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秦国能一统天下?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传奇时代,思想家,政治家,纵横家,军事家,明君,雄主,谋臣,美人,巫师,说客,侠客,巨贾……各色人物渐次登场,书写各自传奇。中国历史,在战国这段,走到一个波峰,时空色彩极其绚丽,而在这绚丽的波峰中,秦国及秦国人物显然是处于波峰的极大值点,他们释放最耀眼的光芒。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是秦国?古代的大V们,贾谊,苏洵,苏轼,苏辙等做过回答,他们总结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君友们可以重新读读《过秦论》,《六国论》等,那可是恣肆汪洋,无可辩驳。我们还可以翻查白起,王翦他们的著名战例,古人的政治,战略,战术,千年以降,仍然令人神往不已。那么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能否透彻到古代去?天时,用现代的理解,就是不可操控的自然条件,不可逆只可顺,可知可测度,但也有更多的不可知不可测度。

天时还有第二层理解,社会大势,当时社会大势是兼并,攻伐,统一。无论那种理解,秦人国是顺应天时,得天时,积极发展农业,积极备战。而且这种得天时,贯穿始终,上升到国家意志的。自商鞅变化来,历代秦国君主,如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王等一直谋求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天时不可违,势不可违,势可顺,势可为。地利,秦拒崤函之固,山东六国多次联合攻秦均无功而返,此是地利。

秦国有天然的“不可胜”。广义的地利有,秦国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大,有山河之险。物产丰富,战马,器械原料多等。现代的理解,地利是可控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源。这一点秦国有大大优势!人和,这一点我们最清楚了,秦国人口多,人才辈出,人才鼎盛,国民凝聚力强,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士兵素质高……所以秦军横行无忌,席卷天下!。

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实行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民众希望统一。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落到了秦国统治者的身上呢?因为秦国有客观上和主观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客观上讲,秦国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施行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逐步向东扩展。而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继续扩张,井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按军功颁赐爵位,以爵位赏赐土地和隶农,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军事实力大增。同时,秦国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经过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代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已占据中国的土地,拥有大片富庶地方,国富兵强。

反观东方六国,君主皆庸,政治腐败,经济发展迟慢,军事力量不强,而且六国君王多是苟安一时之辈,缺乏统一中国的胸襟和气魄。而秦王嬴政是一位有远大志向与气概的人物。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年仅13岁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不韦号称秦王仲父,嬴政许多事情受到吕不韦的限制。

随着秦王政年龄的一天天增长,他对吕不韦的专权也愈益不满,于是二者的争权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了加冕典礼,开始亲政,他首先镇压了嫪毐集团的政变,接着以吕不韦与政变有关为借口,罢其相国之职,令其迁蜀,迫使不韦无奈自杀。至此,秦国大权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这就为他指挥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绝对必要的条件。

  秦王政大权独揽之后,就开始实施他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伟战略。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从敌营中来的人或曾讥评过自己的人,使秦国一时人才济济,如重用韩国间谍郑国兴修郑国渠,使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他礼待军事理论家卫缭,并采纳其贿赂各国权臣以破坏六国合纵的建议,军事上受益匪浅。

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法、术、势思想,加强他对政权的统驭能力。听从李斯《谏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来客卿的传统,使秦王政身边形成一个智囊团,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个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从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他正式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嬴政派大将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韩安王,至此,韩国虽已灭亡,但韩国贵族的反抗并没有停止。韩王安被迁于岐山,前226年曾发动叛乱,不久被镇压下去,这才彻底解决了韩的问题。  第二个被灭亡的是赵国。在当时的六国中,赵国是很为强劲的一个。先是有廉颇,后有李牧、庞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将,秦国几次兴兵伐赵,都未曾讨得多少便宜。

前 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分别率兵向赵进攻。赵将李牧、司马尚坚持抵抗达一年之久。后来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人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绝交出兵权,赵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并处死,同时杀掉司马尚。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赵王迁。是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

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王,继续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年)兵败被灭。  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太子丹曾为质于秦,一直想复仇,但因国小势衰,力不敌秦,未能实现。当秦兵压境之际,燕国君臣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燕太子丹决意派勇士荆轲携带燕国督元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礼,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

