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的动机是什么

《秦时明月》这部动画片,各种能人异士汇聚一堂。这些人分别属于不同的势力,错综复杂。保秦势力和反秦势力,犹如上演了一个大秦版本的《封神演义》。在这众多的角色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阴阳家的东皇太一。一袭黑袍,一副黑色面具,一出场就带给我一种《星球大战》中达斯维达的感觉。面具之下,究竟是谁?电视剧版《秦时明月》,东皇太一的真实身份就是赵高。

如此一来,赵高的动机不言自明,所做的一切自然也有了合理的解释!这部影视剧的情节,看着还算过瘾。只是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儿孙们会怎么看待?他们对秦朝那段历史会有着怎样的了解?对于赵高的动机,郭沫若也有一部作品。郭沫若在1942年发表过一个剧本,原名叫做《筑》。之后经过修改,改名为《高渐离》。赵高在剧本里面通过对高渐离的多处台词,详细地讲述了赵高的动机。

赵高:我本来是赵国的公族余子。我的父母在长平之役被俘虏了。父亲受了宫刑,不久便死在隐宫里。那时我还在母亲的怀里,是我们的母亲在隐宫里一胎生下了我们弟兄三人。……赵高:……只是我们采取的方法不同。像你的朋友荆轲那样,轰轰烈烈地单独行刺,我也佩服。不幸他是失败了。……即使他就把秦始皇帝刺死了,那怎样呢?……秦始皇帝的罪恶,不是秦始皇帝一个人造成的,秦始皇帝之外还有无数的秦始皇帝,他还有他的爪牙,有他的子孙。

……赵高:我是另外选择了一条路。我把我自己牺牲了,我把我自己腐烂了,就像把一团锈了的铁加在好铁里面一样,我要从这内部来把秦国腐烂。……赵高:……秦始皇帝知道我有力气,也知道我懂法律,想要用我,但又不放心。因此我才自己请求受了腐刑。就这样,我便当了他的宦官,当了他的中车府令。……赵高:……我得到了秦始皇帝的信赖,他叫我做着他最宠爱的少子胡亥的老师。

我这个老师,说起来真是天晓得。我专门做着昧良心的事,我要把一个孩子腐化。为了要报仇,我实在也顾不着什么良心了。……赵高:蜜蜂都还有刺呢!蜜蜂刺了人,把自己的刺放进人身上去了,他自己是会死的。我就和这一样,我是把我的生命,把我的一切,都集中在这报仇上面的。报仇就是我的生命。……赵高的动机就是要从内部把秦国腐烂!郭沫若之所以这么塑造赵高,是基于郭沫若对赵高的研究。

郭沫若在他的《人物研究》是这么看待赵高的——赵高实一深心人,其对秦皇父子出以深谋远虑之内部破坏,实为其父母及赵氏复仇也!郭沫若对赵高的这种论点,并非是出于他的独创。由于后人眼中的秦朝不断地被黑化,混乱秦朝的赵高渐渐地被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正义之士。谭献《复堂日记》有《咏赵高》一诗:“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把灭秦的首功给了赵高。谭献还有《阅《古逸史》》一诗:“大贾灭赢凭女子,奇谋与汉讵萧曹?留侯棰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并附有“赵高为秦公子,抱忠义之性,自宫为赵报仇。张良大索时,即避赵家。”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到处搜捕张良不得,皆因为张良藏匿于赵高家中。缪荃孙在《云自在龛随笔》中也记载:“赵高是病废,非刑余。

张良击始皇不中,大索十日不得,盖匿高所也。”此说一反赵高身受宫刑之说,改为因病而致功能不全。张良藏匿赵高家中则与上同。其它还有赵高“自宫以进”等说法,大致都有复仇、藏匿张良等事。这些说法来源及出处,钱钟书考证:一是多在赵高家乡流传;二是多出自《史记索隐笺言》一书。《史记索隐笺言》一书,尚有“鹿马计胜长平战”之语。

赵高的“指鹿为马”,与白起的“长平之战”孰高孰低,不言而喻。由此可见该书对赵高的褒赞已是不遗余力。钱钟书认为,《史记索隐笺言》和《古逸书》“皆不经见”,并且“自惭陋之不知”。以钱钟书之博学,尚且不知有此一书,应当是其人笔记之说。即便有人出此一书,亦当作为孤证不立。钱钟书一句“自惭陋之不知”,便胜却郭沫若无数!目前关于赵高最为权威的记载还是《史记》。

《蒙恬列传》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这条记载是目前唯一关于赵高身世的记载。赵高只不过是赵国贵族的疏远族人,其实祖上也并不是多么显贵。有人考证,秦赵同族同宗,赵高其实是秦国王室远亲。此一家之言,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不予采信。有人考证,“隐宫”是“隐官”之误。

