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美国得到了什么?

OK,阿富汗战争,美国的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国。其战略意义是在中国的西大门有驻军,美国借阿富汗战争,在中亚一些国家设置了军事基地。阿富汗塔利班执政期间和中国关系不错。因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上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不管塔利班好于不好,从战略意义上看,塔利班执政保证了中国西部边界安全。如果,美国就是为了消灭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

那么,美国已经把基地组织头目“拉登”斩首了,基地组织受到了重创,美国应该基本上完成了出兵阿富汗的目的。美国理应班师回朝,但是,美国军队还赖在阿富汗不走,其险恶用心路人皆知!有些人,认为,美国在阿富汗只是为了消灭基地组织,那么,错了。美国只是借打击基地组织为借口,实则为长期在阿富汗驻军。美国任何军事行动,都是为了美国军事力量在全世界的布局。

为什么俄罗斯对普京如此依赖?

一切的威信都来自于成功,无一例外。普京之所以能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是因为自从2000年以来,在他的强有力的领导下,俄罗斯扭转了自苏联解体后的颓废衰败的国内外气象,给了俄罗斯民众大国的信心,带给了俄罗斯民众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国内的种种体制性问题,国家的财富被寡头所垄断,而广大民众却饱受经济转型的苦难,民众经历了二战后最为困苦的一段生活。

同时,在国内由于车臣的叛乱,国内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都面临着安全上实实在在的威胁。叶利钦热衷于政治斗争,玩弄权术,为了一己私利放任以别列佐夫斯基为代表的一众寡头把持经济,操纵政治,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安全局面,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政府却束手无策。在眼见局势无法控制,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未来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叶利钦做出了一次正确的抉择,选择普京作为接班人。

普京用自己铁腕的手段压服了车臣叛乱分子,同样用铁腕消灭了妄图控制俄罗斯社会的七大寡头集团,稳定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也可能是天助普京,进入21世纪的俄罗斯经历了一轮持续多年的国际油价上涨,以石油天然气出口作为创汇收入重要来源的俄罗斯赚的盆满钵满,国内的民生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在国际关系上,大国情节严重的普京,展现了维护俄罗斯国际利益底线的鉴定决心。

通过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战争,叙利亚战争守住了俄罗斯已经被西方挤压到极限的生存空间。通过与希望之外的国际和地区大国的战略合作,有效平衡西方战略博弈上的优势地位,让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恢复到了冷战后的最高点。威信来自于成功,依赖来自于比较,俄罗斯民众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人物给俄罗斯带来的不同境遇,这种比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你说俄罗斯人凭什么不依赖普京呢?。

秦朝灭亡时,王剪为什么不出来救国?

王翦?不是这位老将不愿意出来就秦国,而是当时王家已经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其实这位老将出马可能会使情况更糟。王翦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对于秦国贡献最大的一员将军,当然这个还要算上他儿子王家对于秦国统一天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秦灭六国五国皆为王家所灭,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得说的便是王翦,其实他灭六国的时候也是他军事生涯的末期,此时他已经是一员老将了。

战国时期将军的寿命其实是有年龄限制的,毕竟那个时候打仗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虽然将军的待遇要比士兵高一点,但是面对真正的打仗的时候,将军还是有体能上的要求,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战国时期真正打仗的将军他的年龄限制都特别高,或者对于他的体力的要求也特别高,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要忘了去验证廉颇是否能打上的时候,廉颇连着向赵国使者验证了一下自己体力还跟得上军队的节奏,结果当时的使者就告诉赵王说廉颇老将军虽然表现的还不错,但是连续拉了好几泡屎,所以他应该跟不上军队,因此赵王就选择将廉颇召回这样。

一个信念直接给掐灭了。王翦在灭楚国的时候,一开始他跟李信曾经进行过一段朝堂辩论,结果秦始皇受到什么说王老将军已经老了,没什么睿智了,那就别当老将军,王翦说行,(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就等你这句话立刻就回家了,虽然秦始皇死求活,求把人家从家里拉了出来,然后灭了楚国,但是此时的王翦年事已高,相比较于现如今的人来讲,这个年纪还不算太大,但是对于战国那个历史时期来讲,这时候的王翦其实更多的应该颐养天年了。

