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利用碎片化时间?

学习、工作、生活,将我们的时间击成或大或小的块块儿。 同样,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事儿,也是或大或小的块块儿。碎片化时间,可以是我们在等电梯时、等车时、乘车时、排队办事时、工作的间隙、等场合出现的比较分散的小块儿时间。这些碎片时间,合利用起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时间利用率,为我们创造更多价值。

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琐碎的事儿,按完成其所需的时间划分为3类,如: ①、A类(预计2分钟内可完成的--喝水、回信息、看简短邮件、站起身伸个懒腰…); ②、B类(预计5分钟左右可完成的--回电邮、回电话、向同事请教简单问题、查看微信留言,听首歌…); ③、C类(预计10分钟左右可完成的--给父母打电话、跟领导汇报工作、和朋友聊聊天…)。

如何将碎片知识系统化?

毋庸置疑,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大环境下,我们每天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接收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下,总有那么一些内容,让我们看后觉得非常的牛,也非常的有用。但这些信息毫无系统,毫无章法,什么方面的内容都有,但作为功利的成年人,我们总是希望这些信息有一天能够派上用场,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我想分享我的一些经验:一、通过微信发送给自己。

“有且只有一个信息收集方式”是保证碎片化知识系统性的最重要的一步。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在任何地方看到有用的内容之后,都把它保存在唯一的一个平台。它就像一个大盒子,虽然有些乱,但是我知道,它不会在其他地方,如果这里没有,那其他地方也不会有 。我现在的习惯就是保存在微信的个人通讯录里。打开微信,首页的下方有一个通讯录的选项,打开之后,找到自己的微信名字打开,这个就是自己的界面。

今日头条的热门问题榜总是找不到,之前无意中看到这个链接,就发送给自己,以后直接打开就可以。这是前段时间我看《飞驰人生》,看到了一些好的影评或者是深度解读的文章,我就会直接发给我自己,作为资料用。用微信聊天框收集资料有几个好处:①微信手机和电脑都有,可以同步资料,不用担心资料消失。②任何只要你能看到的写文章的地方,都支持分享微信,几乎没看到不能分享的,所以保存资料特别容易。

③查看、分享也特别快捷。因此,我特别喜欢将资料收集在微信里,很实用。二、每日整理。收集之后,一定要记得整理。我开始在信息收集的时候,习惯将资料保存在印象笔记。后来虽然用了剪藏功能,还是觉得不方便,有的浏览器就是不支持,要么就直接复制网址,但后期再查也很麻烦(当然也可能是我技术不到家)。这点上微信就容易多了。

但是印象笔记也是有他的好处的,我通常会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用上它。微信是一个大箱子,印象笔记就是一个个精致的小柜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分类,每日整理的时候,将有用的内容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但这里强调的事,整理信息一定要每天都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对一天所看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和整理,将必要的内容放到相应的分区里面去,这样既是一种重复,加深了印象,也不至于事情堆积,再也想不起来。

我不建议收集的时候就分类,而是每天在睡前,或者固定的时间进行信息的整理。不支持的原因是,当你在收集信息时就开始纠结分类的问题,会很容易在思考该放在哪个分区里而浪费了时间。更不好的是,在分享时可能会反复纠结这个内容值不值得放,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好的内容。因此,每天做好整理,是对碎片化知识处理最有效的途径。

(图片来自网络)三、每周复盘。碎片化知识之所以不容易记住,就是因为他没有和我们本身的知识系统相连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重复作业,解决这个问题。而每周的定期复盘回顾就是非常好的方式。可以对我们的知识加深印象,即使不能记得每个字,至少你要知道,在我的印象笔记中有这些东西,我可以随时查看。四、随时应用。碎片化知识如果你收集之后,放在那里不管不问,或者只搜集,不去实际应用,比如解决问题,比如为我们其他的内容提供一些资料上的帮助等等,那么你即使再复盘,也不能完全达到印象深刻的效果,毕竟“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因此,想要达到碎片化知识变系统,我们要做到收集——整理——复盘——应用。只要四步,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让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信息,整理成系统,放到它该放的地方。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对你有用。我是一名青年教师,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成长,如果你和我一样,欢迎在平铺你去和我沟通和交流。很高兴遇见你。

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谢邀,干货分享,绝不私藏!我们每天都会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比如早晚上下班的路上、中午用餐时间、高铁上飞机上等,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可以做好多的事情,比如专心思考一个问题,比如快速阅读一篇文章,再比如写个心得笔记等。就我个人而言,碎片时间几乎都是阅读一些知识干货,学习一些沟通、汇报的小技巧,然后用2、3分钟作出思维导图,整个过程30~40分钟,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每年积累的思维导图有300~400篇,给客户做演示汇报时,这些导图就随时可以派上用场。

