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索尼已经宣布退出pc市场 那我要是买了索尼的笔记本以后可以得到硬...

不能了 索尼已退出pc市场 所以他们的硬件和技术就会相继退出 不提供了

随便吧打击死吖等你撒读书花与蛇花与蛇卡u

别买了

索尼宣布退出mwc,索尼已经宣布退出pc市场 那我要是买了索尼的笔记本以后可以得到硬...

2,索尼是不是要放弃手机业务了?

去年, 索尼 影像部门功勋负责人调任移动通信部门,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巨头的翻盘决心。就在本周,索尼还发出邀请,定于2月25日在MWC19上举办专题活动,外界纷纷猜测是要发布XZ4/XA3等系列新机。

然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据外媒报道,在索尼重塑 手机 业务的举措中,就包括一系列减法措施。有消息称,面对来自中国智能机品牌的猛烈冲击,索尼无意继续耕耘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市场。

以马来西亚为例,索尼最后一次在当地举办发布会是推出XZ2,后来的XZ2 Premium仅仅是低调上架,之后就再无新机。索尼移动位于11街的官方店也在去年11月撤柜清空,在线商店首页的手机类别同样被删除。

除了大马,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同样是XZ2发布后就没再更新,印尼市场更匪夷所思,目前在售的最新型号是 Xperia Z5 。

资料显示,索尼曾一度是全球TOP5智能机厂商(2010年),可是,去年Q3,索尼仅卖出160万台手机。

索尼宣布退出mwc,索尼已经宣布退出pc市场 那我要是买了索尼的笔记本以后可以得到硬...

3,索尼Xperia? Z Ultra XL39h 手机无反应或者应用程序突然关闭怎么办?

下载的应用程序可能会导致手机未能按预期运作或影响手机性能。使用安全模式来检查下载的应用程序是否产生问题。在安全模式下,手机只会启动预先安装的软件和应用程序。如果手机性能在安全模式下有所提升,则很可能是一或多个已下载应用程式对手机造成了负面影响。然后您可以退出安全模式并重新启动手机,以便卸载下载的应用程序。 更多 启用安全模式关闭设备。按住电源键 ,直到手机振动。等待Xperia?标识显示。按住音量减键。设备随后会以安全模式重新启动。注意:要退出安全模式,请重新启动设备。 卸载应用程序屏幕上的应用程序 要打开应用程序屏幕菜单,请将应用程序屏幕的左侧边缘向右拖动。点按卸载。所有可卸载的应用程序都会标有 .点按要卸载的应用程序,然后点按卸载。

索尼宣布退出mwc,索尼已经宣布退出pc市场 那我要是买了索尼的笔记本以后可以得到硬...

4,索尼在2012MWC发布了 Xperia P和Xperia U。

  随着一年一度的MWC(移动世界大会)拉开帷幕,各大手机巨头都纷纷推出新机来展示实力。而正式更名的索尼移动此次则在MWC2012大会开幕之前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旗下XperiaNXT系列两款新成员--索尼XperiaP和XperiaU。

  Unibody工艺机身

  由于此次索尼正式发布的两款新机过去早有数次曝光,所以大家对他们的主要特色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从官方正式公布的信息来看,索尼XperiaP和XperiaU都可以看成是索尼XperiaS的迷你版本,有着几乎相同的外观,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引入了类似MacBook的Unibody工艺的一体成型铝合金机身,并且机身顶部提供了更为活泼鲜艳的色彩,体现了其定位中端市场的特色。

  至于索尼XperiaP的正式型号则为LT22i,主要特色是配备4.0英寸qHD分辨率触控屏,并且使用了索尼的WhiteMagic屏幕,能够提供1000尼特的高亮度。同时由于该机采用了来自ST-Ericsson出品的NovaThorU8500双核处理器,这也是使得XperiaP成为了索尼旗下第一款使用非高通处理器的智能手机。

  售价约3100元

  索尼XperiaP还将会拥有1GB的RAM和16GB的ROM容量,并提供了13GB的用户存储空间。内置800万像素ExmorR摄像头,支持自动聚焦、3D全景扫描和1080p全高清视频录制和播放。尽管该机在发布的时候预装的是Android2.3.7系统,但索尼官方承诺会今年第二季度升级至Android4.0IceCreamSandwich版本。

  索尼XperiaP的其他功能还包括支持NFC近场通信功能,基于Wi-Fi的DLNA以及拥有HDMI接口,在配备标准电池的情况下,可获得80小时音乐播放和4小时视频播放时间以及475小时的待机时间和连续6小时的通话时间。

  根据过去泄露的信息显示,索尼XperiaP将在今年四月份问世,手机的售价在37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3100元上下,拥有较高的性价比。

  Xperiamini接班人

  至于同步发布的索尼XperiaU的正式型号则为ST25i,不仅提供黑色、白色、粉红色及黄色多种色彩款式选择,而且还在机身的透明按钮处的闪烁提示也将拥有颜色的变化,显得更有年轻活力的感觉。按照过去的说法,该机将作为索尼爱立信Xperiamini的后续版本和接班人推出,装载的是3.5英寸FWVGA分辨率RealityDisplay触控屏和内置500万像素摄像头,配备有LED补光灯和支持自动聚焦。

  索尼XperiaU还配备有1GHz高通双核处理器,并且其他功能也与索尼XperiaP没有多少差异,但取消了对HDMI接口,预装的是Android2.3.7系统,但会在年第二季度升级至Android4.0版本。而手机在配备标准电池的情况下,可获得45小时音乐播放时间、6小时视频播放时间以及连续6小时36分钟的通话时间和472小时的待机时间。

  而根据过去泄露的内部文件显示,索尼XperiaU也将会在今年四月份左右问世,而手机的市场价格在262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200元上下,将是一款非常超值的双核智能手机。

5,索爱logo什么时候改为sony

据国外媒体报道,索尼日前就MWC世界移动大会向媒体发出邀请函,将在2月26日大会上发布数款新产品。 索尼在邀请函中写道:“加入索尼和索尼移动通信在世界移动大会举行的媒体发布会,见证最新产品和下一代产品趋势。”索尼爱立信已更名为“索尼移动通信”(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 去年10月,索尼宣布收购索尼爱立信50%的股权,索爱将成为索尼全资子公司。欧盟近期已经正式批准该收购案。 索尼董事长、CEO兼总裁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表示:“这一收购对于索尼和爱立信都有意义,并将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索尼将会在今后取代之前的索尼爱立信,继续在智能手机市场发展,随着欧盟的批准,索尼也按照原计划完成收购的所有步骤。在12月份,位于英国的索尼爱立信总部已经将其索尼爱立信的标志拆除。 -------------------------------------------------------------------------------------------------------------- 日系和欧系的融合始终还是有无法跨越的壁垒~

2006年中旬出的

6,MWC2018发布了什么

在MWC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AI人工智能、手机拍照等火热词汇贯穿展会,各家科技厂商打造出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产品。例如vivo APEX、努比亚“游戏手机”等概念手机,华为Balong 5G01、骁龙5G模组解决方案等5G应用。

接下来太平洋电脑网带大家回顾一下MWC2018上的黑科技手机以及关键性技术。

vivo APEX:极致全面屏,半屏指纹

vivo于2018年2月26日发布了最新一款全面屏概念手机vivo APEX。vivo APEX是目前手机行业中内屏占比最大的全面屏手机。通过APEX,vivo描绘了未来的手机所可能拥有的样子,达到了更进一步地引领行业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手机的目标,国内外科技媒体给于了产品极高的评价。

vivo APEX拥有极致窄边,它的上、左、右三条边距均为1.8mm,下边距4.3mm,是目前业内所能达到的最窄水准,vivo APEX这部概念机已经能达到98%以上的屏占比,这意味着用户无论在用这部手机玩游戏又或者是看新闻都会认为这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vivo APEX上还运用了半屏指纹解锁技术,用户只要是在屏幕的下半部分,就可以进行识别。此外,为了兼顾全面屏设计,APEX采用可升降前置摄像头。

此外,vivo更是把最新一代的全屏幕发声技术运用到 APEX当中,让全面屏和听筒完全融合,并且APEX还创造性地使用了SIP技术,高效封装一颗DAC解码芯片和三颗运放芯片,APEX各方面的创新让大家看到未来手机的无限可能。

努比亚“游戏手机”:四个风扇,四大创新散热黑科技

在MWC2018次展会中,努比亚首次发布展示了概念游戏手机设计及其散热黑科技。这款神秘的游戏手机采用极具科幻感与酷炫灯光效果的“超跑级”外观设计。

同时针对游戏手机“高性能高功耗”的特点研发出”风冷、近黑体、碳纳米材质 、立体风洞切面结构“的四大创新散热黑科技。

三星GalaxyS9/S9+:“全视曲面屏”+可变物理光圈

三星S9系列无疑是此次MWC大展上最受关注的产品之一,此次三星S9系列采用骁龙845+Exynos 9810双平台策略,性能上无疑称得上顶级旗舰。而此次三星GalaxyS9/S9+将“全视曲面屏”再次升级,收窄额头和下巴,进一步提升屏占比。