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及宾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见荆轲,荆轲上朝觐见,献图,图内藏有匕首;展图,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环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剑,将荆轲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国大举进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

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魏国在秦的打击下,早已奄奄一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兵包围魏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后城坏,魏王假请降,魏亡。魏国被灭后,秦国把下一个目标指向楚国,但因楚国地域广阔,实力不弱,故费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国内部发生叛乱,楚将项燕将秦叛将昌文君拥立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举兵攻楚。楚国当时虽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将李信自恃年少壮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万兵力即可横扫楚国。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兵众攻打楚国。

李信轻敌惨败,秦军退出楚境。嬴政遭此挫折,即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举伐楚。楚国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而后,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全部覆灭。  五国相继被灭,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

它的相国后胜,长期受贿于秦,既不备战,更不援助其他五国抗秦。齐王建昏庸,听信于相国。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秦军一到,齐王建拱手请降,齐亡。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你穿越到古代怎么一统天下?

那的看穿越到哪个时代,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看大秦帝国,那就穿越到战国吧,说一说穿越到战国后如何统一吧。首先选择赵国,赵国此时已经通过胡服骑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士兵的作战能力,但是她没能通过变法来强大自身经济能力,在古代土地就是这个国家的一切,谁的土地多,人口多,哪个国家就厉害,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奴隶制社会,还没有进入封建制,通过改革土地,商业税收等使赵国强大起来。

强大起来后,首先灭掉燕国,燕国是一个老诸侯了,再灭掉韩国,韩国地方小,人少,经济不发达,兵力也不多,再灭魏国,再灭齐国,再灭楚国,楚国灭后,疆域会增加好几倍,最后灭秦国,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几代君主都雄心勃勃,可通过内外接应,打开函谷关,一举进入秦国腹地,粮草供应一定要给足,攻下咸阳,再灭掉一些小诸侯国,统一全国,然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发展商业,发展科技,吸引外国人投资,经商,使民众恢复生产,进行人口普查,土地改革等第二次变革。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为什么到三国却失效了?

没有失效。关中是四塞之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对外进出通道只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以及萧关。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在古代常以“百二秦关”形容关中之险,意思是说,只要有两万关中军,就足以阻挡中原百万大军的进攻。除山河地势极为险要外,关中土地肥沃,民风彪悍,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优势兵源,自身条件非常不错。

天然就是个搞割据的好地方。不过,虽然关中有这么多的优势,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是相比于关东,关中太小了。人口最大承载力才三百万。仅靠这一隅之地,无法与地域广袤,资源富庶的关东争雄。其二是关中虽然易守难攻,但闭塞的环境也使得关中军阀很难走出去。关东军很容易就能把关中军堵死在关中。即便关中军孤注一掷,孤军深入,关东军也能在河东、商於夹击,截断关中军的退路。

(这一优劣,巴蜀地区也同样存在)综合这两点劣势,我们可以发现,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立足于关中的政权不仅要有“躯干”,更要有飞出关中的“翅膀”。否则无法争天下。所以,历史上立足于关中的政权,凡是有意要夺天下,正式与关东军阀决战前,都会先攻略河东、洛阳、巴蜀。在增强实力之余获取东出关东的战略主动权。

就拿秦国举例说。秦人争夺天下之前,先拿下了山西南部(河东),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北面来敌截断;然后用阴谋诡计,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在秦楚交界之处(商於)建立若干前沿基地,以先发制人之势压制住楚军反扑,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南面来敌截断。这样一来,有两翼策应,秦军东出,去往中原的道路就彻底打通了。待“出口”打通后,秦国再取巴蜀之地,以增强国力。

最后靠着自身的资源,以及提前布局而形成的东出战略主动权,秦国用百年时间耗死了关东六国。宋朝之前,中国一共有六次大一统:秦统一全国、西汉统一全国、东汉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全国、隋统一全国、唐统一全国。回看这六次大一统可以发现,除了东汉和西晋外,其余四次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西汉统一天下、北周灭北齐、唐朝的一统,都照搬了秦国人的套路。

