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刍”到底读zōu还是chú?

读chú。刍狗就是祭天地时草扎的狗,比喻无用的东西,不值得留恋。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这个话常被人误解,也常被人批评。无非是说老子的天地观不仁嘛!其实老子只是说这个天地无所谓仁不仁。天地这里指的就是本无言的虚无大道。老子认为这个道贯通一切,又是虚无的,所以这个道没有什么善恶是非、仁不仁这些概念。

这个虚无之道永恒存在,天地万物在它那里就跟草扎的狗一样,都是自在自为的,与这个大道本体扯不上什么关系,因此也谈不上仁不仁这些东西。道虽贯通一切,但这个道是虚无之道,它自身是没有实体的。所以道不会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仁不仁。道没有这些概念。所谓仁不仁,都是人类用来判断是非的概念。对于本来无言的虚无大道来说,这些概念是不存在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不是说圣人心狠,把老百姓看成草狗一样不值一提。不是这个意思。老子说的圣人是指悟道的觉者。在悟道的圣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所谓仁与不仁这种二元相对的概念认知,在悟道的圣人看来是不够圆满的。悟道觉者看百姓和草狗都是一样的,都是自为自在的,自生自灭的。就像天地看万物如草狗,圣人看百姓也如草狗。

天地不对万物负责,圣人也不为百姓负责。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复强调这个道是虚无之道,所以要大家守虚静。“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辩论仁与不仁这些东西在老子看来都属于“多言数穷”,这里的“数”通“速”,意思就是道理讲得越多,气数衰竭的越快。守于中就是守虚静。中指的是虚无之道。老子这个说法其实就是要消除二元相对的认知,而不是说天地、圣人缺乏仁爱之心,否则他就不会说:“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范雎,怎么读,为什么大秦帝国崛起念(fansui),而百度查是(fanju)?

很简单,大秦帝国的编导人员读错了呗。雎和睢,绝大多数人分不清。第一个字读:ju,第一声。第二个字读:sui,第一声。其区别在于:雎:是且字旁。睢:是目字旁。雎,多用于人名:如:范雎,唐雎等。睢,则用于地名,如:睢水,是河南的一条河流。有些影视作品,比如:大秦帝国,就张冠李戴,把范雎(ju)读成:范睢(sui)。


文章TAG:Innodb  innodb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