在拍照上,三星GalaxyS9/S9+更配备了F1.5/F2.4物理调节的智能可变光圈,将大场面和浅景深的需求整合在了一起。相对于此前的双摄方案,这种物理层面的光圈调节效果更加自然,可以说是从根本提升拍照,更加接近相机的拍摄效果,情境适应度也更高。此外,在拍摄方面,三星GalaxyS9/S9+还支持12帧画面合一、凝时拍摄和基于AR技术的动态萌拍功能。

此外,三星GalaxyS9/S9+加入了视觉识别和AR识别,同时将虹膜识别和人脸识别合为一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智能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三星S9系列还加入了由音频大厂AKG调校的立体声双扬声器,杜比全景声的好处包括:更具包围感的声场、更多微妙之处和细微差别、更清晰的对白、最大化响度且不失真、和为类型非常广泛的内容带来一致的播放音量。

LG新旗舰:拍照智能化

LG在MWC2018展会上推出的搭载骁龙835处理器的旗舰机型LGV30s ThinQ似乎显得没有那么亮眼。不过此次LGV30s ThinQ最大的亮点是将人工智能加入拍照,虽然此前华为Mate10系列机型凭借麒麟970的人工智能芯片,也同样是将人工智能加入拍照中,不过LG此次也是玩出了新的花样。

据了解,LGV30s ThinQ的人工智能功能大致有四种,其中AICam可以智能识别拍摄对象并推荐拍摄模式,QLens技术可以通过拍摄界面智能连接亚马逊,相机明亮模式可以通过增加像素大小提升夜景拍摄效果,QVoice智能语音则属于语音助手类功能。虽然拍照上有所升级,不过LG已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所以我们也无法体验到LG的这款拍照旗舰机型。

诺基亚8 Sirocco:2K双曲面屏+蔡司认证双摄

在此次MWC大展上,诺基亚一连发布了诺基亚8 Sirocco、诺基亚7 Plus、诺基亚6、诺基亚1和诺基亚8110 4G五款机型,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搭载了骁龙835处理器的诺基亚8 Sirocco手机。虽然没用上最新的骁龙845处理器,但搭载了骁龙835处理器也终于让诺基亚有了一款拿得出手的旗舰机型。

诺基亚8 Sirocco采用了5.5英寸QHD OLED双曲面屏,分辨率高达2K并覆盖有康宁大猩猩玻璃保护,同时采用了后置1300万+1200万像素蔡司认证双摄,支持2倍光学变焦。底部采用USB Type-C接口,取消了3.5mm耳机孔。虽然没有骁龙845,但是骁龙835+6GB运存的搭配,在日常使用上无须担心它的性能。

华硕ZenFone 5Z:“撞脸”iPhone X的顶级旗舰

华硕在MWC2018向我们展示了ZenFone 5Z,ZenFone 5Z采用了与iPhone X相似的“刘海”异形全面屏设计,其屏占比高达90%,硬件上则搭载了顶级旗舰骁龙845,以及搭配8GB运存和256GB存储,这样的硬件配置无疑是安卓阵营中最顶级的旗舰。华硕ZenFone 5Z支持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同时采用高通第三代人工智能(AI)平台的智能手机。

据了解,这种智慧化技术主要体现在充电方面,可以根据用户的睡眠周期防止过充。在拍摄方面,这款手机采用了后置智能双摄,最大光圈为f/1.8,配备了AI智能摄影功能,可智能识别拍摄场景与用户偏好,120度的视角也有助于手机排出更好的照片。作为首批搭载骁龙845处理器的机型,希望能尽早能进入国内市场。

索尼XperiaXZ2系列:骁龙845+流体3D表面

索尼推出了两款采用骁龙845移动平台的新机索尼Xperia XZ2以及XZ2 Compact。两款手机均采用全新的“流体3D表面”设计,搭配18:9比例的屏幕,有效地提升了屏占比。不过面对市场全面屏的风潮,索尼似乎有意做得不像全面屏,额头和下巴依旧比较明显。

虽然说这两款机型似乎没有太多黑科技,不过两款手机均搭载1900万像素,f/2.0光圈单摄像头,可录制4K视频和1080p分辨率的960fps慢动作视频,前置摄像头均为500万像素,这款相机传感器是目前性能最强的手机拍照传感器。此外,索尼Xperia XZ2还拥有“动态震动”系统,可根据视频、游戏和音频节奏实现不同的震动触感反馈。

华为Balong 5G01:首款商用5G芯片,基于3GPP标准

在MWC2018上,华为此次发布的Balong 5G01是首款商用的、基于3GPP标准的5G芯片。Balong 5G01支持全球主流的5G频段,包括Sub6GHz(低频)和mmWave(高频),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支持NSA(Non Standalone,5G非独立组网,即5G网络架构在LTE上)和SA(Standalone ,5G独立组网)两种组网方式。

华为5G CPE分为低频(Sub6GHz)CPE和高频(mmWave)CPE两种。华为5G低频CPE重3kg,体积仅为2L,可在室内随意摆放,其实测峰值下行速率可达2Gbps,是100M光纤峰值速率的20倍,不到1秒即可下载一集网络剧,可以支持未来基于5G网络的各类VR高清在线视频、VR网络游戏等各类高清视频和娱乐应用,给消费者带来极度畅快的在线娱乐体验,同时兼容4G和5G网络。华为5G高频CPE包含室外ODU(OutdoorUnit,数字微波收发信机)和室内IDU(IndoorUnit,接口数据单元)。

高通骁龙5G模组:减少30%的电路板占用面积

高通在此次展会中正式推出了骁龙5G模组解决方案,据了解,高通5G解决方案涵盖数字、射频、连接、前端功能等组件,其中关键组件包括AP应用处理器、Modem基带调制解调器、内存、PMIC电源管理单元、RFFE射频前端、天线、无源组件。相比传统分离式独立组件设计,高通5G模组方案可以减少30%的电路板占用面积。

7,索尼笔记本退出中国市场了?

索尼将PC业务VAIO出售给JIP。JIP表示将转向国内市场(日本),专注于国内销售。停止国际出售。并于7.1日开始。不过由于JIP并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所以依旧依附于索尼的官网进行销售。而索尼官网又是世界级的。所以虽然说的是退出世界市场,专注于国内(日本),但因为某些因素VAIO电脑虽然不挂名索尼了,但现在依旧能买得到。 所以个人意见觉得,索尼现在是看到了因为联想引起的一系列PC市场疲软,PC市场整体萎缩。而VAIO又是索尼信用评级下调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剥离他有助于数据整体恢复,增长投资者信心。从而使索尼走出困境,而索尼走出困境后如果PC市场还有利可图,我觉得索尼会在以收购者的名义重新收回VAIO,如果没有就彻底抛弃PC转向移动终端。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不要在意。总之现在索尼的,不对,应该是VAIO电脑还能在中国市场里看到和买到。

【88,索尼电脑】2月6日下午,索尼宣布,将向日本投资基金jip出售vaio pc业务。索尼称将不再设计、开发pc产品。索尼于1996年发售首款“vaio”笔记本电脑,该业务一度是索尼利润的主要来源。2010年,“vaio”创下870万台销售纪录。不过,如今“vaio”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也降至不到2%。

不可能

没有

8,oneplus是什么品牌的手机?_

一加

中国知名智能手机品牌,成立于2013年,隶属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以“不将就”为产品理念。该公司在全球约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该公司已经发布了多款手机。

一加手机(OnePlus)是OPPO前副总经理刘作虎创立的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智能手机品牌,坚持“不将就”的产品理念,坚持“让好产品说话”,采用线上销售模式。

2013年刘作虎从1998年起在OPPO工作,2008年曾担任OPPO蓝光事业部总经理,并带领OPPO蓝光DVD在欧美高端蓝光播放器市场打败索尼和天龙。2012年,他开始接手OPPO手机业务从传统手机转向互联网手机的工作。

在主导Find 5、N1等几款大热机型上市后,于2013年11月正式宣布离职OPPO,并在2013年12月17日宣布创立一加科技,着手打造一加手机。当天,一加社区也正式上线。

2014年1月13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艺术中心,一加(OnePlus)品牌首次正式亮相,并宣布了“不将就”的产品理念。发布会上,一加CEO刘作虎表示,一加手机的核心思路是由“一加”负责硬件方面的开发。

软件层面则交由CM(CyanogenMod,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ROM团队)负责优化,未来将同步进军全球市场。

2014年4月23日,一加手机首款旗舰产品在北京正式发布,其配置如下:使用2.5GHz主频的高通骁龙801 MSM8974AC处理器,3GB RAM,3100mAh大电池,5.5英寸1080P屏幕,1300万像素索尼Exmor IMX214镜头,支持0.3秒光速对焦、4K超高清视频拍摄。

32秒慢速快门拍照等功能,同时支持移动、联通双4G LTE网络,拥有babyskin白、砂岩黑两个版本,并发布了竹质、牛仔、凯夫拉等多个个性化后盖版本。售价方面,16GB版为1999.99元,64GB版为2299.99元。

2014年5月28日,一加官网联合京东、易迅等多个平台同步首销,并同步在海外多个国家发售,在国内采用“现货+排队”发售模式,国外则采用“邀请购机”模式。

一加手机已拥有babyskin白(16GB/64GB)、砂岩黑(64GB)、竹质限量版(64GB)、JBL特别版(16GB砂岩黑版本)等多个版本,并已实现开放购买。

2016年10月11日上午10点,一加手机3官方网正式开售。一加3国内发布后,创造了旗舰手机发布与发售时间间隔最短的记录。

2016年12月1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一加计划2017年初在印度生产3T智能手机,满足印度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2018年3月1日,在MWC2018上一加宣布将和瑞典运营商Telia达成战略合作。

2018年6月27日至29日,2018世界移动大会在上海举行。一加手机CEO刘作虎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加正在与美国运营商洽谈合作,并计划于2019年推出5G智能手机。

9,5G时代来临,各大企业如何应对?_

编者按: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近日报道了5G时代来临时,各大公司的准备情况。

根据原文,编译如下:

5G来了,它将对我们如何使用技术的几乎每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从理论上讲,速度更快,延迟更低,从智能手机到自动驾驶汽车,开辟了巨大的新领域。

但移动网络的未来尚未到来。推广像5G这样复杂的东西,需要数十家公司,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不过现在一切都在这里——

什么是5G?

