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为何沉迷封禅?

因为“封禅”是一件很“牛逼”的大事!“封禅”对于帝王来说,是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也是帝王“登封报天,降禅除地”自我歌功颂德,狂“吹牛皮”,最有深远影响的表现手法。《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封禅”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封禅篇》,早在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始皇帝嬴政封禅,有封禅的资本。汉武大帝刘彻封禅,无可厚非。至于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封禅,就有点哗众取宠。赵恒的“文治”主要是“咸平之治”。赵恒继位后,先后任用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当时,北宋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帝国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史称“咸平之治”赵恒的“武功”主要是“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寇准最终说服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然而,赵恒在位后期,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皇后刘娥也开始逐渐干政。特别是赵恒非常喜欢封禅,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其实,“咸平之治”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澶渊之盟”也不过是胜利后的“城下之盟”。澶渊之盟之后,大宋王朝虽用银钱换来了和平。但是,自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逐渐被排挤,文臣们开始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武将们的地位一落千丈,虽国富但兵弱,为北宋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在王钦若、丁谓等一帮溜须拍马之徒的阿谀奉承之下,赵恒飘飘然了,开始沉醉于自己所谓的文治武功中,怎样才能向世人及后世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宋真宗赵恒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封禅!封禅本来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祭祀天地大典。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在文治武功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帝王才有封禅资格。赵恒敢想敢做。公元1008年10月,经过精心准备,劳民伤财的泰山封禅大典,终于完成。


文章TAG:宋朝第三位皇帝  赵恒  宋朝  第三  皇帝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