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了刘慈欣小说《三体》的感受和想法有哪些

大家看了刘慈欣小说《三体》的感受和想法有哪些

「三体」确实为人们对于地外文明和人类文明相汇做出了精彩的幻想。比如,「三体」文明的科技高度发达却对艺术是短板,还有“宇宙黑暗丛林法则”,“科技爆炸”理论等。「三体」的优点可以从很多书评文章里看到,这里就不赘述,我要说一下个人理解这部书的不足之处。「三体」里对于未来的想象不合乎情理,比如「三体」对现在社会越来越女性化进行了夸张地讽刺,书中人物逻辑“冬眠”后到了未来,说街上很多长相已完全女性化,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性别。

看完《三体》三部曲后你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

看完《三体》三部曲后你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

在悟空问答上的194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大学时期看了《三体》,很棒的科幻小说,但是也只能作为科幻小说看,实话实说。至于所谓的奥巴马倾力推荐,雷军等互联网大佬的商业指南什么的,大刘都已经讲了他自己根本就没思考得那么深。如果你说读了《三体》你就懂得社会的法则了,约等于读完《货币战争》你就感去搞金融是一个概念。

百年停滞实际上《三体》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不是黑暗森林法则,不是降维打击,其实是关于三体人派出智子干扰原子对撞机阻止人类的基础科学进步从而锁死人类的发展,这一点真的很恐怖。因为我们人类目前的社会就是在不断突破基础物理而得到的进步。如果一个文明每天只研究怎么把箭射的更远,哪种蛇的毒液涂抹在刀山作用最快,我们是根本不用怕的;但是如果这个文明有个人成天琢磨土是哪些物质,石头是怎么构成的,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会研制出火药,以及更大的杀伤性武器。

而可怕的是,从21世纪以来,我们人类的基础物理领域,好像真的开始停止突破了:我们的汽车,从诞生之初开始到现在百年时间,依旧是这样的形态。我们最好的波音747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登月后,就没有再去过更远的星球,甚至没能返回月球。我们依旧没能战胜艾滋病,甚至感冒。我们期待的新能源技术依旧不到是有的百分之一。

我们最看重的3D打印技术还是没能普及,甚至由于生产效率被放弃。实际目前定义我们生活的很多用品:发动机、汽车、火车、飞机、电灯、手机电视、照相机、原子弹、电池、青霉素、避孕套,全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产物。从60年代到90年代,每十年全球的GDP增速都在3.5%个点。而我们引以为傲,被成为互联网时代的21世纪前十年增速是2.5%,20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增速是2.4%。

看清楚了么?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的GDP增速一直都在放缓,互联网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速。泡沫温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读完《三体》应该考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发展,赚钱的机会更多,所以大家都去关心互联网没人做实体产业了?因为二次大战和美苏争霸结束,人类习惯了和平生活,变成了一个温床让人类成为了一个婴儿?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因为互联网更好赚钱,阻断了很多实体产业。

比如说出版业,一本纸质书卖100元,作家只能分10元,其它要分给印刷厂、造纸厂、运输、书店等等,互联网时代一部电子书卖80元,作家得40元,出版社得40元,谁还去做实体产业啊!战争也是一样的,二战中仅仅美国一个国家就造出了20W架飞机,8W俩坦克,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总计80W人投入参与,期间诞生的新材料、新元素,诞生的新技术,到现在全部被用于人类生活。

为什么这么拼命?因为不拼命就要亡国。2007年,全球市值前十强有七家公司还是从事实体产业的,到了2017年仅剩下2家。所有人都涌入到金融和互联网浪潮中,放眼望去全是泡沫。移动互利网时代,每年人类淘汰掉的电子产品百万吨计算,但是电池技术几十年没能突破,拍照、性能再好有什么用?当然基础学科的进步并没有这么快,运动定律和相对论也是百年前提出来的,但是如果大家越来越迷恋互联网,如果大家都去追随泡沫,最后或许真的就像《三体》中那样,科技被一双隐形的手锁死。


文章TAG:读《三体》有感15篇  《三体》读后感  三体  有感  读后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