃到,不是保鲜之类原因,纯粹是成本高,一般只有将官和精锐士兵才能吃到,其中首推牛肉。史书中不时能看到将军杀牛飨士的记载,赵将李牧就“日击数牛飨士”;睡虎地秦简更有一份是抄录的魏国法令《魏户律》,里面规定不许给一些地位低下的士兵吃牛肉,反过来则证明地位高的士兵是可以吃的;还有著名的“弦高犒师”的故事,郑国商人弦高送给准备偷袭郑国的秦军十二头牛。

司马昭灭蜀之战出兵众多是怎样解决粮食问题的?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三国时期因为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荒地无人耕种,粮草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诸葛亮和姜维加起来近二十次北伐,都有过粮草运输不及时而退兵的情况。那司马昭灭蜀时,动用了近三十万军队,这些军队的粮草又是如何提供到前线的呢?要知道出蜀难,入蜀更难,曹魏两次伐蜀都折在了天气和地形之上,司马昭这次伐蜀几乎动用了全国军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粮食问题自然也在战略规划之中了。

灭蜀之战中,三十万魏军如何保证粮草供给?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屯田。曹操在拿下兖州之后就开始实行屯田制度,设置屯田校尉负责一切事务,士兵们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开垦荒地,同时鼓励生产。单定都许都那一年,曹操就从所屯田之中获取了可支援数万军队食用的粮草,效果十分显著。而为了应付东吴的战事,司马懿准备在淮南一带屯田积累粮食,派了邓艾去视察。

经过考察之后,邓艾写成了著名的《济河论》,内容为:在淮南、淮北实行大规模军屯(按曹操惯例),挖河渠灌溉农田。按照邓艾的设想:四万人的军屯,每年可获粮食五百万斛,六年后可用作军资的粮食可达三千万斛,足够十万军民食用五年之久。(后面司马炎灭吴,所用粮食也是邓艾屯田的遗产)之后司马懿按照邓艾的部署在淮河屯田,并派邓艾进驻陇西对付蜀汉,而邓艾每到一处,则鼓励生产,主持开荒。

“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关中平原虽然饱受战乱之苦,但战事多集中于陇右之地,长安等地并未受到侵扰,所以邓艾也极有可能会在长安外围屯田,作为驻守和进攻的物资,就和姜维屯田于沓中是一样的。第二就是屯粮。虽然史书上没说明邓艾在关中哪个地方屯田,但他十分看重粮食,甚至认为粮食之重要,更在一批批精锐部队之上。

在他和陈泰镇守曹魏西陲之时,自然也会想尽办法积累粮食。当时吴国正处在明主孙休的领导之下,国力有所增长,在公元263年蜀汉危亡之际,吴国还能派出远征支援部队。可见当时东吴的威胁并不亚于孙权时期,所以司马昭不太可能会取淮南之军粮来援助关中,所以邓艾在关中屯粮的可能性大些。而姜维北伐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取敌之粮”,在曹魏属地南安,北境长城之中都屯下了大批军粮,这一点或许从曹丕时期就开始实行,也有可能是时任南安太守邓艾在任期间所为(如果不在关中屯田的话,很有可能就是从淮南运来的)。

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吗?发现剩饭将会如何处理?

可以这么说,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但是不允许浪费粮食。部队食堂是连队官兵用餐的地方,一般是以连为单位统一开饭,老传统,饭前一支歌,然后坐下开饭。部队的伙食是很丰富的,荤素搭配,饭后还有水果。那么问题来了,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吗?发现剩饭将会如何处理?可以这么说,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但是不允许浪费粮食。炊事班做饭,能多不能少。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粮食  反腐  风暴  采购  部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