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典故吗?

73岁84岁已进入耄耄老年,这时人的整体机能开始衰竭,牙不好,吃饭囫囵吞枣,香味淡乏外,主要胃功能下降,消化不好,吸收不强,吃多少也是直肠而过,吸收甚微,营养跟不上,机体就象乏油一样,随时就有熄火的可能。再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古代人寿命较短,七十岁己老的不得动弹了,能活到那个年龄,是特别少有的,七十岁都很少了,你过了七十,说明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到这个年龄,哪就是活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时了,意即随时都有去逝的可能。

中国人有用数字代表事物吉祥与否的猜测习惯,如三灾四难,七上八下,八九不离十等,这些都是大估摸预测事物的趋向,七十三、八十四,在人们意识中是不祥的,这种预測提前告诉人们,这两年是关键时候,儿孙要随时注意老人的动向。还有老人说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关口,能渡过则更长寿,但大部分是度不过的,八十四要是度过的话,就要奔百了,毕竟百岁老人很稀少。

因为男人九岁一坎,女人七岁一坎,古代女人地位低,忽略不计,男人九九为阳尽,那就是81为极限,八九七十二,过了八九,离极限就相当近了,而八十四岁已过了极限,那还能活多久。这些都是民间说法,至于典故,追溯原因,其实是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之原故,人们认为二位圣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没过,普通人更不用说了。

为啥人到老年,就怕73和84,事实真的如此吗?

“人到老年,就怕73和84。”事实不完全如此,但也存在着一定道理。所谓73、84是指“岁数”,而这里的“怕”,既是指老者自己担心害怕;同时,其子女也会为此“岁数”担惊受怕。这是什么呢?1.常言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己去。”这句老话,并不是人们心血来潮瞎编乱造,而是来源于生活实际,而总结出来的“精句”。

这是因为人到了七十三岁,已越过老年(60岁)十几年了,其身体各机能明显衰退,往往一些人过不了七十三就驾鹤西去了;如果这个人顺利迈过了七十三这道坎,通过岁月的洗礼,身体各机能更是衰退明显,其抗病能力也十分弱,多少人也因未满八十四岁而与世长辞。所以,民间就有了“老人就怕七十三、八十四”之说了。2.另一种产生“怕”的原因,来源于心理作用,是由七十三和八十四的谐音带来的。

73岁和84岁真的是人生两道坎吗?是否有科学道理?

73、84;自古的传言;一个人生命中的两道坎;这个说话,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管理的死因调查结果显示;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按照年龄排列的死亡分布构成比60岁~8.84e岁~11.054p岁~12.76u岁~ 11.92?岁~ 9.34?岁~6.28%其中 在74岁段及以下的死亡人口比例中,男性掠夺;高于75岁以后,女性死亡比例较多;这个图中也反应出,预期寿命,死亡年龄的点分布;看哪里最密集,哪里死亡率就最高由以上数据,可以很简单的得出;死亡和73、84没有关系。

俗话说老人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是个坎,不过生日,是这样吗?

73、84岁是个坎,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说的人多,听的人也就多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两个年龄,一旦有人过世就自然的归结到这个所谓的规律了。现在,生活和医疗条件好了,人活到七十也不古来稀了。所以,不必在意岁数,它只是个数字,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晚年闲下来了,就孤单寂寞,思亲盼儿孙,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很多亲人,也只有父母生日的那一天,才能一下子见全那么多亲人,热闹欢快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不要迷信了,能多聚就尽量多聚聚吧。本人父亲今年也84岁了,自他七十岁生日起,我就一直给他老人家举办生日宴,而且所有费用我自己承担,尽管我有姐弟妹。再有四个多月他老人家就过生日了,我还准备一如既往地召集父亲所有的亲人、儿孙绕他膝下给他老人家做大寿。老人家晚年的乐事不多,我们做儿女的要尽量促成。


文章TAG:7384  发车  查询  到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