所以在秦国朝堂之上,替王家出面代表作决定的是王贲,后来蒙田帅兵与匈奴作战战士到了最紧急的时刻,秦始皇派遣王奔率领10万秦兵出去增员们填,由此王家也就在秦国的边关长城之地建立了自己的据点。战国时期各大家族的,或者说各位武将的家族,其实也大致如此,都是随着自己的军队在变迁的,王家也因此定居在了长城边关之所在,这时候秦国爆发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军队席卷了整个天下,此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章邯率领秦国军队击败了多路秦国起义军北上去对付北方的赵国的时候,此时代表王家出面的是王离。

也就是王翦的孙子!瑞兹这样路线一路摆下来,大家都清楚了,王家实际上一直都没有放弃情况,他们一直都有不同的人在代表自己的家族替秦国作战,只不过到了王离的时候,由于战场15在巨鹿之战里面被西楚霸王项羽所杀,所以以秦国的王嘉也因此没落下去。至于说王翦迪,就算他能够到秦国农民起义,那个时候她年纪太大了,上不了战场,也带不了并蒂,而此时的王翦可能已经去世,按照记载,王翦是在农民起义军爆发前一年去世了,这也就证明了在秦国面临内乱的情况之下,王翦没有办法发出任何声音,否则自己拼尽全力灭掉了这么多国家,建立起了大秦帝国,王老将军是绝对不会允许这个帝国发生崩塌这样一种情况诞生。

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普京是怎么样的评价?

一个既可以和大国首脑平起平坐,又能和自己的爱犬相濡以沫;既想要国家的权力,又想要人民的民心;既想保证俄现在,又想促进俄未来;一个既有个人梦想,又有报效祖国的俄罗斯男人。普京到今天任职总统已经有20年了,这20年来,各国领导人都换了好几茬了,可是普京依旧稳坐俄罗斯总统的位置,当年从叶利钦手里接过来时,普京47岁,如今,普京已经67岁了。

当初叶利钦交给普京的是一个对外缺乏战斗力,国际影响力低,经济几乎停滞,国内还有反叛问题的俄罗斯,如今,虽不说有多好,但是比叶利钦当政时的俄罗斯,不知已经好了多少。俄罗斯国内的民众对普京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是大部分都是支持普京的,从去年的调查来看,普京的支持率依旧在60%以上。普京不是神,做不到让每个俄罗斯人都对他敬仰,肯定。

普京上台之后,对俄罗斯进行了一些改变,而改变必定是一部分得到利益,一部分失去利益,从而收到普京伤害的民众,自然会对普京仇恨,反之亦然。普京在上台之后,对车臣问题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一改叶利钦的妥协态度,对车臣问题上(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一下,车臣与俄罗斯的关系可以说到了至死不休的地步),普京丝毫不客气,对车臣地区的车臣官员以及疑似有反派现象的车臣人枪毙的枪毙,关押的关押,彻底解决了车臣问题,这些年,车臣人一直老老实实的活着。

对于车臣人来说对普京自然深恶痛绝,但是对俄罗斯人来说,尤其是俄罗斯人中的民族主义者,普京的做法,非常值得称颂。普京针对国内金融寡头的现象,普京也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其收归国有,但这也让普京的至交成了新的寡头,国内的贫富差距并没有改变,富的流油,穷的吃住都成问题,但是对此,普京也没有丝毫办法。这就让俄罗斯的很多底层人民对普京产生了不满,认为他并没有履行当年上台时的承诺:“给我20年,还给你们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普京在国际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之前俄罗斯已经开始唯美国马首是瞻了,普京一改之前的做法,实施自己的强国梦,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要涉及到本国的利益,绝不退让。虽然这样的做法,振奋了人心,但是由此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工业发展变得缓慢,物价不断升高,卢布贬值等等,普京给了俄罗斯人安全,但是没有给其温饱。

宋朝印象中很软弱,为什么还能延续三百多年?

