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见《候鲭录》)。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广泛传播,“人才之乡”便被人民大众改称为“才子之乡”。长期以来,临川人民既引以为荣,又深感过誉,一直把它作为鼓励鞭策、奋勇上进的精神力量。兴于宋临川自东汉和旁永元八年(96)建县,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历史的机缘,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在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临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到了北宋初期,已经出现了“翳野农商”、“贾货骈肩”(张保和《罗城记》)的盛况。当时,北宋统治者采取“兴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发展学术教育,偏重开科取士,对科举录取的进士奖赐有加,考取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荣于作战立功的武将,一时文风大盛。

在这一封建文化高涨的时期,著名文学家曾巩,叶梦得和大诗人陆游相继来临川居住或宦游,大力举办教育,传播文化,境内“各地学馆林立,释耒耒吕而事笔砚者,十之六七”(清乾隆《临川县志》),苦读书,应科举成风。正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导致临川人才激增。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0)至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境内先后有129人考取监生,205人考取贡士,525人考取举人,446人考取进士。

进士中,北宋135人,占32.58%,南宋305人,占67.42%。中榜人数之多,在江西各县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次考取12人,宝庆二年(1227)一次考取18人,咸淳元年(1265)一次考取22人,分别占全国录取进士总数(每次300人)的4%、6%和7.33%。“儒林传为美谈,公卿耸观,朝野震动,盛称临川为人才之乡”。

(董震《东发日钞》)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使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剌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王安石,不愧为临川才乡出类拔萃的人物。晏殊在宋仁宗时担任宰相,“大兴学校”、“力进贤才”(欧阳修《神道碑铭》)延续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太平盛世”,名垂后世。

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担任宰相,“矫世变俗,推行新法”(《宋史•王安石传》),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功著千秋,他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坚定执着,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在国内外产生深刻影响。临川晏殊在两宋文坛,临川也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政论性强,与韩、柳、欧、苏、曾等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诗、词雄奇精炼,脱俗不群,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北宋四大家”。他和欧阳修主持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体,提倡晓畅明白的文风,把诗文创作引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晏殊和他的幼子晏几道,作呕称“临川二晏”,都是北宋词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南唐花间派的词风,开创了北宋有名的婉约词派,被后人誉为“倚声家之初祖”。

同一时期,境内还有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世称“临川三王”),谢逸、谢薖(世称“临川二谢”),危稹、危和(世称“临川二危”),陈郁、陈世崇(世称“临川二陈”)汪革、饶节、邬虑、刘龠、欧阳辟、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据《苕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佑中,临川谢无逸地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褚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

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请群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阕于壁:‘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隽永,情辞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

”谢逸与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临川四俊”。饶节还被诗人陆游誉为“诗僧第一”,都是“江西诗派”中的重要成员。邓名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古今姓氏书辨正》等书370余卷,在姓氏考评上成就尤高。 临川先生王安石南宋时期,临川才乡还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一代名医陈自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写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成为中医妇产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衡柳线  好玩  好吃  江西  一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