出土秦简有“隐官”一词,并不能就此证明《史记》中“隐宫”就是“隐官”的笔误。即便两者必有一误,那究竟是《史记》的“隐宫”笔误,还是竹简的“隐官”笔误?此说臆测成份极大,故不予采信。无论赵高生于“隐宫”还是“隐官”,除了是否为阉人之外,其卑贱身份则是一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世世卑贱的赵高生母,能否给赵高灌输为赵国复仇的思想?根据秦朝晋升的律法,叮嘱赵高努力摆脱贱籍,这倒是可能性很大!观赵高之行,也不像是处心积虑为国复仇。

既然要处心积虑为国复仇,必然不会在没有绝对权力之时贸然行动。犯下重罪,险些导致自己被蒙毅处死,当是地位提升之后的膨胀之举。赵高真的有叛国的举动,秦始皇断然不会赦免与他。不管是《史记》记载篡改诏书,还是《赵正书》记载秦始皇立胡亥继位,赵高都是由胡亥继位开始走上了权力巅峰。纵观赵高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从一个贱民走上权力巅峰的赵高,毫无深远的政治谋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赵高只有走一步看一步,处处采取最低劣的办法——杀戮。赵高毫无动机可言,只是一个鼠目寸光的政治小丑而已!本文参考: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高渐离》、钱钟书《管锥编》【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为什么说赵高死而秦亡?

根据《史记》所述,贾谊认为子婴是使秦朝完全灭亡的人物。他在一篇论文中认为:只要子婴有"庸主之材”,加上中规中矩的辅佐,秦仍可保守关中地区。司马迁本人在《秦始皇本纪》亦对贾谊的论文表示赞同。东汉史家班固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秦二世死时,秦朝已不可救;子婴虽然无能为力,但杀死赵高的决定已证明他已尽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予以同情和尊重:“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

婴死生之义备矣。”——————————————————秦二世三年,中丞相赵高知道自己已位高权重,以指鹿为马排除异己后,派女婿咸阳令阎乐发动望夷宫之变,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胡亥自杀后,赵高拿皇帝印玺打算自立,左右伙伴、百官都不服从;要上殿登基时,大殿三次仿佛要崩塌,赵高于是知道天意、群臣都不服。同时,赵高也派使者联络攻破武关的关东起义军首领刘邦,约定与关东诸侯共同瓜分秦国,自立为王,但遭到刘邦的拒绝。

赵高于是召集秦朝群臣和诸公子,打算立公子子婴为王。赵高认为山东六国都已经复国,秦国疆域日益缩小,称帝徒有虚名,应像过去一样称王,子婴于是在赵高和群臣的迎立下登基,为秦王子婴。赵高让子婴斋戒,然后到宗庙祭拜祖先,接受秦王印玺。子婴斋戒了五天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说:“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死秦二世,害怕群臣诛杀他,就假装以大义为名立我为王。

我听说赵高和关东诸侯有约定,由他消灭秦国宗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让我斋戒,参拜祖庙,这是想趁我在祖庙的时候杀死我。我就推脱说有病去不了,丞相一定亲自来我这里,当他来的时候我们就趁机杀死他。”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前往,子婴坚决推辞,赵高果然亲自来请子婴,说:“国家大事,你怎么能不亲自前往呢?”子婴就在斋戒的宫室里派宦官韩谈刺杀了赵高,同时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示众。

秦王子婴元年十月,刘邦的军队攻破武关,到达灞上,兵临咸阳时,派人劝子婴投降。此时群臣百官都背叛了秦国,子婴于是和妻子和儿子用绳绑缚自己,坐上由白马驾驶的白色马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的白装束,并携同包括玉玺和兵符在内的皇帝御用物品,在轵道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子婴在位46天,秦朝灭亡。子婴投降后,樊哙提议杀死子婴,但刘邦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说到亡秦的赵高,千百年来世人的第一印象,这厮是阉宦的鼻祖。其实这种论调是自东汉以来历代史家的刻意丑化,意在声讨那些祸国乱政的阉患。如果深究的话,历史上真实的赵高,非但不是太监,相反是个文武全才。借这个问题,不妨来深入地讲一讲。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由赵高的姓氏可以推断,赵高的父系应该是赵国王室的疏族。何为王室疏族呢?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之间频繁结盟换约,为了表达诚意,约束对方,相互之间往往以王室公子作为质子。

这些押在别国的质子,大多都是不受国君宠爱,遭到国君疏远的王室边缘人。那年月,王室公子一旦被选定为质子,一辈子基本上也就毁了,能逆袭的是少数,多数都是长期滞留异国他乡,要么穷困潦倒,至死无法归国,要么中途就被迫害致死了。赵高的祖上,大概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不幸公子,因为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最后就彻底滞留在了秦国,再一娶妻生子,后代也就成了与普通庶民无异的秦人。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这两个字一度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东汉时期有人借题发挥,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做了太监,他老婆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后来也受宫刑去势,成了太监。1975年,《睡虎地云梦秦简》出土后,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根据这批秦简推断,“隐宫”一词应是“隐官”的误写。

