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如何给员工期权?

期权分为认购期和行权期。认购期就是一定的期限内能够购买该部分股权的权利,也就是你们老板所定的四年购买期,在这个四年里面可以以所协商的价格来购买部分股权的权利。行权期就是一定的期限后才拥有股权的所有权,才能够买卖这部分股权。不知道你们老板有没有和你们定这个。如果让你只拥有购买权,却没有行使权,那就不靠谱了。

还要有严谨的退出机制,打个比方,离职后,你在该公司的股权该如何处置?公司会以一定的价格收回吗?没过行权期以什么样的价格收回?过了行权期以什么价格收回?公司可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回等等。如果没有严谨的退出机制,那么也是不靠谱的。 所以一定要预先了解好退出机制,这时不要看公司给的未来期望值,而是要看自己的退路。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除非你们公司的未来预期特别好,否则你们老板吹牛的成分居多。1.多少钱一股是自己拆的,一万块钱分成100股,1股就是100块,分成1000股,1股就是10块,10000股就是1块,10万股就是1毛,100万股就是1分,总盘子是一定的,你要了解公司一共多少股。所以有可能两万块钱买到的40万股现在价值不到一万。

2.就算你们公司效益特别特别好,能够上市。但以现在地球上普通公司上市的股票溢价一般是在20—30倍,所以说你们老板说的100元一股,就要溢价200倍。我只想问一句,你们公司是其它星球的吗?除非是折价出售给你们,但以30倍的溢价率来算,你们老板至少是打1.6折卖给你们的,但是卖给你们三百个员工,行权期一过,你们老板就会倾家荡产。

创业团队成员的股权均等,对创业有什么利弊?

感谢邀请!股权架构,决定了创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格局是气势磅礴,还是猥琐局气。均等的股权设计是企业内部的不定时炸弹,不出问题是偶然,出问题才是必然。一听谁是有格局的人就瞬间觉得他很高大上,只得仰望。“格局”和高中物理中的“场”很类似,一个人的格局,基本代表了他有多大的气场,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那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格局呢?答案就是,股权架构。

本文将就创业团队成员的股权架构设计等问题做出合理回答。股权架构是创业里最重要、最基础的问题。在初期往往最不被企业重视,可它就像一个建筑的地基,决定了创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格局是乘分破浪,还是风雨飘摇。放眼近几年的创业圈,总归是“昨日众星捧月,今日哀鸿遍野”的景象,从估值上亿到一夜分家的初创公司“泡面吧”,到因股权纷争而散伙的“西少爷”,无数创业公司都“死”在股权分配问题上。

国内早期知名的餐饮业创业公司股权结构基本都很相似,但最后却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命运。从近年来发生的因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而最终导致企业四分五裂的案例中我们即可明白:“股权架构决定企业格局”这一道理。股权纠纷的根本原因是五五分的股权分配比例,也就是股权均等问题。这致使核心创始人之间无法权衡权力轻重,就好比“曹操 刘备 孙权”合伙创业,公司没有清晰明确的老大,股权是很难分的。

而同样是“股权均分”的企业,却也有最终成为餐饮业“领头羊”和各路资本追逐的“香饽饽”之类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是在于其通过内部回购的方式,有效避开了股权均分可能带来的股东矛盾,将公司从家族企业管理转向标准化流程的企业管理,奠定了其未来迅猛的发展势头。四个股权设计原则 奠定企业格局基础合伙创业,其实就如同几个人一起玩一场游戏,最好是在游戏开始前设定好游戏规则,提前确定股份和未来扩股原则,设计相对合理的股权结构。

倘若最初的股权结构不理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股权结构,切忌“坐以待毙”。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股权架构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格局,是乘分破浪还是风雨飘摇,掌握股权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股权设计得好,企业大格局的基础就有了。原则一,最大责任者一股独大。在美国,几个创始人平分股权,公司也能做起来。

但中国正相反,能够做起来的公司,更多是一股独大。比较成功的模式一般是最大责任者一股独大。公司应该选出一个大家都信服的大股东作为牵头人和公司决策者,对公司承担最大的责任;另外搭配1-2个占股权10-20%、与大股东互补的能力和资源的合伙股东,能发出跟大股东不同的声音,对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力。基于这样的一个模式,既保持有不同的意见,又有人拍板和承担责任。

很多创业者有一个认知误区:点子是自己提出来的,所以自己理所应当占据最大的股份。创业是一个艰苦的“摸爬滚打”的过程,(商业计划书定制,问Z博士:zboshi007)其中充满了各种的试错和调整,创业项目能够成功,所有的产品和业务与当初最早的点子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如果点子提出者在公司成长过程中无法做出真正的贡献和价值,其他创始人很可能因为分配不公而抛弃你另立炉灶。

原则二,杜绝股权平均和拖延设计结构。从很多企业案例中可以看出,最差的股权架构就是五五分,因为不同的合伙人对项目的贡献是不可能一样的。如果股权一样,贡献度不一样,在创业的早期可能问题不大,等到项目做成“归功”的时候就不可避免产生矛盾。所以企业设计股权结构时应尽量避开333,或者343、433等不能拍板的股权分配方案。

还有一个很多创始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因为碍于面子,难以启齿,在创业早期会刻意回避股权分配的问题,用类似“我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好说的,以后再说吧”这样的说辞将此事往后拖延。但股权的分配等得越久,就越难谈。因此,企业最好尽早进行股权分配的讨论并达成共识。原则三,设置Vesting,分期兑现。仅仅达成股份比例的共识还不够,假如一个创始人拿了很多股份,但后来办事不力怎么办?亦或者有人中途离开公司怎么办,股份如何处置?公司可以设置“股权绑定”机制:对创始股东的股票设置关于股权绑定(Vesting)的机制,公司股权按照创始人在公司工作的年数或月数逐步兑现。

任何创始股东都必须在公司做够起码1年才可持有股份(包括创始人)。没有经历过股权纠纷的创业者,都不喜欢vesting,因为担心自己一旦在项目中发挥不出真正的价值而失去股份。而那些经历过股权纠纷的创业者,一定会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和他的合伙人商量好vesting的方式。原则四,遵守利益分配规则。对所有的创始团队成员而言,股权结构一旦定下来,也就意味着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制定好了,团队成员应该互相信任,自觉遵守这个规则,这是股权分配的核心原则。

在暂时不考虑后期的调整机制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和分配比例关系不大,只需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公司谋发展。掌握以上四个股权设计的原则可以为企业打开格局奠定基础,但股权设计的问题说起来简单却也不易,总之,对于所有的早期创业者来说,一定还要明白一个硬道理:创业成功了,即使只拿1%也很多;创业不成功,就算占有100%也分文不值。


文章TAG:Vesting  vestin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