简单地来说,5G是第五代蜂窝网络,也就是我们目前的4G / LTE网络的下一代升级,就像4G从3G发展而来一样。想一想,当3G数据首次推出时,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有多少,或者当4G数据出现时,情况再次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就是我们用5G看的那种变化。

但是在技术层面上,“5G”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PP定义的一套既定标准,它们与硬件公司和运营商合作,以确定5G网络究竟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实际上已经有了5G的两个一般定义:非独立组网的5G网络,顾名思义是基于现有的LTE网络和硬件;以及独立组网的5G网络(5G NR SA),这允许在不一定具有现有基础设施的地方新部署5G。

非独立组网的技术标准于2017年12月完成,而独立组网的技术标准于2018年6月完成。因为非独立组网的技术标准建立较早,并且是建立在现有基础设施上的,所以当我们在2019年看到第一个真正的5G网络开始推出时,他们可能会首先基于此。

从技术角度来看,使‘5G网络成为5G网络’要比‘速度变得更快’复杂得多。有很多方面可以达到这些速度——使用载波聚合,多天线阵列(MIMO和Massive MIMO等技术),更高频谱带,还有目前最受关注的技术:毫米波频率-远远高于我们目前用于蜂窝数据的频率,并且可以提供更快的速度,能够穿过墙壁和建筑物但是传播距离更短。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5G标准为运营商提供了与其网络相关的目标,以及一套标准化的技术和工具。至于如何让消费者体验上5G,则取决于运营商将使用具体哪一个技术和频谱带来实现5G。

运营商

这将话题带到了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运营商实际上正在做些什么来实现这些下一代网络。这里是每个人的立场。

AT&T:AT&T 在2017年用他们的“5G Evolution”网络开始了5G网络错误的第一步。尽管取名为5G,但实际上并不是5G 网络。不过该公司在1月份承诺到2018年底在十几个市场推出基于3GPP标准的真正5G。

到目前为止,AT&T已经宣布了12个城市中的6个: 达拉斯,亚特兰大,韦科,夏洛特,罗利和俄克拉荷马城。,除了它将首先利用毫米波段率来实现移动5G以及未来将使用其他频谱频段外,AT&T并没有公布关于所用频谱的更多细节。

Verizon:Verizon正在开展一个截然不同的5G开展计划,2018年首先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休斯顿,萨克拉门托和洛杉矶推出宽带服务,然后在2019年推出移动5G服务。

这使得Verizon在某些领域具有优势 - 除非出现任何问题,否则它将成为第一个推出的5G服务的运营商。但对于真正的移动5G,Verizon还没有分享其计划。

也就是说,Verizon已经宣布至少有一部手机可以在推出时使用其移动5G网络:摩托罗拉Moto Z3,在它明年推出时将通过Moto Mod配件来获得5G支持。

T-Mobile:T-Mobile 于2017年首次宣布,计划于 2019年开始推出其5G网络,到2020年全面推出。截至今年2月,该公司已经加快了这些计划:今年已经开始开发其5G网络,计划到2018年底在30个城市,包括纽约,洛杉矶,达拉斯和拉斯维加斯。该公司最近还与诺基亚签署了一项价值35亿美元的交易,以提供5G技术,软件和服务。

从技术角度来看,T-Mobile计划在其5G网络中同时利用其600 MHz的低频段和28 GHz毫米波频段。

注:T-Mobile和Sprint目前正在尝试合并,两家公司声称,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创建一个5G网络。这在纸面上听起来是个好主意,但两家公司都没有提供很多详细信息说明这对于在开放市场中竞争而不是推动创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他们更专注于吸引一种人——那些人认为,在5G网络方面,像中国,日本或韩国这样的国家将会打败美国。

Sprint:Sprint也在开发自己的5G网络,其目标与2019年末的几乎所有其他运营商相同。Sprint的目标是为其网络提供2.5GHz频段,并且已经在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休斯敦,洛杉矶和华盛顿特区开始构建Massive MIMO天线——这项技术可作为5G的先行者,并在日后升级。

Sprint在5G硬件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它承诺在明年上半年和LG共同推出一款配备5G的手机,和英特尔共同推出一款配备5G的电脑。所有这些计划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是否能够和T-Mobile顺利合并。

硬件

对于配备5G的手机,我们还处在早期阶段。大多数公司都专注于发布今年能够购买的手机,但5G前端硬件方面已经有一些发展。

高通:高通实际上并没有制造手机,但它是5G拼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该公司为大部分市场提供调制解调器和处理器芯片组。为此,该公司已经开始研发用于5G的Snapdragon X50调制解调器,与其合作的大公司包括诺基亚/ HMD、索尼,小米、Oppo、Vivo、HTC、LG、华硕、中兴、夏普和富士通等主要公司。

此外,高通公司最近还宣布推出专门用于手机的QTM052毫米波频段天线,这可能是我们在移动设备上获得超快速5G互联网的关键部分。

英特尔:英特尔在移动市场陷入困境,其表现比主要竞争对手高通要糟糕。但5G可能提供一个新的机会扭转局面,英特尔已宣布推出首款用于手机、汽车、无人机和其他设备的5G调制解调器,并与微软、戴尔、惠普和联想合作生产5G笔记本电脑。

华为:华为生产自己的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也不会错过5G。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在MWC上宣布了基于3GPP标准的Balong 5G01芯片组。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它宣布了2019年某个时候推出的5G-ready Kirin芯片,以及2019年6月推出的5G智能手机芯片,尽管其中任何一个都没有很多细节。

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是最接近实际宣布推出5G手机的公司。从技术上讲,Moto Z3还不支持5G,但摩托罗拉承诺,它将在2019年初的某个时候用Moto Mod配件获得Verizon即将推出的5G网络的支持。

LG:LG宣布它将在2019年上半年的某个时间发布一款可与Sprint网络合作的5G手机,但这就是迄今为止所要做的一切。鉴于LG被列为高通公司使用该芯片制造商的Snapdragon X50 5G NR调制解调器的5G合作伙伴之一,它似乎很可能会出现在LG的手机中。

小米:小米已经开始宣传即将推出的Mi Mix 3旗舰产品,而产品管理总监Donovan Sung(宋嘉宁)已经确认无边框滑盖手机在推出时会包含5G支持,尽管实际上5G网络尚未启动。(目前还不清楚Mi Mix 3用于其5G支持的芯片组,但像LG一样,小米是与高通公司合作的公司之一。)

Apple:没有任何动作。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智能手机公司之一,苹果公司最终推出的5G系列产品几乎肯定会对其他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但就目前而言,该公司在其5G计划方面一直保持缄默。如果历史能够帮助判断,苹果会在最开始置身事外,等待电池续航和网络支持等得到改善后再加入战局,就像iPhone 5直到最后才支持LTE一样。

编者注:The Verge有关5G时代各方动态的文章会根据各公司情况时时同步更新,要了解最新的动态可点击此处。

10,罗永浩口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什么被苹果砍掉了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木斯,36氪经授权发布。

在无线连接尚未普及的年代,接口是电子设备与外界相连的唯一桥梁。然而每过 5 到 10 年,一些硕大的接口总是会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几个陌生的小尺寸黑洞。

都说“告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但这其中也有令我们不舍的存在,比如这次我想说的——MagSafe 磁性接口。

▲ 图片来自:Leica Dad

▲ 图片来自:Apple Unicom BD

几年后大学毕业,我自己也换上 MacBook Pro 用于办公,我很欣喜地看到苹果仍然保留了这个非常经典的接口设计。除了对那独特贴合声还留有印象外,也开始对本身的原理感到好奇。

直到我需要反复脱离电源线,每天将电脑从家中搬到公司上班时,我才渐渐意识到这种设计的理由以及真正价值。

是的,MagSafe 的好,我想用过的人应该都知道。

笔记本电脑不会自己从桌子上掉下来,但连上电源线就说不准了

MagSafe 并不是一个上世纪的产物。事实上在 2006 年以前,也就是苹果 PowerBook 的时代,当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圆筒形的 DC 电源接口,这种接口十分常见,哪怕是在今天,你仍然可以在一些 Windows 笔电中看到它的身影。

和用于传输数据的 USB 不一样,笔记本的电源接口很少会成为我们删减的对象。也正因为如此,只要体积不那么过分,电源适配器可以控制在合理大小下,并且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性,大部分用户基本也不会对电源接口的形态有什么的意见。

毕竟,能喂饱笔记本的电池不就好了?