知道翻车鱼吗?翻车鱼在海洋里是谁都喜欢咬一口,欺负一下,但翻车鱼依然存在,大宋朝就是这么一条翻车鱼。但大宋能够延续三百年,因为宋朝除了反应迟钝,歪主意不少,还不会像翻车鱼一样毫无抵抗之力,一、坚持抵抗宋朝建立背景五代十国,所以从一开始就严格限制武将,对武将千防万防的宋朝,偏偏又遇到了辽西夏等强势异族王国。

如辽国南下,寇准强迫皇帝亲征,换来宋朝自以为是的《檀渊之盟》;女真背信弃义南侵,也是有下层先自发性抵抗,……这些抵抗多少为宋朝争取了不少时间,同时,异族也发现宋朝的一个好处,也是放弃彻底灭亡宋朝的原因。二、收割宋朝的“羊毛”因为宋朝特别的富有,辽西夏等不善于经营,而宋朝心甘情愿给对方丰厚的“赏赐”,如与辽谈判,给辽金钱二十万,其他价值三十万的财物、与西夏也是这样。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给人感觉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

朝廷与藩镇的塑料君臣很多人有个错觉,以为安史之乱结束,唐朝就没啥热闹事儿了。实际上,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才是直接开创了从五代十国到两宋辽金三百年间的天下格局。公元763年,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去世。随后,唐代宗即位。第二年,安史之乱结束。至于安史之乱结束的原因,大概是双方都打不动了。

安禄山的马仔纷纷投降。唐代宗也就顺坡下驴,分别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记住,这几位当初都是跟着安禄山造反的,其中薛嵩还是薛仁贵的孙子。虽然他们投降了,却也保存了实力——安禄山起家的地方,仍然控制住其马仔手中。之后,魏博镇吞并相卫镇,遂成“河朔三镇”。

大概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同时,另一个藩镇,也保留了下来。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防止安禄山南下,设置了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淮西镇,大体上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部。原本藩镇都在边境,可这个淮西节度使却是实打实设在了中原地带。而安史之乱结束后,这个中原的藩镇,也是尾大不掉。偏巧,当时的首都长安,与河朔三镇、淮西镇,正好构成一个三角结构。

唐朝皇帝自然感到如芒在背,削藩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刚刚经历天下大乱,自身实力不足。所以,唐代宗之后的唐德宗,改革税法,发展经济,积蓄实力,只能暗暗为削藩做准备。如果这样顺利的发展下去,可能后面的历史就不好说了。可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的死,打乱了唐朝朝廷的计划。打出了俩王四个二尽管父死子继已是惯例。但新的节度使,还是需要通过唐朝朝廷的任命。

这边李宝臣之子李惟岳已经走马上任了,那边唐德宗却没有批准。可能也是唐德宗沉不住气吧,毕竟刚刚即位第二年,也想有一番新气象。唐朝朝廷与藩镇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各自为政。既然,唐朝朝廷不承认这个臣,那新的节度使也就没必要承认那个君——双方开打。781年,成德镇的李惟岳与田悦(魏博镇节度使)、李正己(淄青镇节度使)、梁崇义(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反抗唐朝朝廷,史称“四镇之乱”。

唐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征讨四镇。取得战果:梁崇义兵败自杀,李惟岳被部下王武俊取代,投降唐朝。但这只是告一段落。随后,被调动起来的藩镇开始更猛烈的行动。王武俊(成德镇)、田悦(魏博镇)、朱滔(幽州镇)、李纳(平卢镇)相互勾结,相约称王。比这三个更膨胀的是李希烈(淮西镇),干脆把淮西镇变成了楚国,准备称帝。

让李希烈去剿匪,他直接变成了土匪头子。这还没完。就在德宗命令其他节度使征讨李希烈的过程中,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的五千精兵冒雨驻防长安。因为朝廷犒赏的伙食太差,这支队伍也反了。让他来守长安,他直接打进了长安。德宗再次施展祖传绝技——弃城逃跑。史称“泾原兵变”。打进长安的叛军推举原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加上也在此时称帝的李希烈,及河北山东称王的四镇,就有了“一朝(唐朝廷)四王(王武俊、田悦、朱滔、李纳)二帝(朱泚、李希烈)”的局面。