1983年,《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后,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秦朝“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与宫刑完全没有关系。明确了这一点,赵高的身世极可能是这样的,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获得赦免后由于受刑后身体有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见人,后来就一直在隐官(劳动作坊)中劳作生活。

赵高的父亲,极可能是在隐官工作的下层文法官吏,在隐宫任职期间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后来生下了赵高兄弟。做这样的推断,是有依据的。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是大秦的国策。赵高成年后之所以能够走文法入仕的路子,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子承父业,他父亲就是文法官吏,而不是什么太监。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后,生于秦国都城咸阳。

明确了这个时间点,可知他与后来的秦始皇嬴政是同龄人,嬴政只大他三岁。更为巧合的是,亡秦的赵高和建汉的刘邦,竟然是同岁之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官吏的社会地位最高,男子十七岁成年后,要想入仕,无外乎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赵高走上仕途,可不是割一刀,进宫成小太监那样不堪,某种程度上讲,他走的是大秦“学霸”的路子。

秦朝的法律规定,成年男人出任官吏有两条途径,一是杀敌建功,一是入学室学习,然后接受选拔考试。所谓学室,就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都城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以及法律。学满三年后,所在学室会举行资格考试,能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授为史,并可参加全国初等选拔考试。

全国初等选拔考试在各郡举行,答卷送到咸阳,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县令秘书,更关键的是,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参加高等选拔考试的资格。高等选拔考试将选出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任尚书卒史,官虽不大,却有机会见到秦王。赵高就是这样进入秦宫的,十七岁以文法官吏子弟的身份进入学室,三年后参加资格考试,被授为史,继而又参加全国初级选拔,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出任令史。

锻炼三年,再参加高等选拔考试,又考第一,从而进入秦宫,担任尚书卒史。可以说,赵高是大秦全国公务员考试的当年状元。这时候的赵高多大呢?大概二十三岁左右,而且赶上了好时候。此话怎讲呢?赵高进入秦宫,大概在秦王政十三年左右,这一年,嬴政二十六岁,亲政了五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从赵高随后的表现看,用学霸来形容这厮居然是远远不够的。

秦朝文法官吏的升迁,多要例行考核,积年累进,少有捷径可走,可赵高后来居然就以极快的速度从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了,而且还是以秦王嬴政直接破例提拔的方式,而且让他担任的还是极其重要的中车府令。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中车府令。中车府令,就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秦王的车马侍从长,这个职务不是秦王的绝对心腹亲信,不能担任,不是大内高手,不能胜任。

能赢得秦王嬴政特别的赏识信任,赵高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真才实学。论书法,整个大秦除了李斯,无人能出其右;讲文字小学的造诣,他著的《爰历》六章,是大秦官定的识字课本;比法学,那是他的老本行,绝对的专才、大家。如果与后世乾隆朝对比的话,赵高可以说是升级版的和珅,情商、智商、学历、执行力都是出类拔萃的。按说,这样的人才应该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模样才对,但赵高又一次颠覆我们的认识。

秦朝的中车府令可不是知识分子能干的差事。秦法有规定,驾驭车马的合格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内,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引八石强弩,在驰骋中能前后左右开弓。对一般合格的车士尚且如此要求,中车府汇聚的尽是大秦车士的精华,而中车府令又是这批精华的统领,想想看,赵高的“武功”得多高呀?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以二比一的比例实景展现了始皇帝车驾的样子,驾车的车士佩剑置弩,那叫一个威猛无比。

由此可见,赵高不仅是大秦一流的文士,还是大秦一流的武士,绝非一个上不了台面的阉人。客观地讲,赵高后来要是没有黑化,他的仕途之路比李斯更标准,更光鲜。说到赵高的黑化,源头在哪里,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史家多认为,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秦法,获大罪入狱,当是他黑化的源头。赵高获罪入狱后,始皇帝命蒙毅审理。

蒙毅审理的结果,赵高应判死罪,解除官职,听候行刑。由于是始皇帝身边的人,事关重大,蒙毅审理后不敢自作主张,后将案情及审理结果呈请始皇帝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最后不仅下令赦免了赵高,而且恢复了其中车府令的官职。但这一份幸运没能净化赵高,而是黑化了他——经这一遭鬼门关,赵高恨透了蒙氏兄弟,也更加体会到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世事难料,这一切最终促使他一步步蜕变成小心翼翼、伺机而扑的野心家。


文章TAG:原来你是这样的赵高  赵高简介  原来  你是  是这样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