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务员也再也不是人们眼中的“金饭碗”和“香饽饽”。适应体制内后,很快你会被体制内压抑的氛围熏陶的晕头转向。无休止的材料和开会,随时听候领导命令和无休止的加班赶稿子、做准备,甚至有时候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所以,性格不符,万不可挤这座独木桥,即使挤进去对有些人也是灾难。还有就是考公务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如果自己可以负担得起且有考上公务员的学霸学习能力,那就考公务员。

否则,耽搁两三年还没有考上却仍旧死磕,将是非常难受和不被世俗所理解。而如果你自己并不适合公务员工作,却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人云亦云的去熬、去挤这个独木桥,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和缺乏理性的表现,你将因此而耽误你的职业设想和职业选择。甚至,会击垮你建立起来的职业憧憬和愿望。而对于有些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对口的工作是一些企业岗位,例如金融学、市场营销或者英语专业。

那么就应该选择去一些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发展,这将是最为睿智和理性的选择。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青春斗》,丁兰就是很好的例子。本科学的哲学,迫于毕业压力毕业后随姐们一起来了北京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就在期间,她考上了哲学研究生。不知如何抉择时,黄总对她的建议是:“如果你在我们公司的话,公司会陆续接一些知名项目,以你的能力2—3年后必然是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薪资年收入百万以上。

但如果继续读研学哲学,三年后顶多是一个具有硕士学历的女研究生,这个专业毫无竞争力。这时,你肯定还得读博士,加上研究生7年后你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资历的哲学老师或者教授。孰对孰错,自己选择。”中国5000多万家企业当中,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上市公司接近7000家。这些企业中,有着众多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去施展报负和才华,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孩子本科985,清华工科直博,毕业后是去高校当老师,还是去研究所?哪个待遇好?

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为你解答。真经在高校负责招聘工作,简历也收过上千份,像题主说到这样的学历结构,在我看来是非常亮眼的。即便没有海外学习经历,只要博士期间有2到3篇拿的出手的论文,去国内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所问题都不大。如果去高校,应该去211以上的高校,最差也要是省属一本,不建议去更差的学校。而如果去科研院所,一定要去国家级的研究院,如中科院、国家部委下属研究院,最差也要去一线城市的省级研究院。

那究竟去高校还是科研院所呢?这其中,考虑的因素并不只有待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论工作环境,高校相对宽松自由,科研院所相对严格高校教师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不用坐班,只要不是长期不上课,长期不出现,就没人能说你是离岗或者旷班。对以科研为主的青年教师而言,一般年均教学工作量也就64个学时(如果去差一点的高校从事教学工作那就不止了),差不多一周2个学时。

除了这两个学时你必须出现在教室外,其余时间你可以在办公室,可以在实验室,可以在出差路上,也可以在家里处理私事。当然,大多数时间还是会在实验室,不过,来去非常自由。科研院所则相对会严格一些,原则上你应该在办公室,如果要出差或者出门办事,也都需要请假,虽然考勤相比一般企业没有那么严格,但自由程度比高校教师还是差很远。

可能有朋友会提到高校有寒暑假,而科研院所则只能是休年休假。其实实际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现在的高校教师,假期根本放不了假,能抽出一两周时间陪孩子就属于比较奢侈的了。其次论职业发展,两者速度应该差不多,但高校教师多一些崇高感如果都是以科研这条路来比较的话,在高校和在科研院所的发展轨迹都差不多。目前,很多高校实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青年教师进校后需要努力达到聘用条件才能予以续聘或者转入正式编制人员。

相对来说,985高校的非升即走残酷一些,211高校即便有非升即走,留下来的也是多数,而省属高校,据了解,实行非升即走的很少。科研院所也并非进去了就一劳永逸,由于其体制更灵活,业绩考核也更单纯,完不成任务单位随时可以让你走人。所以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都要做好拼一把的心理准备。进入单位后,在高校和在科研院所的发展就比较相似了。