▼楚汉对峙时期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略有不同,它没有占据巴蜀。不过不管怎么说,前秦也拿下了东出主动权。并利用前燕内讧之机,一统北方。▼前秦、前燕、东晋对峙时期搞清楚了立足于关中夺天下的前提条件,我们再看三国时代。得关中者得天下之所以给人一种在三国时代失效的印象,无非就是两点。一,占据关中的董卓集团没能统一天下。

二,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关西军阀没能打败曹操。结合前面给到的关中统一天下的条件,我们看董卓集团和关西军阀。他们取河东了吗?没有。他们在荆襄建立前沿基地了吗?也没有。他们攻略巴蜀扩充实力了吗?还是没有。董卓早期,他手握关中,洛阳及河东也在他掌控中。割据陇西的马腾、韩遂有与他合作的意向。刘焉在益州的统治不稳,董卓也有吞掉他的可能性。

可以说,当时董卓的基本盘面很好看。如果他能整合关中、陇西、益州的土著势力,灭掉四分五裂的关东诸侯联军,继而统一天下,可能性极大。▼关东四分五裂,董卓盘面非常好只不过,马腾、韩遂还没到(已经接到董卓的邀请信了),董卓就死了。而董死后,西凉军内部迅速分裂。李傕、郭汜先与吕布混战,把并州系赶走(吕布、张辽、高顺等都属于并州系),莫名消耗了西凉军的实力。

等到打跑并州系后,李傕、郭汜又内斗,关中被这两人祸害的不轻,西凉军的实力又进一步被削弱后来,李、郭二人都挂了,马腾这帮陇西军阀进入关中。如果这时候有个能人能把关中统一起来,关中政权也不是没机会争天下。毕竟曹操、袁绍正准备开打,这一打就打了六七年之久。时间在关中这一边。然而李、郭后时代的关西军阀比他们活着时还要稀烂。

这帮人毫无大志,相互厮杀,一转眼就浪费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这些人在关中啥都没干,就剩下内斗加争相讨好曹操了。▼曹操一统关东,关西军阀错失机遇试问,啥都没干,就窝在关中一隅之地混吃等死,关西军阀怎么可能得天下呢?等到公元211年,曹操携天下三分之二的资源来打他们时,他们的灭亡就是注定的了。所以说。并非是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批言在三国时代失效了。

在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为何能统一中原和草原地区?

我觉得大部分是中原统治中心的移动导致的。周、汉、唐三代的统治中心都是长安,所以西边的少数民族总是被长安的繁华和富裕吸引,不断杀到长安。后来,因为历代定都,关中平原地力和环境长期消耗,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长安的地下水经过几百年污染,“水皆咸卤”,没法吃了,已经不适合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中国的统治中心渐次移到了洛阳和开封。

而洛阳和开封在地理上是没有防御能力的,这样,正北的乃至东北的少数民族就被刺激动员起来,加入对中原财富的抢掠之中。来自西北和正北方的匈奴人和突厥人一般满足于掠夺和杀戮,并不想在内地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就不同了,他们对内地的征服越来越深入。一开始是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正式的王朝北魏,不过统治的时间不长。

而同样起自东北的辽和金就进行了更长期、更稳定的统治。接下来,元更史无前例地征服了全中国,当然最成功的还是后起的、奠定了今天版图基础的清。因此,魏晋之后的中国历史,一半是被“东北人”主导的。为什么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能成功地统治内地,而来自西北的只满足于劫掠或者当雇佣兵呢?因为东北和西北的地理条件不同。西北草原地带降水稀少,只能长草,不能长庄稼。

所以西北少数民族只懂得游牧一种生活方式。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区,每年生产大量的粮食。也就是说,东北的降水量,足以支持农业生产。因此,东北的游牧民族不只会游牧,还会种地。或者用学术语言说,他们兼游牧、渔猎、农耕三种生活方式于一身。这样的话,他们既懂得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也了解定居的农耕民族的生活特点。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来自东北的鲜卑人创建了一种二元结构,就是把游牧民族的军事体制和汉族的农耕社会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历史上,来自我的老家,也就是今天辽宁朝阳一带的慕容鲜卑,曾经建立了一个朝代叫前燕,这个朝代建立了两种并行的行政体系,一种专门用来管汉人,一种专门用来管鲜卑人。这样的国家在经济上能成功,因为有汉人负责提供粮食和赋税,有稳定的农耕为基础,[6]经济上已经汉化了。