但有一件事却让当时苹果 Genius Bar 的员工们比较头疼。他们发现,很多因机身跌落损坏的 iBook 和 PowerBook 设备,电源接口部分也出现了变形。仔细一问原因,才发现原来大部分设备都不是被人摔到地上的,而是用户不小心被电源线绊到,设备只能连着电源线一起被“拽”下去。

究其原因,DC 接口其实和我们现在常用的 USB 接口类似,你可以试一下,当突然遇上大角度的外力拉扯,笔记本其实是会连着电源线一起被拖走的,运气好的或许还能避免碰翻茶杯的惨剧,但万一运气不好,被线绊倒先不说,可能连笔记本电脑也得经历一场“自由落体”的表演。

事实上从电源线诞生之初,“被线绊倒”就是一个恼人的问题,但也许是电源线本身的存在必要性,也一直没人想要解决。总不能让人把电源线给取消了吧?

但在接口问题上一向激进的苹果,则想到了一个方案。

在 2006 年 1 月份的 MacWorld 大会上,苹果用 MacBook Pro 的新命名取代了 IBM PowerPC 系列,乔布斯还专门花上 2 分钟的时间,对全新设计的 MagSafe 接口做了一番演示: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有过别人路过时被你的笔记本电脑电源线绊到,而让它从桌上凌空飞起跌落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出 MagSafe 的原因。这款电源接头是磁力吸附的,当它被拉紧时就会及时断开,这将会大大减少你们不得不将笔记本电脑送修的机率!”

至此,MagSafe 成为了无数 MacBook 设备的标配。虽然它仍旧只是一根用于供电的电源线,但现在回看,MagSafe 更多体现的是对那些微不可见的细节的关注,这也是它在往后数年内难以被替代的原因。

和 iPhone 的 Home 键一样,MagSafe 代表的是苹果对“易用性”的考究

单纯从外观来看,你应该很容易就能认出 MagSafe 的设计。它的接头部分很“浅”,因为它不用像传统接口一样有“插入”的过程,反而是借助接头部位的磁性材料来进行固定。

所以,当 MagSafe 接头和 MacBook 的电源口距离足够近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吸附”上去,你甚至都不用侧着头刻意去找准接口的位置,反而会产生一种是被接头“牵引”着贴到上面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万一你或是其他人绊到电源线时,MagSafe 也不会再拖着 MacBook 不放,因为磁性吸附的设仅仅只是让它“贴”在了机身接口处,而不是紧紧卡在接口处,然后拖着电脑一同赴死。

▲《Get a Mac》系列广告中就有一段对 Windows PC 的调侃,主题则是 MagSafe。

这便是 MagSafe 的设计精妙之处了,苹果巧妙地借助磁铁本身的吸附原理和材料特性,并将它融入到一个笔记本电源接口这个高频次的操作上:当你需要的时候,它能够很安稳地“贴”在接口上;而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它也能很轻松地与机身分离,并“脱落”下来。

但 MagSafe 并不是只有一味的好口碑,或许是由于磁吸的设计让接头的插拔变得过于方便,所以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是捏着接头最硬的适配器部分,而是会直接抓着电源线,将接头“拽”下来,反而很容易让接头出现裂开的情况,而过去这几年里关于这类问题的诟病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有意思的是,之前市面上曾推出过一个 MagSafe 的保护套配件,目的居然是为了让 MagSafe 这个接头陷入柔软平面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硌”掉而设计的。虽说这种小细节并不会被人所留意,但实话是 MagSafe 本身不也是源于一个不起眼的需求才出现的吗?

除了保护电脑,MagSafe 也让充电变得更优雅

继 2006 年初代面世后,苹果还接连更新了两代的 MagSafe 接口,包括换用 L 型结构的长方形设计,以及更宽更扁平的 T 型结构;另外你还可以在接口上看到一颗 LED 灯,它在充电时就会显示为橙色,充满后则会显示绿色。

▲ 图片来自:Wikimedia

可以说,在 Macbook 面世后的十年里,MagSafe 也一路走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它也渐渐成为了苹果 MacBook 的标签——这种特质,大概就和现在 iPhone 的 Home 键一样,都是简单、易用的最好印证。就算是当年以轻薄身形著称的 MacBook Air 身上,我们也仍然能看到 MagSafe 的身影。

直到 2015 年苹果推出了新 12 英寸版 MacBook,市面上出现了功能更全面的 USB-C 型接口的出现,苹果才让 MagSafe 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当时也有媒体戏称,在 The New MacBook 上,苹果其实是做了两件不受 Mac 老用户待见的事情:除了砍剩了只有一个 USB-C 和 3.5mm 接口外,还有一个就是砍掉了 MagSafe。

而按照罗永浩的说法,苹果砍掉了 MagSafe,其实是砍掉了“人类发明笔记本以来最伟大的第二个发明”。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反对呼声,是传统接口的使用习惯造成的。虽然 USB-C 的小体积接口满足了我们正反任意插的需求,但它和大部分接口一样依旧采用的是类似卡扣的设计,所以你得花点力气才能拔下来。

这也意味着,我们又要重新回到过去被电源线绊倒的日子。

但正如前文所说,苹果在对待“接口”这件事上一直是很激进的。让一个接口能够对应全部的功能,更准确点说,是只依靠一种载体,就能解决所有传输的需求,是苹果一直以来想要达成的目标。

而放眼当下,现在的 USB-C 显然是最好的方案,但丝毫不妨碍 MagSafe 成为了 MacBook 上为数不多的“用过了就离不开”的设计。

虽然苹果申请了 MagSafe 专利,但磁性吸附并不属于它一个人

苹果很早就为 MagSafe 接口申请了专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能在其它 Windows 笔电上看到这种磁性吸附的充电口设计。不仅如此,苹果甚至不允许第三方配件厂商自行生产带有 MagSafe 功能的充电器,不然法律团队就会找上门了。

不过,苹果会起诉这些第三方配件,倒是和磁性连接这个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那是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既可以绕过苹果专利,又能用上磁性吸附特性的接口?比如说将现有用于传输数据的接口也做成磁性连接的?

这种想法并非不存在。在 2012 年微软推出的 Surface 平板电脑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带有 5 个金属触点的 Surface Connect 接口,相信使用过早期 Surface 设备的朋友也应该清楚,而现在则更类似于一个吸入式的设计。

但重要的是,这个接口同样使用了磁性吸附的设计原理,所以它和 MagSafe 一样只要一靠近就能自动贴上去。另外相比于苹果 MagSafe 只能用于充电,微软的这个接口则同时具备了电力和数据传输的能力,所以只要借助一个外设扩展坞,就能实现包括音频和视频在内的数据传输。

▲ 图片来自:Mobile Fun

还有一个是索尼推出的磁性充电底座。以前的 Xperia 手机为了能实现更高等级的三防,会在 micro-USB 口和 SIM 卡槽外套上一个防水盖,为了充电你就不得不经常性地打开这个盖子,而偏偏它选用的还是橡胶材质,所以久而久之便会有老化断裂的风险。

但有了充电底座就不一样了,你不用打开盖子就可以直接为手机充电。而且它和 MagSafe 的体验很相似,只要将手机往上一插,就会听到“咔”的接合声音,论起便利性甚至不输现在的无线充电底座。

▲ 图片来自:Peyton

说回到苹果自己,虽然 MacBook 上被迫抛弃了这项设计,但我们还是能在其他品类的产品上看到 MagSafe 的身影。比如说 Apple Watch 手表,苹果便采用了磁力充电线的设计,同样也不需要精确对准,只需让接头靠近表背就可以自动将接头吸附到位。

再往大一点说,如果范围扩大到使用磁力吸附特性的产品,你还可以在充电接口以外的领域,看到磁性吸附特性的运用。

比如说戴森 SuperSonic 吹风机的可替换风嘴,就是靠磁性吸附贴上去的。

还有 Beats X 无线耳机,当你不戴耳机的时候就可以让耳塞吸附在一起。

甚至是 iPad 曾经使用过的经典 Smart Cover 保护壳,你也能感受到磁性吸附原理带来的舒适感。

▲ 为了能保留当时“一拉即走”的体验,现在也有很多第三方配件为 USB-C 口制作了转接头,图片来自:Snapnator Design

很显然,比起多点触控屏这类的革命性创新,磁性吸附在科技圈则要低调不少,但假如我们回归到最根本的体验部分,MagSafe 带来的便利性,则比很多花哨的外在功能都要多得多,因为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对电源接口的一贯印象。

正如 Jovy lve 曾在《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引言结尾中所说的那样:

