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

而瑞澄和张彪却无法弹压,北洋军走到信阳后也不再向前,眼睁睁的看着革命党的势力坐大。驻汉口的五国领事看见局势失控了,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答应袁世凯,让北洋军试试嘛,否则我们列强就直接干预了!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

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就职的条件,还表示如果如果不答应,他就不出山。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

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但是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了!因为第一,袁世凯的复出是列强向清廷施压的结果,载沣不敢跟列强死磕;第二,北洋军现在就已经失控了,各镇统制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这个时候跟袁世凯翻脸,就等于跟北洋军翻脸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计都不用等革命党杀自己了吧?北洋军那帮丘八肯定会把清廷一锅给端了;第三,南方独立势头太猛,这个时候调其它的新军或者巡防营参战,已经来不及了!最后,载沣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同时下令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军统,负责前方的作战事宜;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

令人发指的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就率北洋军夺回了汉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脸。但是袁世凯此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方面的事情,毕竟武昌的义军只有两万多人,他带了四万多北洋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都具有优势,打得赢是应该的。他此时操心的事是,怎么把清廷架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袁世凯心里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多地开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处都有革命党造反。

他这几万北洋军,怎么可能跟遍地的革命党死磕呢?所以,袁世凯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条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明摆的就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加责任内阁,并以这个主张,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判。这个主张的妙处就在于,既有帝制也有共和,这对于革命党和清政府来说,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谈判标准。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死磨硬泡,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了几个月,谈的清政府和革命党双输,他自己一个人赢了。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其中二十多万绿营兵、十万八旗兵、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万新军。这些部队里面,八旗兵最垃圾,绿营兵稍微强一点。最有战斗力的是巡防营和各省新军,新军不用说了,巡防营里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

但是,巡防营要负责当地的防务,不能随便调动,否则当地就乱套了。而北洋军虽说只有七万多人,但这七万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资,专门打造的战略机动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辛亥革命这种大规模的反叛。并且载沣罢免袁世凯后,还对北洋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只不过袁世凯的影响根深蒂固,最后利用北洋军逼宫了清政府。袁世凯在复出后,也是很苦逼的,北洋军到处灭火。

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两镇兵力对付湖北的革命军。后来江苏独立了,北洋军又调了一镇进驻苏鲁,配合张勋的巡防营应付东南民军;陕西和山西也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又要安排两部分北洋军分别围剿山西和陕西民军;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一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师,一部分进驻蒙边。后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我应付不过来了,您还是退位吧!这句话,其实也不全是为了逼宫而说的。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73106  记驻  部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