这样的国家在军事上也能成功,因为他们军事上不汉化,保持了马上民族的军事能力,能“理解游牧民族的联盟如何构成以及他们的弱点在哪儿”。纯汉人政权建立的朝代,统治区域通常都局限在胡焕庸线以南,或者说,通常只在农耕区内,无法对草原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在二元结构下,可以同时对草原和中原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前燕之后,同样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以及继承了北魏遗产的隋唐和后来同样起自东北的辽、金、元、清,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二元或者多元结构的朝代。

你认为秦国能一统天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巧合?

秦国能统一天下,必然中隐含着偶然因素。一般分析都认为,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秦人作战勇敢,商鞅变法后国力快速上升,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经卓然于世,灭掉其他国家乃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是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基础,我并不否认这些观点,但仅凭这些还不够。下面我们来分析下,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偶然因素,倘若这些因素不出现,最终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第一个偶然因素,楚怀王变白痴,楚国梦破碎。提起楚怀王,估计大家立马就想到了张仪,那个把楚怀王骗得一愣一愣的家伙,楚怀王那副憨态可掬、白痴可笑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实际上,刚刚即位的楚怀王完全不是那副形象,那时候的他,励精图治、重用贤才,楚国国力强盛无比,力压魏齐,合纵伐秦,享受着世人艳羡的目光。楚怀王早期,破格提拔任用昭阳、昭睢、庄蹻、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人才济济,国势强盛。

越国在齐国的怂恿下,攻击楚国,楚怀王没有认怂,积极调整兵力,最终灭了越国。如果楚怀王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楚国前途不可限量,因为楚国当时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了。遗憾的是,楚怀王娶了美女郑袖后,开始一天天的堕落了,亲小人、远君子,先后在丹阳之战、垂沙之战中惨败,最后被其女婿秦昭襄王搞死,可叹可悲!第二个偶然因素,齐国在极盛之时,被打残,齐国梦破碎。

齐国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后,国力到达顶峰,一度秦国也要看齐国眼色行事,照此发展下去,并非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给齐国带来了噩梦。齐宣王时,齐国差点儿灭了燕国;齐闵王灭了宋国后,诸侯眼红,在燕国的号召下,其他国家纷纷出兵出力,差点儿把齐国搞废了。之后虽然复了国,但也只是苟延残喘,再也不能参与称霸了。

倘若换上一位低调英明的君主,灭宋行为不要那么张扬、诸侯进攻时不要瞎指挥,齐国也不至于垮得那么快、那么彻底。齐国一蹶不振后,主攻部队燕国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倒是给秦国做了嫁衣。第三个偶然因素,秦国连续出了六七代杰出的君主,英明者长寿,平庸者短命,实属难得。自秦献公奋起扭转乾坤后,秦国经历了好几代国君,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牛掰的君主在位时间都比较长,比方说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嬴政,在位时间都超过了20年;平庸的君主在位时间都很短,比方说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不超过5年。

假若反过来,假设秦孝公在位时间减一半、秦武王在位时间延长一倍,秦国还能够嚣张跋扈、欺凌诸侯吗?我想可能性不大,甚至还会被欺凌!抑或说,秦昭襄王寿命短一点,继位者像赵国的赵迁那样,胡搞一番,恐怕历史都要改写。综上所述,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硬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百姓骁勇善战、商鞅变法后国力急剧上升。但仅有这些因素还不足以统一天下,因为他的对手楚国、齐国也都具备这些条件,只可惜,楚怀王没有坚持到底,后期掉链子了;齐国贪婪跋扈,被燕国搞废了;秦国英明君主长寿、平庸君主短命,在这些偶然因素的加持下,秦国才笑到了最后。


文章TAG:一统天下  外因  内因  秦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