“人们能轻易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存在,但也能敏感地察觉到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

▲ 图片来自:SkyWalker108

电源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产物,但 MagSafe 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成为了众多接口中“更方便、更懂我们”的存在。虽然它的功能十分单一,厚度的制约也让它无法迎合新形态的设备,但如果苹果当年缺少了这份对于细节体验的敏感和考究,不去追求“更好一点”的方式,我想 MacBook 用户可能还要在电脑被线带走的担忧中多熬几年。

但愿我们还有机会看到 MagSafe 复活的一天。如果不能,那就让我们看到没有电源线的那一天吧。

11,同样都是胶片公司,为什么柯达死了,富士却蓬勃发展?_

编者按:很多人都知道,柯达是一个转型失败的案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和柯达同样的胶片公司富士胶片却通过转型成功的存活了下来。为什么为什么柯达死了,富士胶片却蓬勃发展?近日,专业摄影器材点评博客Petapixel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基于两家公司高管的一手资料和实际财务数据,分析了这两家类似的公司的命运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走向相反的方向。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获奖电影制作人奥利弗·克米亚(Oliver Kmia)。原文标题为“Why Kodak Died and Fujifilm Thrived: A Tale of Two Film Companies”。

胶片危机前的形势:一个有利可图的安全市场

尽管柯达和富士胶片都生产相机,但它们的核心业务还是集中在胶片和后期处理的销售上。据《福布斯》报道,柯达“很乐意赠送相机,以换取人们对付费冲洗照片的兴趣,这给柯达带来了一笔不错的年金,80%都来自于用于冲洗和打印照片的化学品和纸张市场。”

在柯达内部,这被称为“卤化银”(silver halide)策略,以胶片中的化学成分命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故事。这种商业策略类似于吉列或打印机制造商的策略:赠送剃须刀或打印机,通过刀片和墨盒赚钱。

事实上,富士胶片公司在1986年向大众推出了一次性的35毫米相机,之后柯达公司于1988年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胶片对它们来说就是一切。

2000年,就在数字转型之前,与胶片相关的销售额占柯达收入的72 %,占其营业收入的66 %,富士胶片的比例则分别是60 %和66 %。

照片胶片由各种技术的精细组合制成,需要仔细的制造过程。快速查看彩色胶片的横截面可以发现,在一个清晰的底片( TAC )上,有20层均匀涂覆的层,每层都对三原色光、红、蓝和绿非常敏感。而且,这些重叠层的每一层只有一微米厚。

富士胶片的首席执行官古森重隆(Shigetaka Komori)在他的书中解释说,“除了成膜和高精度涂层,还有晶粒形成、功能聚合物、纳米分散体、功能分子和氧化还原控制(氧化)。所有这些都需要非常精确的质量控制。”

柯达前副总裁威利·史(Willy Shih) ( 1997 - 2003年)也证实“彩色胶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产品”。“薄膜卷”必须涂上多达24层复杂的化学物质:光敏剂、染料、成色剂和其他以精确厚度迅速沉积的材料。宽卷必须实时更换和连续拼接;涂层薄膜必须在黑暗中切割成一定尺寸并包装起来。

古森重隆记得,在那个时代,全球曾经有30或40家黑白胶片生产商,但是随着彩色胶片的出现,许多公司都面临着一堵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

“对于胶片来说,进入壁垒很高。当时只有两个竞争对手——富士胶片和Agfa-Gevaert——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生产规模来挑战柯达,”威利·史说。

胶片业务相对安全且有利可图。几十年来,富士胶片和柯达的竞争为市场注入了活力,而Agfa和Konica在第二梯队竞争。每家公司在自己国内的市场上占有大量的份额,尽管富士胶片在80年代和90年代对柯达发起了暂时的价格战,但胶片业务还是为它们创造了持续、安全的收入流。

数字革命的后果:一个“蹩脚”和正在消失的业务

2001年,全球胶片的销量达到了顶峰,但正如富士胶片公司总裁回忆的那样:“巅峰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危险的山谷。”首先,市场开始缓慢地萎缩,然后不断加速,最后以每年20 %或30 %的速度暴跌。2010年,全球对摄影胶片的需求下降到不到十年前的十分之一。

但在最初,市场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变化。随着90年代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购买数码相机。不幸的是,对于胶片制造商来说,从模拟成像到数字成像的转变代表着巨大的困难。首先,半导体技术平台与胶片制造毫无关系。

但最重要的是,正如柯达前副总裁解释的那样:“技术平台的广泛适用性意味着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可以购买所有的构件并自己组装一台相机。这些构建模块抽象了几乎所有需要的技术,因此你不再需要大量的经验和专业技能。销售组件的供应商向愿意付费的人提供这种技术,并且几乎没有进入壁垒。”

换句话说,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与“卤化银”商业模式正好相反,在这种模式下,一些玩家共享一个利润丰厚的安全市场。胶片和后期处理的核心业务消失了,但是数码相机的商业化并没有弥补这一损失。2006年,柯达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Antonio Perez)称数码相机是“蹩脚的生意”。

为什么?因为突然间,柯达和富士胶片被迫离开它们的准垄断地位,在低利润的数码相机业务中与数十家公司竞争。与彩色胶片不同,任何公司都可以将传感器和处理器组合在一起,然后将产品推向市场。这就是所发生的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柯达和富士胶片会遭受巨大的冲击。

快速浏览柯达的财务状况就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在21世纪初,柯达设法维持其销售水平,但集团的利润却陷入了负增长。90年代,柯达的销售额在130亿到150亿之间波动,平均净利润在5%到10%之间。

2000年,柯达创造了14亿美元的利润,2002年只有8亿美元。此后,公司的财务状况愈发恶劣,导致2012年破产。尤其是在2006年后,这种衰退尤为明显。

问题不在于销售相机,柯达销售了大量数码相机。2005年,柯达占领了美国21.3 %的市场份额,并在数码相机领域领先于它的日本竞争对手。那一年,这家美国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15 %。

不幸的是,在全球的销售额并没有那么好。柯达在市场上处于早期领先地位,到1999年已占有27 %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柯达将市场让给佳能、尼康和其他公司,这一比例到2003年下降到15 %,到2010年下降到7 %。

主要问题是柯达没有用数码相机赚钱。它一直在“流血”。根据哈佛的一项案例研究,到2001年,每卖出一台数码相机,它就亏损60美元。

这个问题在财务报告中很明显。尽管2000年柯达的摄影部门有1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但利润很快就消失了。

2006年,官方年度报告开始将数字和胶片的销售数字分开,正如我们在下面的图表中看到的,柯达最初从摄影部门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它甚至设法用数字成像带来的收入填补了不断下降的胶片销售。

最终,柯达不得不在2012年申请破产。前一年,胶片销售仅创造了340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而数码相机部门亏损额度是它的10倍(3.49亿美元)。

对于富士胶片来说,环境并没有更好,因为它面临着和柯达一样的风暴。富士胶片的总裁回忆道,“我们在预测中,无法解释的是数字化冲击的速度。胶片市场萎缩的速度比我们预期的要快得多。”

在2005年至2010年间,彩色胶片的销售额从1560亿日元下降到330亿日元,而照片处理部分从890亿日元缩水到330亿日元。这家日本公司不仅克服了危机,而且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它是怎么做到的?

富士胶片如何克服危机,并茁壮成长?

富士胶片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业务多样化。2010年与2000年相比,胶片市场下降到不到10 %。但是曾经60 %的销售额来自胶片的富士胶片成功地实现了多元化,并且在这十年内,收入增长了57 %,而柯达的销售额下降了48 %。

面对其摇钱树产品(胶片)销量的急剧下降,富士胶片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创新和外部增长改变了自己的业务构成。在2000年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古森重隆的决定性控制下,富士胶片迅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2004年,古森重隆提出了一个名为VISION 75的六年计划,以纪念集团成立75周年。目标很简单,包括“将富士胶片从灾难中拯救出来,并确保其作为一家年销售额为2到3万亿日元的领先公司的生存能力。”

首先,管理层通过缩小生产线规模和关闭冗余设施来重组其胶片业务。与此同时,研发部门搬到了一个新的建筑中,以统一研究工作,促进工程师之间更好的沟通和创新文化。但是,意识到数码相机业务盈利能力很低,不会取代卤化银战略之后,富士胶片基于创新实现了大规模多元化。

甚至在启动VISION 75计划之前,首席执行官就命令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清点富士胶片的技术及其基础,并将其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比较。经过一年半的技术审核,研发团队给出了一张图表,列出了所有现有的内部技术中,可以与未来市场相匹配的技术。

古森重隆预见到了“富士胶片技术可以适用于新兴市场,如医药、化妆品和高功能材料。”例如,这家公司能够预测LCD屏幕的繁荣,并对这个市场进行了大量投资。

利用照片胶片技术,工程师创造了FUJITAC,这是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制作LCD面板所必需的各种高性能胶片。如今,富士拥有70 %的保护性LCD偏光片市场。

该公司还瞄准了化妆品等让人意想不到的市场。化妆品的基本原理来自于70年的明胶,这是从胶原蛋白中提取的照相胶片的主要成分。人类皮肤百分之七十是胶原蛋白,这归功于它的光泽和弹性。

富士胶片在氧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一过程既与人类皮肤老化有关,也与照片随时间推移而褪色有关。因此,富士胶片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一款名为Astalift的化妆品系列。

当内部不存在能与不断增长的市场相匹配的技术时,富士胶片开始进行合并和收购。为了开发新的业务,富士胶片积极并购。通过收购已经打入市场的公司,并将其资产与富士胶片的专业技术结合起来,这家日本公司可以迅速、轻松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基于技术协同作用,它在2008年收购了Toyoma Chemical公司,进入了制药行业。为了深入医疗保健领域,富士胶片还收购了一家放射性药物公司,现在叫做富士胶片国际制药公司。它还巩固了自己在富士施乐等现有合资企业中的地位。在2001年收购了该合资企业25%的额外股份后,这家公司成为了一家子公司。

2010年,在胶片销售高峰过去九年后,富士胶片成为了一家新公司。2000年,60%的销售额和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胶片生态系统,而2010年,数字成像部门的收入不到收入的16 %。富士胶片通过大规模重组和多样化战略成功渡过了风暴。

为什么柯达失败了?