普通人走职称。高校体量比较大,岗位多,而且高校教师有教学这项任务,科研不够可以用教学来弥补,但科研院所只能是拼科研,所以在高校晋升职称相对容易一些,特别是到了正高这一级。而优秀拔尖人才走人才计划,他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都一样了,都是会受到特殊的支持,比如中科院自己有百人计划,就是针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在科研院所,优秀人才通常都是按着优青、杰青这个路子走,高校则多了青年长江和长江特聘(中科院因为成立了中科院大学,所以老师也可以评长江,其他科研院所则不行)。

但是,必须要说的是,当老师和当研究员是两种感觉,当你站在讲台上给几十个上百个学生讲课时,当你为学生答疑解惑时,当你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当你给学生当班主任与学生促膝谈心时,当你把一份好工作介绍给学生时,你内心必定是充满成就感和崇高感的。这一点,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很难感受得到,他们即便有教育教学环节,也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式上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感觉,跟在讲台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最后来说说待遇,科研院所的待遇整体会高一些,但也要分人坦白说,我这里没有科研院所的实际待遇的统计,但我跟很多科研院的人交流待遇的时候,他们对高校的待遇评价就是一般般。据我之前的了解,同一个城市内,科研院所的待遇要比高校高一个职务,也就是说助理研究员能拿到副教授的待遇,副研究员能拿到教授的水平。很多人说高校教师收入低,有的还晒工资条。

确实,按工资条的工资来看的话,高校教师的工资确实不算高,不过我们这里探讨的是985、211和其他一本高校的教师,他们除了晒出来的月度工资条,年底还有一大笔绩效津贴,还有各种项目的劳务,以及一些报销等等,他们的实际收入并不低。我在高校做人事工作这么多年,除了刚来一两年的年轻教师,还真没有听人哭过穷。如果论高层次人才,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如果是作为PI(项目负责人)的话,他掌握的资源就非常多了,因为他要负责团队成员的绩效津贴,要负责实验室场地费和实验开支等等,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大boss,手里的钱就不太好估算了。

而在大部分高校,教授即便是团队负责人,也不具有财务的自主权,不过这样的好处就是,教授们不用承担团队成员(除非是自己聘用的)的工资,实验室也由学校出钱建设、管理,项目的分成基本上都可以收入自己囊中。整体来说,科研院所的收入要高于高校教师,但一些高校教师,特别是善于拿企业横向项目的老师,挣起钱来是毫不手软。

我认识的一位青年老师,当他还是副教授的时候,3年内到账的项目经费就接近1000万,如果按40%提劳务,自己就能拿走400万,而据说,还有一些项目没有经过学校的财务,这挣钱速度可想而知。综合来说,我更加推荐去高校,而且尽量去211以上高校。在选择高校时务必注意选择团队,研究方向一定要契合,这样可以更快融入,也可以确保能够留下。

深圳码农,27岁工作四年,月入一万五,还有年终奖。同时考上了家里三线城市国土局,应该怎样抉择?

我也是码农,在深圳工作,已经五年了,一个月20k左右,过得挺焦虑的。为什么会焦虑呢?因为码农这个职位不是越老越吃香的,除非你走上管理层了,不然到了30多岁就得面对换行的准备了!码农这个职位没有好的精力和身体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虽然现在过得挺焦虑,但我依然喜欢这样的生活,焦虑能使我始终保持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

因为我始终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未来一定可期!至于你选择回去做公务员还是继续码农的工作,一定不能去问别人,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抛开那些工资,房价的因素!认真思考自己到底是那种性格的人,如果你喜欢那种安逸,闲暇,善于与人交流的生活或者说不畏惧跟别人交流的生活的话就回去做公务员吧,做公务员前期会没什么钱,但福利好,这样时间长了,财富就越积越多的!到自己退休了也是不差钱的; 如果你喜欢那种追求快节奏,喜欢挑战自己,喜欢尝试新东西,喜欢相对自由自在,个性化的生活的话,就继续在外面奋斗吧。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博创  公开赛  大公  待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