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这个时候被李希烈杀掉的。缓过来的德宗做了三件事:下罪己诏(承认错误);赦免称王的四个人(拉拢危害较小的一方);全力讨伐称帝的朱泚、李希烈(消灭危害较大的一方)。总算平息了风波。但翻回头再看,最开始闹起来的河朔三镇,反而再次保存了实力。德宗之后是顺宗。顺宗只做了八个月皇帝,就禅让给了宪宗。

宪宗继位后,不再像德宗那样猛攻猛打,采取因时制变的策略。也巧,当时的河朔三镇中的魏博镇内讧,被拥立出来的田兴(被宪宗赐名田弘正),又是少有的忠君爱国之人。田弘正直接带着魏博镇归附朝廷。河朔三镇原本铁板一块,经历了田弘正的归顺,也开始出现松动,老实了一阵子。也就是趁着这个时机,唐朝决定出兵收复淮西镇。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中兴之主二五仔李希烈称帝后,被部下陈仙奇所杀。

陈仙奇归顺朝廷后,又被吴少诚所杀。淮西镇也就落在了吴家手里,吴少阳、吴元济,依次成为淮西节度使。就在吴元济做淮西节度使的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十六路兵马攻打淮西。最初,战事进展艰难,最终名将李愬突袭得手生擒吴元济,留下名篇《李愬雪夜入蔡州》。吴元济被俘虏,押往长安处死。淮西镇也终于被裁撤。此后,又平灭淄青镇李师道。

唐朝也迎来了中兴——元和中兴。淮西与河朔,曾是唐朝最头疼的两个地方。既然淮西平灭了,为什么没能收复河朔三镇呢?大概也是唐朝的国力不允许,或者那时候的河朔三镇在田弘正的带领下已经归顺,也就没有理由继续收复。还有一个原因是,就在淮西镇被废两年后,唐宪宗去世了。唐宪宗死后第二年,田弘正被属下王庭凑所杀。王庭凑在抵挡住了唐朝的征讨后,被唐朝任命为成德节度使。

当时去成德镇授予王庭凑职位的,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是当时的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田弘正归顺朝廷,忠君爱国,身为朝廷高官,却被下属杀害,也就白死了。而王庭凑杀上级,反叛朝廷,割据一方,却得到安抚。此后,王庭凑一路高升,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师。总之,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复叛。唐朝三代帝王的努力,付诸东流,且也再没能力收复藩镇。

逃跑见人心:宦官掌权说到唐宪宗的死,很可能也是出于宦官之手。宦官参与宫廷斗争,扶持穆宗即位。已然渐渐掌握了主导权。唐朝中晚期,宦官统领着唐朝最精锐的军队——神策军。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新鲜事。明朝的宦官权力也很大,顶多是监军。而且,皇帝说把宦官废掉就能废掉。而唐朝的宦官则反过来,尤其在唐穆宗之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由宦官掌握。

之所以能让宦官掌握军队,还得从唐德宗那次出逃说起。泾原兵变时,唐德宗一溜烟跑到奉天(今天的陕西乾县),身边大臣都跑丢了,只有宦官始终不离不弃。由此,宦官们得到德宗宠信,也得到了兵权。随后,宦官不仅掌握了军队,还把手伸到了朝堂上,逐步掌握军政大权,被称为四贵:神策军、其他禁军、左右枢密使。既然藩镇动不了,唐朝内部也就进入了内卷倾轧模式。

宦官和朝臣相争,朝臣内部又有党争(牛李党争)。这里面的故事又臭又长,就不赘述了。甘露之变,是唐朝皇帝的最后一次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宦官大杀文臣,朝堂为之一空,皇帝彻底成为傀儡。此后五十年,宦官集团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最终,一个举人在落第后,写下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遍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晚唐历史,为什么不被熟知?被人熟知的历史,都是先通过通俗读物普及,比如评书、演义类小说等。之所以能被演义,大抵上也都是开国创业的时期。因为,过关斩将、打打杀杀的,都是热闹场面。而王朝中晚期的历史则偏冷门,此时往往矛盾重生,内斗不止。而且,很难找到主线人物,出场人物太多,大多数又是没演几场就领了盒饭。显得杂乱。

怎么看待亚美尼亚投美弃俄,在阿亚战争中却未得美国的支持呢?