关于柯达未能自我改革,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东西。大部分的故事都描述了一家没有生命力的公司被困在胶片时代,无法适应数字世界。一些人解释说,柯达患有近视,没有看到数码相机出现,而另一些人说问题在于自满,因为高管拒绝接受不可避免的情况,尽管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数码海啸。

虽然这种叙述带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它是简化和不完整的。如前所述,柯达确实生产了一系列合适的数码相机,并在2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在美国销量中名列第一。从历史上看,柯达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在数字研发方面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像富士胶片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缩减,也花费了数十亿美元。

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在1993年到1999年担任柯达首席执行官的乔治·费舍尔(George Fisher)知道,数码摄影可能最终侵入甚至取代柯达的核心业务。毫无疑问,他和其他高管倾向于忽视这一点。值得赞扬的是,他们抵制了这种诱惑。

费舍尔集结公司的力量,积极投入20多亿美元用于数字成像的研发。”下一任首席执行官丹·卡普(Dan Carp)也继续努力,他宣称,将公司三分之二的研发预算投资到数字项目上。

前柯达消费数字业务总裁补充道,“柯达管理层因为想保护胶片业务而损害了其数字化的努力受到了批评。但是这种批评被夸大了。根据管理专家的建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柯达成立了一个单独的部门(我负责管理),负责抓住数字化机遇。我们并没有受到任何遗留资产或实践的限制,新部门能够在数码相机市场获取领先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柯达失败的原因与富士胶片成功的原因相同:多样化。但对于柯达来说,正是缺乏多元化才导致这家公司衰落。与富士胶片不同,柯达公司早就认识到胶片是一项注定要失败的业务,并以完全不同的投资组合来“攻占”新市场,但柯达公司做出了错误的分析,并坚持在衰退的拍照行业。

从本质上来说,柯达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在努力尝试,但做错了。面对市场混乱,它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但是做一些事情和做正确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前柯达副总裁解释的那样,“柯达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成像的兴起将对照片打印的未来产生可怕的后果。”

在90年代后期,柯达匆忙在合作伙伴商店安装了10000个数码照片打印亭。简言之,柯达试图在数字世界复制“卤化银”商业模式。至少是它的冲印部分。

不幸的是,“他们建立的业务在传统市场上失败了,也没有找到新的市场。而业外人士——惠普、佳能和索尼——做得更好。他们推出了基于家庭存储和家庭打印能力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消费者对便利性、存储和选择性的新需求。”2002年《哈佛商业评论》解释道。

两年后,Facebook诞生了,此后不久,打印照片就成为了过去。大多数消费者不再打印照片了。相反,他们会在网上分享。

柯达了解数字化的重要性,所以投资于这项技术,而且还预见到了图片将在网上分享。例如,他们在2001年收购了一个名为Ofoto的照片分享网站。不幸的是,它利用Ofoto让人们打印数码照片。他们没有意识到在线照片分享是一项新业务,而不仅仅是扩大印刷销售的一种方式。

但是,照片印刷量的下降,给柯达独立的数码相机业务带来了困难。柯达消费数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威利·史说,他新成立的部门的地位“基本上在随后不久就被淘汰了,因为装有内置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占领了市场。”

2003年,拍照手机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了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销量增长速度远快于人们对相机的需求。正如柯达首席执行官在2006年所说的,这是一个“蹩脚的业务”。2000年数码相机的平均价格是393美元,到2012年这个数字跌至78美元。

不管柯达如何努力;照片冲印都成了一个次要市场,而入门级相机则是由其他玩家主导的低利润游戏。在这种环境下,幸存者是半导体制造商,为相机或智能手机或像佳能和尼康这样的DSLR制造商设计和销售技术模块,这些制造商专门从事可互换镜头相机的高端市场。柯达并不是这样,因为它只出售基础的相机。

更糟糕的是,“柯达很早就放弃了开发和制造自己的数码相机,转而依赖OEM制造商。由于没有自己的技术,如传感器和图像处理,当数码竞赛开始时,柯达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富士胶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古森重隆解释说。

令人惊讶的是,柯达坚持追逐这种蹩脚的业务。富士胶片在医药和医疗保健领域投入巨资,柯达在2007年出售了利润丰厚的医疗保健成像部门,为其亏损的消费相机部门投入更多资源。

柯达从这次销售中获利23.5亿美元,但分析师表示,当婴儿潮一代即将大批退休时,对X射线的需求将会增加,退出这一行业是一个糟糕的举动。对于富士胶片的首席执行官来说,摆脱这个盈利的医疗部门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为什么柯达的领导人会犯这样的错误? 当其他公司拥有技术优势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还坚持要抓住这个正在消失的低利润率业务呢?

“在法律上,我们称它为‘喜欢向后飞的鸟’。因为看着过去比到目的地更舒服,”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传记的作者丹·阿列夫(Dan Alef)说。

回顾过去,前柯达副总裁威利·史认为,柯达“本可以尝试在能力上而不是在市场上竞争”,就像富士胶片一样。但“这将意味着放弃一个伟大的消费者专营权”。这不是商学院管理者学习的逻辑,对于柯达领导人来说,这是一粒难以吞咽的药丸。

富士胶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证实了这一说法,并将惰性列为柯达倒闭的第一个原因。 “这是一家长期以来的首屈一指的公司,”他表示。并补充道:“我认为,这使得它适应的速度变慢了。 从表面上看,柯达的内心深处并不想这么做。”

相比之下,一直是柯达阴影下的挑战者富士胶片学会了大胆创新,以缩小与这位历史领袖的差距。作为需要,它的企业文化更冒险,更容易冒险。例如,80年代,富士胶片在美国开了工厂,当它赢得赞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权利时,就证明了它敢于在“后院”挑战柯达的营销帝国。

结论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经说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危机后分析总是一项舒适的工作,许多顾问和商务教师喜欢将柯达作为管理业绩不佳的案例研究。但历史也是基于偶然事件的。

柯达在2012年4月以不到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照片分享网站Ofoto,作为其破产计划的一部分。同月,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Instagram。在另一个世界里,Ofoto可能会成为领先的在线照片分享平台。

苹果的情况正好相反。今天,谁还记得不久前这家精英公司濒临破产?1997年,在经历了12年的亏损后,微软和史蒂夫·乔布斯出手相救。因为担心在没有苹果公司竞争的情况下被视为垄断企业,微软投资了1.5亿美元在垂死的苹果上。不然,现在的这家万亿美元公司可能就消失了。

尽管柯达的首席执行官费舍尔、卡普和佩雷斯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他们并不是史蒂夫·乔布斯,历史也不站在他们身边。当公司亏损数十亿美元的时候,柯达的高管们竭尽所能。富士胶片的首席执行官在他的书中谈到了领导力问题,并说第二位领导者“使用竹剑,第一位使用钢剑。”

古森重隆的意思是,当高管与“钢剑”搏斗时,会失去生命的意义,因为他们的决定会对公司的未来产生战略影响。他们不能犯错。他记得,在没有人确切知道不需要胶片的等离子技术是否不会超过LCD技术的时候,他是如何决定对FUJITAC电影业务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由于不确定结果,他决定推出四条LCD胶片生产线,而他的经理们一开始只想从一条生产线开始。

作为一名高管,古森重隆回忆说,他经历了许多“不眠之夜”,但多样化需要勇气和果断行动。历史站在他一边,这一大胆的举动,富士胶片得到了回报。今天,富士胶片控制着全球70 %的市场份额。

有人说,柯达犯了一个错误,它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以前曾两次避免过错误。一开始,他放弃了盈利的干版业务,转投胶片业务,并且投资了彩色胶片业务,尽管它明显不如柯达主导的黑白胶片业务。

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并不是在同一个行业中进行变革,而是进行了一场革命,需要放弃蹩脚的数码照片行业,并利用内部知识在其他市场实现多样化。

与富士胶片不同,柯达没有实现这场至关重要的革命。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在1932年77岁时自杀,他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工作完成了”。但这一次,柯达没有完成工作。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12,脑袋开花的全面屏,被逼疯的手机公司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作者轩窗。36氪经授权转载。

