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规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谢谢邀请!《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我们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段话,将天之道用张弓射箭来进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老子讲道理很喜欢打比方,这也说明老子总是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从中总结出那些宝贵的经验来分享给大家。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规律。

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规律。译文:天道,难道不像张弓射箭吗?举的高了便压低一些,瞄的低了便举高一些,弓弦拉太满了便减少一些力度,弓弦没拉满就增加一些力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概括了天道的特性。天道的特性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有多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总是尽量均衡,这就是天道。

这里我也来打个比方,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里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种事物。大家来看水,如果满了后继续注入,水就会溢出;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同一个容器中的水,总是会持平,不会一边高一边低。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关于“上善若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前面都是说天道,到了这一句,老子话锋一转,说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上。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译文:人性啊,却不是这样,人性是损减有所不足的那些人来奉养那些有富余的人。什么意思?就是说人性的本质是巧取豪夺的,有所富余的人不会满足,仍然要去夺取那些本来已经有所不足的人。人性贪婪啊,老子对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语道破之。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天之道  所蹈  人之所蹈什么是天之道  天之道多少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