答:亚美尼亚投美弃俄,表面上是依靠美国来维持生存下去,其实是战略近视,没有远见。俄罗斯在极近困难下,出面调停,并派出了军队,付出了代价。遏制了战火,挽救了亚美尼亚亡国的局面,理应感恩俄罗斯做出的贡献。亚方不仅不领俄罗斯的救国之情,却让俄罗斯滴血流泪。真是忘恩负义,小人之见。从另一个角度讲,把美国引进来,更进一步点燃了战火,使亚美尼亚身陷战争的泥滩,不顾亚美尼亚人民的生命与安全。

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是从什么时候被西方嫌弃的?因为什么原因?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他们的“精神王国”——基督教,一个是他们的“世俗世界”——君主制国家。不管哪个时期,俄罗斯都在这两个方面被西方嫌弃着。另外,从古至今,西方国家都有深深的“种族主义”,他们在种族上对很多国家是排斥的、嫌弃的,包括俄罗斯。再加上现在西方的老大美国要拿俄罗斯续命,这种隔阂就更加深了。

一,罗马帝国时期就嫌弃斯拉夫人白人被分成很多人种,实际上他们都是“欧罗巴人种”,古代以部落社会的形式,生活在欧洲大陆上;不断地迁移、分裂,形成了不同的种族。罗马帝国兴起后,罗马人是高高在上的,在他们眼里,其他种族都是“蛮族”,最有名的“三大蛮族”就是: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欧洲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接受了这种定位,在他们眼里,“伟大的罗马是文明的”,即使过了黑暗的中世纪,他们还把罗马视为神圣和伟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欧洲帝国诞生,都以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为最高追求。

拿破仑这样,希特勒也这样。日耳曼人打败罗马帝国,建立了横贯欧洲的法拉克王国。日耳曼人很有意思,他们打下罗马的城邦后,自己不愿意管理,而是交给罗马人去管理。但对于同是“蛮族”的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他们就不客气了,抡着大斧子把他们打到天涯海角,凯尔特人跑到海边,躲到岛上。斯拉夫人打仗非常勇敢,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团结,在和日耳曼人的战争中,他们总是输在内部的争斗中,这是一个悲剧。

被打败后的斯拉夫人四处逃散,分裂成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所以,从欧洲历史上那些“蛮族”之间的争斗来看,在罗马帝国时期,斯拉夫人就被嫌弃了,俄罗斯人就是东斯拉夫人,所以,当然包括俄罗斯。二、东正教不被欧洲见容西方国家对基督教有着非常深的迷恋,即使到今天,基督教在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要,美国白宫还有巫师呢,“圣经”是西方人必读的经典,居家必备的宝书。

在无神论者眼里,这其实就是迷信;但在信徒眼里,这是一种“崇高、尊贵”的精神信仰。基督教出现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一开始也不被人接受,耶稣的信徒们四处传教,被打得到处躲藏。后来帝国统治者发现,民众“信教”以后,变得顺服,宗教有利于统治;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得到快速发展,教会变得富有、教皇变得权力很大,可以制约皇权。

有钱、有权,必然内卷,教会也不例外,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出现了。新教的出现,是因为底层民众痛恨罗马教廷对所谓“异端”残酷的镇压、厌恶下级主教对民众无所不在地搜刮;到十四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要求“改革教会”的呼声,进而与动荡的政治局势结合,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出现了“新教”。东正教的正式名称是“正统大公教会”,实际上他就是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分裂出现的,他们主要在东罗马帝国,称“东罗马正教会”,认为自己是基于“正统派神学”,强调自身是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