“无全面屏不智能手机”,可以称得上是智能手机行业2018年的“年终总结”。而即便是距离2018年结束仅有一个月,手机产业的“全面屏”大战,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在昨天,荣耀举办了一场没有手机产品的技术发布会,会上透露了即将发布的荣耀V20的诸多看点。其中之一,则是全面屏的新解决方案——屏下摄像头技术(官方称媚眼全视屏)。

有意思的是,被荣耀这么一抢,原本定档今天发布的三星Galaxy A8s也宣布提前一天发布。要知道三星Galaxy A8s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挖孔屏”(官方称黑瞳全视屏),三星在这场发布会上还打出了“强势回归,无所畏惧”的口号,试图凭借这款挖孔屏产品力挽狂澜。

三星和荣耀此次在“全面屏”领域的贴身肉搏,也为明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面屏大战预演了一波小高潮。

回顾全面屏的演化史你会发现,自2017年掀起的全面屏之风。进入2018年全面屏全面席卷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众手机厂商已经被“全面屏”方案逼疯。今年,各种全面屏的另类方案层出不穷,甚至有玩家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掏出了滑盖手机的设计。

智东西在梳理了两年来全面屏的演进史、深入挖掘产业链信息后发现,表面上是这些手机手机厂商疯狂全面屏,而其背后实际上关乎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供应链把控,更有着在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层次的技术博弈。

全面屏的演进史

通常意义上,全面屏手机是指正面屏幕占比达到 80%以上的手机,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而全面屏之所以能够在两年内持续席卷智能手机行业,则得益于通过在有限的机身尺寸下获得更大的面积,给用户带来两个体验上的优势: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极佳的大屏操作体验。

尽管,“全面屏”的提法是用小米在2016年发布第一代MIX时推出的,但全面屏手机最早的形态出现则是出自于夏普手机。

早在2014年夏普就曾发布过极窄边框设计的一款智能手机AQUOS Crystal,将受话器取消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不过,这款手机在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但却为日后全面屏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2016年10月小米在发布Note2时,同步推出了全面屏概念手机小米MIX,将智能手机的上下边框进行了收窄,使屏占比达91.3%。

不过,小米MIX为了追求更窄的上边框,在设计上做了极具差异化的设计——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到了MIX的右下角。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如果觉得这么自拍不习惯,可以将手机倒过来拍,而这也成为了小米MIX被诟病的一个槽点。

小米MIX的发布也并未引起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集体冲动,而全面屏真正成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则是从三星在2017年3月发布 S8/S8+之后。三星S8/S8+采用18.5:9的屏幕比例,将左右窄边框收窄到1.82mm,上下也做成窄边框,屏占比达了84.2%。

自此,智能手机行业正式在2017年刮起了全面屏之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被这种超窄边框,屏幕比例为18:9的设计所占领。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锤子、海信、TCL、360等众多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进行跟随,谷歌、HTC、夏普、LG、索尼等手机厂商纷纷在这场全面屏大战中,先后沦陷。

然而,随着去年9月,苹果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十周年新旗舰iPhone X后,全面屏的竞争也正式被带入到“刘海屏”竞争时代。进入2018年“刘海屏”的各种翻版,比如水滴屏、珍珠屏、美人尖屏等层出不穷。

被全面屏逼疯了的手机厂商

各种刘海屏大行其道,使用户对刘海屏的审美疲劳日益严重,对新的全面屏方案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形之下,智能手机厂商也在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进入2018年下半年,几乎被逼疯了的智能手机厂商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终于有了!此前在技术领域鲜有发生的OPPO和vivo这一次极具创新精神,采用创新式的升降结构,为业内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OPPO和vivo这一波攻势下,小米等手机厂商坐不住了,甚至挖出了早年滑盖手机的方案。

1、刘海屏变种层出不穷

今年上半年,刘海屏的各种变种方案,也被成为是异性全面屏,一度成为智能手机厂商争夺的焦点。

▲图中依次为:美人尖屏的夏普AQUOS S2、珍珠屏的华为Mate 20、水滴屏的OPPO R17

然而,异性全面屏的第一次出现,实际比苹果iPhone X还要早一些。2017年8月,夏普推出美人尖屏设计的AQUOS S2,比iPhone X的刘海屏面世还早了一个月。

今年5月,锤子科技的坚果R1也采用了美人尖屏的设计。而自坚果R1后,美人尖屏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展。在这一期间,像vivo NEX和OPPOFind X等新的全面屏方案出现了。

尽管升降结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受到了好评,但出于成本考虑厂商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美人尖等异形刘海设计思路上,比如努比亚Z18无边水滴屏、荣耀10的“小萌脸”、OPPO R17和vivoX23的水滴屏、华为Mate 20的珍珠屏。

在全面屏大战中,异性刘海屏相比于机械结构更有着成本优势,而各家为了做差异化的“刘海”也只能在外观设计上做些文章。

不过,进入2018年下半年,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出现了,而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蓝绿兄弟中的vivo。

2、vivo NEX——前置摄像头升降式结构

今年6月,vivo推出了vivo NEX,采用升降式结构将前置摄像头进行了隐藏,整个机身的正面无刘海,也没有开孔,屏占比达到了91.24%。

3、OPPOFind X——双轨潜望结构

就在vivo NEX发布的两周后,OPPO时隔四年重启Find系列推出了Find X,以“双轨潜望结构”将前置摄像头模块进行隐藏,屏占比达到了93.8%。

不过,“双轨潜望结构”采用的机械结构的设计,整个设计的成本也是目前机械结构类智能手机中最高的。OPPO和vivo的全面屏方案推出后,尽管创新性的设计受到了业内好评,但仍被质疑机械结构的耐用性,以及升降模块缝隙积灰等问题。

随着OPPO和vivo推出了全面屏新的解决方案,华为、小米和努比亚也随后在如何提高屏占比上绞尽脑汁,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搬出了早年流行的滑盖手机方案。

4、小米MIX 3——滑盖全面屏

10月25日,小米在故宫推出了MIX系列的第三款手机MIX3,采用滑盖全面屏,屏占比达到93.4%。两年前的同一天,小米推出了第一代MIX,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第一次提出“全面屏”概念的那款产品。

为了解决滑盖手机机身较厚的问题,小米MIX 3采用AMOLED屏幕,这种屏幕比OLED薄0.2mm,使得MIX 3的整机厚度为8.3mm。

此外,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滑盖手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手滑动充当“减压神器”。

然而,并不是只有小米一家想到了滑盖式的设计,日前华为荣耀推出的Magic 2也同样才有了滑盖式的设计,并且用户可以对滑动这一动作自定义指令,比如启动人工智能生命体YOYO。

5、华为劫胡三星屏上挖空方案

出人意料的是,临近2018年的尾声,全面屏的又一新解决方案也正式露面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三星和荣耀“不约而同”在同一天举办了发布会。三星称其“挖孔屏”为黑瞳全视屏,孔径6mm;荣耀则截胡三星率先公布了荣耀V20的媚眼全视屏方案,采用4.5mm孔径的屏下摄像头方案。不过,两者的方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荣耀所说,荣耀的媚眼全视屏系屏下摄像头技术,采用的是“盲孔”技术。“盲孔”的意思是只在LCD屏幕最下层的背光板上挖孔。而背光板破坏之后,液晶面板区域是无法显示的。因此,外部光线可以通过屏幕玻璃和液晶面板两层结构,最终到达摄像头。

而三星采用的则是“通孔”,在打穿LCD屏幕背光板的同时也打穿了液晶显示面板,并将摄像头直接安放在屏幕玻璃之下。因此,采用“通孔”方案的摄像头和普通前置摄像头无异。不过,这种技术良品率比较低,成本也更高。

除三星和荣耀外,将在12月17日发布的华为nova 4也将采用新的全面屏方案。不过,华为方面目前没有透露是否和荣耀V20的方案类似。

在11月8日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三星就曾展示了4种全面屏方案,分别是:Infinity-U、Infinity-V、Infinity-O、New Infinity。此前,有传闻称将于2019年初亮相的三星Galaxy S10旗舰系列将采用这一技术,而昨天三星发布的A8s采用的就是Infinity-O这种方案。

今年11月,外媒也曾曝光LG在韩国申请了一项新的专利,从专利的注释内容与设计图纸解说来看,是为了全面屏无边框手机设计的,能够实现屏幕下摄像头的技术,与三星的Infinity-O全面屏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屏上的开孔是椭圆形的设计。

虽然是临近年尾,但全面屏大战可以说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由此可以预测,明年全面屏大战的战火仍将继续,1月份的消费电子展CES和2月份的MWC都将成为全面屏大战的战场。

同时,随着柔性显示技术发展,折叠屏手机也将在明年正式进入市场,智东西此前曾发文深入挖掘折叠屏背后的产业链条(全面屏后最大手机技术革命!折叠屏背后的产业大战)。

目前LG、三星、华为等都已经公开表示明年将会推出折叠屏产品,而国内柔性技术企业柔宇科技在今年的10月31日抢先三星发布了可折叠屏手机的柔派FlexPai。相信折叠屏技术也将给全面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GfK手机行业研究专家宗清楷认为,明年智能手机产业还会出现新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前置摄像头有可能会被针孔摄像头代替,目前三星、苹果等大厂已经开始了专利布局。但他也说到100%屏占比不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产品的趋势,智能手机作为消费品需要设计与市场相互妥协,屏幕如果过大,或者取代了边框,产品抗摔性将非常差。

全面屏技术到底难在哪?

