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四一辈子老实厚道,平生都是在为地主开荒拓土,佃种土地。因为朱家穷,买不起田土,只能租种别人的地,等到历经千辛万苦把田地从荒地种成良田,地主就加租或者夺佃。没有办法,一家人又要搬到别的地方继续去租地开荒为生。朱五四辛辛苦苦,一辈子种地,到头来一块地也没有获得,两手空空,得到的只有人间无尽的风霜,和流不尽的眼泪。

朱五四娶妻陈氏,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当做童养媳被送到王家、李家。儿子中,除了大儿子重四娶亲,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之外,朱五四实在没有能力再给三个儿子操办亲事,于是,将三儿子重七也打发到一户姓刘的农户家作为赘婿,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太祖小时候,父亲朱五四咬牙凑了点钱,让他上了几个月的私塾,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只能辍学,给地主家放牛,换取一点微薄报酬。

大哥朱重四年纪大,帮着父亲种地操持,太祖就和二哥朱重六一起,放牛喂羊,砍柴挑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里的负担。朱家人相互扶持,辛苦劳作,为了生活艰辛度日,虽然贫穷,生活还算安定,一家人尚能活下去。元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处的淮西大旱,数月没有下雨,土地荒芜。然后蝗灾又起,田地颗粒无收,寻常百姓陷入绝地。

之后瘟疫爆发,已经断粮的百姓们经不住接二连三的天灾打击,在病饿中纷纷死去,朱家人也不例外。短短半个月间,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四口人接连去世,实在是悲惨。死者长已矣,生者尚徘徊,为了安葬去世的亲人,朱家仅存的成年男丁:朱重六、朱重八(即明太祖朱元璋),向租种土地的田主刘德去央求,请他看在朱家人为刘家种了这么多年田地的情分上,给予一块小小的土地,来安葬去世的父母、大哥。

没料想刘德毫不留情,非但没有给土地,还把兄弟俩大骂一顿,丝毫不念旧情。重六、重八兄弟悲愤莫名,又无计可施,伤心得大哭,沮丧到了极点。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到哭声,出门询问,得知详情后慷慨的把自己一小块田地送给兄弟俩作为坟地,这才使得重六、重八兄弟能够把亲人安葬,不至于死无葬身之所。埋葬好亲人后,朱家因为灾荒、瘟疫也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

为了活命,大嫂王氏带着剩下的一儿一女,万般无奈地返回自己娘家,而重六、重八兄弟,也在家破人亡的、走投无路的境地里,挥泪告别,各自逃命,期盼活下去。------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分手前,兄弟俩在破烂的老屋前抱头痛哭,互相鼓励一定要拼死求存,活出个人样来。临行前,两人依依不舍,相对挥手而别,渐行渐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对方。这一别,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朱重六就再也没有见面。

之后的朱重八,以十七岁的年纪,四处漂泊流浪,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云游四方,卑微而顽强的活着。而朱重六,也牢记兄弟分别时的誓言,拼死生活,他不顾一切地漂泊在艰苦的世间,顽强地讨生活,居然也娶了亲还生了儿子,取名来旺儿。不过由于纷乱的时局,兄弟间没有联系,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生死如何。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还在当和尚的朱重八,因为幼年伙伴汤和的邀请,离开寄居的皇觉寺,投身元末红巾义军,从此凭借勇猛作战、机灵诚实,得到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赏识,逐步提升在军中地地位,直至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收为养女婿,手握重兵,驻守滁州(今),成为一方大将。

并改名朱兴宗,后来再改名朱元璋。而在弟弟扼住命运的机遇,一步步走上人生坦途之时,朱重六却没有躲过这乱世的摧残,苦苦支撑数年之后,再也无法继续暗淡的人生,默默无闻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时刻里,他的儿子朱旺,也在贫困的生活中夭折。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流浪在家乡,蝼蚁般的活着。朱元璋驻守滁州的时候,因为生活已经初步安定,所以开始四处找寻失散的亲人们。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得到消息,惊喜万分地带着儿女们千里迢迢赶到滁州投奔弟弟,这使得漂泊七八年的朱元璋悲喜交加,和亲人们含泪相见,互相述所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得到消息后,也带着儿子前来投奔朱元璋。因为二姐夫家里境况稍好,所以能够和其他亲人断断续续有一些联系,在勉强自保的同时,也能力所能及的接济其他亲人,因此和朱元璋的大姐、二哥、三哥,都有一些来往。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安置  朱大  3.16  2.36  万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