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怎么来的?

电,微观说,是例如质子、电子这些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宏观则指电子运动产生的物理现象,例如闪电、雷电、电流等等。1.正电和负电电是怎么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类真正认识电,也就是200多年前开始的。虽然古时候人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关电的现象,但是对电的本质,人们认识的并不深刻。只是简单定义玻璃棒摩擦丝绸产生正电,橡胶棒摩擦皮毛产生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排斥。2.电的应用在发现“电”之后,人们就开始尝试能否把电荷存储起来进行利用。最具开创性的就是1746年的“莱顿瓶”,它是第一个可以短暂存储静电的装置。之后,富兰克林在1752年尝试了雷电收集实验,证明了雷电也是电,破除了雷电是“神力”的传说。而且之后的一年,一个俄罗斯科学家因为模仿雷电收集实验,还把自己电死了。

自此之后,电力储存装置,快速发展。包括后来出现的直流电和交流电,当时科学家们还为那个更适合使用,吵的不可开交。3.电荷的本质直到1909年,油滴实验才证明了电荷具有量子性,即总是某一个确定电荷的整数倍。后来,科学家们才发现了基本电荷e,即电子带有一个负的基本电荷,质子带有一个正的基本电荷。当然,夸克除外。

机上的电是怎么来的,飞机发动机能发电吗?

飞机上的电能来源,大致有三种来源:1、主发动机驱动发电机来发电——这是正常飞行过程中最主流的电力供应方式,无论是普通的喷气式民航飞机还是军用飞机,莫过于如此。2、APU供电——APU是辅助动力装置,大多数都是民航飞机才会配置,且多安装于飞机机尾末端,从后往前看就是一个mini型小发动机。这个APU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是飞机在地面上未启动主发动机之前,为整个飞机机舱提供电力供应,以及为主发动机启动供电;第二是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的紧急情况下,再次启动为飞机的操作系统和航电系统供电,确保飞行操作安全。

高铁是用电来提供动力,但是高铁的速度那么快,是如何取电的呢?

2011年7月,京沪高铁出现供电设备故障。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高铁又连续出现在路途中“抛锚”的情况。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后,让刚开通还没半个月的京沪高铁备受质疑。2009年12月,国内首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从2009年到2020年底,我国的高速铁路呈现井喷式的发展,11年时间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达到了3.8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高速铁路的建成极大的缩短了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这种高效、快捷的出行方式。记得我第一次乘坐高铁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速度。很难想象,这个几百吨重的大家伙,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感到震惊的同时,心里对高铁的动力来源感到了一丝好奇。众所周知,目前火车已经摒弃了传统内燃机车头,动力来源于轨道上方的高压电网。

可是,高铁的速度这么快,是如何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来取电呢?后来我查阅了一翻资料,才恍然大悟。高铁是如何取电的高铁的动力来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轨道上方的架空接触网,第二个就是高铁车顶的受电弓。架空接触网,说白了就是沿着轨道铺设的,专门为高铁提供动力的输电线路。受电弓,就是从接触网取得电能的电气设备,这两者组合叫做弓网系统。

当高铁启动的时候,车顶的受电弓就会升起,并与上方的接触网接触,接触网上的电流会通过受电弓传递到高铁上的变压器,转换成可变频可变压的三相交流电送给牵引电机,将电能转换成牵引列车的机械能。如果简单的说,就是受电弓从接触网上取电,然后把电能转换为动能的一个过程。所以,高铁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车顶的受电弓要和接触网时刻保持接触,如果一旦两者脱离,那就意味着高铁失去了动力的来源,有可能在路途中“抛锚”。

高铁在高速形势下,如何保证接触网和受电弓紧密不分离要知道,让两个静止的物体保持接触状态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接触网和受电弓来说,一个是 静,一个是动,想要这两部分长时间保持接触状态其实并不容易。首先,咱们先来说说接触网。接触网大致上由接触线、承力索、吊弦这三部分组成。接触线在最下方直接与受电弓想接触;承力索安置在接触线的上方;吊弦在中间连接着承力索和接触网。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承力索、接触线、吊弦这三部分组成一个“工”字。这三部分中,承力索、吊弦就承担着让接触线保持稳定的作用。让接触线从头到尾处于一个水平面上,避免出现上下震动的现象,就算在大风等极端天气下,接触线也不会出现较大的位移。其次,咱们再说说高铁车顶的受电弓。受电弓和接触线向接触,并不是轻轻挨着就行了。

事实上,为了保证两者相接触的稳定性,受电弓在上升的时候会多升起来一点,让处于紧绷状态的接触线有一个向上的拱起,这样两者接触的更紧密。在高速行驶中,受电弓的滑板就像是飞机的机翼,受到气流的影响会有一个向上的抬升力。高铁的速度越快,抬升力越大,受电弓与接触线的接触越紧密。高铁在行驶过程中,受电弓和接触线接触的这么紧密,两者相互摩擦出现严重损耗怎么办?受电弓和接触线之间有接触就会有摩擦,有摩擦就会有损耗。

损耗的结果无非两种,要么接触线越磨越薄;要么接触线把受电弓切为两半。既然两者之间的损耗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如何把损耗降到最低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接触线来说,如果某一段的接触线磨损的十分严重,要么整根接触线换新的,要么直接把磨损严重的部位换掉。但是,一整根的接触线很长,整根换掉的话成本太高,不太现实。要是把磨损严重的部位取下来,再焊接上一段新的接触线又会出现新问题,因为焊接免不了会出现焊点。

在高铁高速行驶下,接触线上出现一个几毫米的疙瘩,不但会影响高铁的供电,还会影响行车安全。所以,想要把损耗成本降到最低,只能在受电弓上想办法。受电弓的顶端,也就是直接和接触线相接触的部位,有一个可拆卸、长条形的滑板,这就是受电弓滑板。以前的受电弓滑板为金属制成,但是这样的滑板和接触线相互摩擦下,对接触线的损耗太大,养护成本也相应提高。

为了降低养护成本,受电弓滑板改良为用一种特种石墨制成的碳滑板。碳滑板和接触线一硬一软,将接触线的磨损降到最低,情况好的话,接触线的使用寿命可达到十几年。在保护接触线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磨损的只是碳滑板,到时候只要定期更换碳滑板就可以了。在碳滑板和接触线对比下,肯定是更换碳滑板更节省成本。而且,接触线的布局并不是一字排开的,如果细心观察的话,高铁上方的接触线呈现“之”字型排列,这样能够保证接触线不会在碳滑板同一个点位摩擦,提高了碳滑板的使用寿命。


文章TAG:电是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