全面屏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而是窄边框这一设计理念达到极致的必然结果。窄边框、高屏占比可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所以窄边框一直是手机外观创新的重点。

然而,实现全面屏并不是换一块更大的显示面板那么简单。对于屏厂来说,更换不同屏幕比例以及异性屏幕的切割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重新排线和调整。而如果追求更极致的全面屏,那么屏幕封装工艺也是一个技术难点,也就是小米等手机厂商常常被诟病的“大下巴”问题。

此外,在屏幕之下,全面屏方案还需要前置听筒、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块进行全新方案设计,这对最终整合整体方案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1、屏幕切割工艺的挑战

首先,全面屏需要更大的屏幕,在2017年18:9的屏幕比例成为了业内潮流。而对于屏厂来说,直接切割出18:9的屏幕并非那么容易。

在此之前,智能手机大部分采用16:9的屏幕比例,而要切换到18:9或者其他比例的全面屏,则会浪费更多的显示屏玻璃基板,玻璃原厂需要重新排产线并进行工艺优化。

而进入2018年,异性全面屏之风刮起,异形屏切割问题也成为了屏厂的一大挑战。

具体来说,手机四角采用的圆角设计,前置摄像头、听筒等一些列元器件占据屏幕的位置,这些都会涉及到异形切割的问题。而异形切割会加大玻璃切割的难度,造成良率不佳,从而制造的成本也会上涨。

2、封装技术的挑战

显示驱动芯片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这块芯片的封装,业内主要有三种方案:COF(将驱动芯片绑定在柔性电路板上,Chip on Film)、 COG(将芯片直接绑定在玻璃面板上,Chip on Glass)和COP(在 COG的基础上将玻璃面板进行弯折,Chip on Plastic)。

在18:9全面屏时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采用的是较为清薄的COG封装。但由于LCD的玻璃材质无法被折叠和卷曲,只能将与之相连接的排线延伸至手机下巴里,导致手机下巴比较大。

COF 封装技术则可以实现窄边框,原因是其将芯片绑在柔性电路板上,减少了玻璃面板的使用。但相比于COG,COF对柔性电路板的要求增加,会将增加手机的成本。同时 COF封装的温度较高,而柔性电路板膨胀系数较大,易受热变形,所以对芯片打线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采用COF技术,仍然需要留一块地方留给软性电路板,仍无法做到真正的100%全面屏。如果把COF封装没能折回去的驱动元件通过翻卷方式再折回屏幕下方,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这种封装方式就是COP。COP封装工艺可以彻底去掉智能手机的下巴。但因为需要折叠屏幕,机身也会变厚一些。

目前,苹果iPhone X和OPPO Find X都采用了COP封装工艺,将被人诟病的下巴成功去掉了,不过据说苹果的COP封装工艺来自于三星。此前,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曾说过,COP封装工艺对手机厂商来说并不难,重点则在于成本太高,而国内手机产品的品牌溢价远远达不到苹果的程度,也就不会选择这一方案。

3、方案整合上的挑战

上面两点说到的都是屏幕和屏幕封装问题,除此之外,在全面屏屏幕的背后,对手机的显示模组制造、电子零部件、精加工设备等结构设计提出新的编排要求。其中,包括将涉及摄像头、听筒、天线设计、软件UI、指纹识别、工艺设计、光距离传感器等方面,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屏幕占去了手机相当大的空间,手机内部的设计需要更紧凑,这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

比如,在全面屏出现之前,智能手机使用的是传统听筒设计,而在全面屏时代,由于要避免在屏幕上开孔,业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骨传导、压电陶瓷听筒等,小米MIX2就采用了骨传导方案。不过,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的成本相对较高。内置的骨传导器件通过屏幕震动颅骨来传导声音。

BCI通讯研究副总经理孙琦认为,屏厂仍是全面屏的解决方案关键环节,一旦上游屏幕的技术方案成熟,下游的手机厂商都会进行跟进。而最终在全面屏领域达到产业共识,则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中使用简便、整体性能好和价格合理是三个市场考验的维度。

全面屏背后的产业链相关技术

在全面屏之风下,超大的屏幕也在推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革新。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也随着全面屏的时代落地到智能手机产业内。

继苹果之后,在2018年,华为、OPPO、vivo、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都将3D结构光和屏下指纹等技术引入到智能手机产品中。

1、3D结构光技术

3D结构光技术有着精度高、功耗低、全天候、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适合进行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拍照美颜等。不过,由于摄像原理的原因,3D结构光目前仅限应用于前置摄像头。

3D结构光的基础原理是,发射衍射光斑到物体上,由传感器接收形变的光斑,并根据形变量来判断物体的深度信息。由于投射器发射的衍射光斑在一定距离外能量密度会降低,仅0.2m-1.2m,所以不适用于远距离的深度信息采集,这也就是需要长距离信息的后置摄像头与3D结构光无缘的原因。

自iPhone X搭载这项技术后,今年3D结构光技术在智能手机头部玩家中也全面铺开,OPPO的Find X、小米8和华为Mate 20都先后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

2、屏下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作为最先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两年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广泛使用。在全面屏之前,业内的指纹识别方案也从后置指纹识别升级与正面的HOME键集成在一起的识别方案。

在全面屏设计思路的冲击下,手机前置指纹识别方案不得不被舍弃。

于是,业内出现了两种方案,一是重拾后置指纹识别方案,如小米MIX2和三星S8;另一个则是采用屏下指纹技术,其好处是不需要在屏幕上进行开孔。

除了屏幕内指纹识别之外,也有厂商在探索手机侧边框指纹识别、按键指纹识别等新的解决方案,前不久苹果就获得了一项电源键指纹识别专利。

目前,高通的超声波指纹识可以作为屏下指纹的新方案,超声波指纹识别理论上也能够做到屏幕内指纹识别,但问题在于,其目前的有效信号强度似乎还难以穿透显示模组以及盖板玻璃的厚度。

揭秘全面屏幕后玩家们组合打法

上文说到全面屏引发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技术变革,而这场变革以智能手机厂商为核心,辐射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智东西通过对产业链的研究发现,在这场全面屏大战背后,手机厂商有三种不同的打法;

第一种是智能手机厂商自己“全包圆”,自己研发自己用。今年,华为推出的Mate 20系列,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而Mate 20上的3D结构光就是华为自研的算法。

第二种是通过产业链合作的方式。2017年,苹果率先在iPhone X上搭载3D结构光技术,也引领了这股3D结构光落地智能手机行业的潮流。苹果的3D结构光技术则是来自于其收购的一家产业链企业PrimeSense。2013年苹果砸了3亿多美元所收购了3D结构光技术公司PrimeSense。

第三种则是进行产业链方案整合。如OPPO的3D结构光技术算法运用于国内奥比中光的方案,可应用于安全支付、三维重建、AR、游戏等众多场景。

奥比中光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3D传感技术企业,研发了结构光、双目等技术方案。此外,奥比中光还是AI芯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玩家,四年时间研发了3款专用ASIC芯片。

小米8上的3D结构光则是采用了Mantis Vision的技术。Mantis Vision是一家以色列企业,成立于2005年,拥有多项3D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2018年Mantis Vision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美控股与以色列方面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螳螂慧视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屏幕方面,有消息称苹果与三星正在进行紧密的合作。也有传言称三星不惜砸下重金承包了日本佳能旗下制造OLED屏设备的公司Canon Tokki(该公司垄断了全世界的OLED屏制造设备)三年的订单,拉大与其他屏厂的时间优势。

结语:全面屏大战正在影响产业格局

从2017年以来,全面屏就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走过了2017年屏幕比例18:9,上下边框逐渐收窄的阶段。在苹果iPhone X带来的刘海屏趋势下,智能手机行业在2018年的上半年迎来了异形全面屏方案全面开花的阶段。

而在2018年的下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全面屏大战迎来了新的解决,厂商们不再拘泥于或是等待苹果、三星等头部企业引领行业趋势,而是更积极主动,大开脑洞探寻全面屏新解决方案。

在OPPO和vivo率先推出了机械式升降结构解决方案后,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也深受激发和触动,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启用了早年的滑盖手机设计方式。

表面上看,全面屏大战考验的是智能手机厂商对手机内部结构重新设计的能力,而其背后更有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技术迭代升级、全产业链创新、供应链成本把控等更深层次的博弈。

然而,全面屏的大战还在继续。日前,LG和三星的屏下拍摄的技术专利获得审批。业内人士预测,屏下拍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将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全面屏大战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节点。


文章TAG:索尼宣布退出mwc  索尼已经宣布退出pc市场  那我要是买了索尼的笔记本以后可以得到硬...  索尼  宣布  退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