为什么是思维导图呢?(1)思维导图是一个图形化结构,而碎片时间是自己真正可以安心思考的时间,这时候,很容易把一个问题或一篇文章的关键内容梳理出来,这种图形化的工具,内容梳理非常方便,输入一堆关键语句之后,拖拖拽拽就形成了一张导图,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内容的层次结构以及存在的重复、遗漏。比如我曾经花了一周时间学习一个课程“懂汇报,胜过10倍默默努力”,我每天利用中午1小时的时间,50分钟阅读,10分钟做导图笔记,每天学一个章节,6天学完了这个课程,这比去听课效果好很多,花钱少,而且效果好(做笔记的过程是我再次认真思考的过程)。

(2)思维导图的特点是随想随记,不像Word或PPT那样容易受制于格式、排版,这样很容易把自己的一些思想的火花或某个瞬间给记录下来,可以说,思维导图是思维的火花记录者,避免一个好的点子、一个好的idea,被一个事情打岔或突然想到另外一个事情后就忘记了。比如,我在学习课程的第一章时,看到职场公式=工作成果*汇报技巧时,我脑海中就闪现出公司的某个“马屁精”,出活不多,但很得领导的赏识,我就思考了一些“老板到底喜欢听什么样的汇报”,通过这个思考,我总结了一些“马屁精”的优势,也对照自己的不足找出改进方向,这对于我后续的工作,实在是一个大的进步,这种碎片时间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是走心的思考,因此,效果往往比较好。

(3)思维导图的特点是一些关键点、关键语句的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写日记、做文章笔记时要求内容完整、严谨,思维导图只需要把这些关键点、关键语句记录下来就可以,只求关键,不求文章的平仄、不求内容的对仗,这样做知识整理,抓关键而且效率高。还是刚才的例子,最后,我用6天的时间,从汇报的不同场景的汇报方法和注意事项都进行认真的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我后续就可以对照导图进行实施,比如如何汇报项目进度,我是这样梳理的:再比如汇报方法论,我整理了下面这些:(4)碎片时间的特点就是碎,而且是不可预计的,可能突然就来了一个碎片时间,比如领导突然安排出差、又或者某天突然手头没有什么事情,这些时间就可以很快思考并制作一张思维导图,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或素材积累,做思维导图,如果内容已经有构思,几分钟就可以,后续还可以导出为Word、PPT。

(5)碎片时间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你想学PPT,但又没有大块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时候,每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一些别人的小技巧文章,并绘制导图,每天10分钟,一个月下来就可能掌握了PPT的很多关键技巧,以后再有领导让你写PPT,那就得心应手了,何乐不为呢!更多分享,更多收获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觉得有用请点个赞、转发一下关注【思维导图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维导图、PPT、职场技巧干货,希望你的每次来访都有所收获、助您早日升职加薪!感谢您的点赞、转发。

碎片式阅读有什么利与弊?

阅读,重要在内容,关键在读。碎片式的阅读利多弊少!利:充分利用了时间,获得了更多的更好的信息;弊:心理有依赖感,信息泛滥或许影响心智。但是,笔者建议:请别忽视“碎片式”阅读!↑图来源于网络当今社会,随着网络通讯与信息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忙碌。为此,我们的阅读主要方式是: “快餐式”“碎片化”阅读。

碎片式阅读自然有它的好处,可以在空余时间体学新知,养成善于链接习惯一一新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链接”一词充满时代气息。其实,网络阅读、电子阅读作为纸本阅读的有益补充,适应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阅读方式的未来。我国公民读书量是何等低,而根本忽视了“碎片式”阅读。但碎片式阅读,恰恰成为今天阅读的重要新方式,老少皆宜,随时可以,其阅读量究竟有多大,无从统计,但就手机拥有量可见一斑。

有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为7.53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高达97.5%,除开游戏、信息查询,多数网民还是用来阅读。但若是想精读,我认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特别是读经典。只有″四者兼″做到用心去品读,才能达到“悦”读的境界。↑晨读 颜炳珍 摄为什么要强调读经典?读经典:“化”“铸”国家灵魂的重要载体;经典阅读应“顶层设计”,要有系统思维。

关于碎片化学习有哪些弊端?

感谢邀请。我是中国教师研修网特聘项目学科专家孙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碎片话学习的弊端我来谈几点看法。一、所看到的信息层面是呈现支离破碎、断层、不系统的知识。往往给人的感觉不是手不释卷、欲罢不能的酣畅淋漓。二、碎片化学习满足了暂时眼前快感,缺少长期的知识浸润、感染和熏陶。暂时的记忆往往不能持久。三、虽然碎片化学习具备了使用手机的操作优势、携带方便,但从掌握全方位的技术和技能上略显不足。


文章TAG:MBA  百科  智库  碎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