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王湾的经典名篇《次北固山下》?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王湾的经典名篇《次北固山下》

从诗经时代到楚辞,到唐宋元明清,诗人无数,但是真正能走入人心的诗还真的不多。这说明,诗人是大众品,但是脍炙人口的诗歌却是稀缺品。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也没能流传几首,比如乾隆皇帝,都快赶上全唐诗了,也没有几首被人记住,有的人一辈子写诗很少,却能成为千古绝唱。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等,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写诗、存留于世不多的诗人王湾,他的次北固山下,在唐朝那浩如烟海的优秀诗歌中,也绝对是个现象级的存在。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还是来谈谈唐诗的风格的变化。我们知道,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诗坛流行的还是宋齐梁陈那样的红粉的暧昧的靡靡之音,还没有形成唐朝诗歌自己的特色。这种风格,实际上统治者也发现了,觉得大唐都建立了,诗坛还是那么小资那么暧昧,这个肯定不能体现大唐的雄浑气象,所以从李世民开始,就提倡一种新的风格,就是一种刚健的积极、有为、昂扬向上、苍茫高远的风格。

另外,经过多年的战乱,唐朝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朝代。一个年轻的时代,像日出东方一样喷薄而出,带着年轻的朝气,带着狂野的青春,走向新的时代精神,走向唐朝。所以唐朝的诗歌的风格,开始改变了,写诗的人们,似乎每个人都带着野性,带着狂野,带着大笑,走向山川河流,走向白马秋风,走向建功立业的疆场。

盛唐时代,更是如此。而到了中晚唐时代,诗歌的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刘禹锡还能有一些豪壮的精神,其他人,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李贺,等,虽然他们都是天才,但他们绝对躲不过时代的裹挟,他们变得消沉了,变得有些小伤感,这种小伤感,到了李商隐那里,变成了低沉悲凉大悲剧,这也代表了晚唐诗歌的特色。好玩的国学简单讲了从初唐到盛唐,从中唐到晚唐,唐诗的风格的变化,主要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王湾的这首千古名作。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在唐朝就广为流传,且大受欢迎。唐朝的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盛赞,“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并说当时的文坛领袖、宰相张说,还把“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写成书法,挂在自己的办公室中。

常常拿来和别人一起欣赏。当时这首诗不仅仅是这两句写得好,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是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综合体,他的每一句都很美丽。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们知道,离开家乡去异乡,总是令人伤感的。但我们看这首诗中,作者本是洛阳人,现在坐船去江南,他不仅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反而很开心,觉得这是到了他向往的地方,这就是盛唐的精神,他们充满了乐观的探索的精神,他们向外发展。

而不是中晚唐之后,文人们喜欢躲在书斋中多愁善感。他坐在船上,看着两岸青山多妩媚,看着春来碧水绿如蓝,这是在向着美丽的吴地,多情的江南进发,这里面就有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精神。这是写景,但是我们从他的景色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美丽的心情,这就是中国诗歌中特有的意象的力量。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意象即情感的选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还是写景,但是这个景色完全是那种令人心胸开阔的,这也符合盛唐的特点。盛唐人写景,绝对是那种大场面。你看王维写大漠,他竟然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写登上鹳雀楼,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年轻时写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要是再看晚唐,杜牧李商隐那些诗人,在境界上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

这句话我认为是全诗最美最动人的部分。风平浪静,风帆高悬,这不正是人生一帆风顺大步向前的象征吗?所以,好玩的国学建议,给朋友远行或给学生们的临别赠言,这句话最为适合,因为他代表了盛唐的精神,代表了人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话既是写景,又是哲理性的表达。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从旧年到新年,从残冬到初春,从黑夜到黎明过渡的时间。

作者看到,在夜色将要过去,在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候,一枚红日已经从东方跳起,在江上寒冷的冬天尚未过去的时候,江上的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这不正是人事代谢的规律吗?这不正说明,新的事物的发展将不可阻挡吗?刘禹锡其实也写过这样的哲理,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与王湾的这个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乡书何处达。


文章TAG:《次北固山下》翻译赏析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北固山  山下  翻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