不管什么“教”,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相互间残杀毫不留情,刀刀见骨,新教一开始在英国被天主教压制得如同邪教,被砍得人头滚滚;东正教也和罗马教廷截然对立,都说自己是基督教最正宗的根苗。而民众也在不同的宗教中被裹挟着相互对立。而俄罗斯选择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拜占庭帝国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俄罗斯整体皈依东正教,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余荫,也全盘接下了“天主教”对“东正教”的仇视。

公元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为了抵挡伊斯兰入侵,向罗马求援,招来了“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打着宗教的幌子,实际上是罗马教廷在贪婪地扩张和掠夺,为了维持东征军队的战斗力,教廷对军队犯下的虐杀、掠夺、奸淫等罪行不管不问,甚至鼓励,说这是“神圣的掠夺”;尤其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天主教对东宗教的烧杀、迫害达到顶峰,从此双方结下“血仇”,东正教地区对西方天主教痛恨不已,而西方对东正教也嫌弃万分,这当然包括俄罗斯。

三、蒙古入侵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嫌弃更多一分公元1242年,蒙古征服了俄罗斯诸公国,在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附近建立了金帐汗国,一直到1502年,金帐汗国灭亡,蒙古人一共统治了俄罗斯二百五十多年。在这二百多年里,蒙古人和俄罗斯人有许多融合,特别是在血统上的融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这段历史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西欧各国几乎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

日耳曼人能打,即使血统融合,也是日耳曼人融合别人,父系都是日耳曼人;但俄罗斯人恰恰相反,父系上大多能追寻到蒙古人那里。以至于俄罗斯现代学者都说:俄罗斯族人与西方不相干,与斯拉夫也无关。“撕开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蒙古人)”,这既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嫌弃态度,也是西方“欧罗巴人”对东方“蒙古人”的一种恐惧和偏见。

西方经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时,他们的恐惧和偏见就会变成“看不起”,甚至歧视。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则首当其冲,他们在西方眼里,已经不是“蛮族”斯拉夫人了,而是野蛮可怕的鞑靼人。四、拿破仑在俄罗斯的失败,加深了西方对俄罗斯的恐惧欧洲西方国家为了维持国家间的秩序,他们一直尊“神圣罗马帝国”为祖,谁能称霸欧洲,得到“皇帝”的称号,都能得到西方人的尊敬与崇拜。

从本质上来说,在“维也纳体系”没有建立之前,拿破仑的主张和希特勒没有太大区别。拿破仑在欧洲所向披靡,一统天下,1812年,他率领法兰西大军打进俄罗斯,两年多时间,六十万大军消失在白雪皑皑的俄罗斯,直接导致法兰西帝国的颠覆,也让俄罗斯军队首次打进欧洲的中心——巴黎。沙俄在欧洲简直像开挂了一样,打赢了“克里米亚战争”、让黑海中立化、支持了多瑙河流域小国家的独立······,这都是欧洲强国不能容忍的;但拿破仑灭亡,欧洲的“反法同盟”国家不得不在维也纳会议上对沙俄让步,给俄国人可以随意干涉欧洲事务的地位和权力,从而确立了沙俄在欧洲的“宪兵”地位。

可想而知,西方国家那个时候多矛盾、纠结,就对俄罗斯有多嫌弃。五、苏联的建立,让西方对俄罗斯在嫌弃的同时,又加上一份恐惧沙俄灭亡,苏联建立,西方国家视苏联为洪水猛兽,他们联合出兵,打算把苏联扼杀在摇篮之中。苏联为了平息外部压力,一方面在外交上和各国周旋,另一方面,末代沙皇全家被杀,断了这些国家把沙皇再次推上王座的念头。

没有了宗教,西方国家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世俗的王权,西方国家长久以来的历史便变得不能自圆其说。欧洲王室基本都是亲戚,他们惺惺相惜,兔死狐悲;他们恨死了这个新政权,在本来的嫌弃基础上,有多处几份恐惧。冷战时期,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和苏联全面对抗,终于,苏联解体了,但这也只是消除了西方国家一点迫在眉睫的恐惧,对俄罗斯的嫌弃丝毫没有改变。

尤其是英国,简直把俄罗斯恨入骨髓,不管俄罗斯怎么变化,他们都不能满意,这是历史,没法子。现在的美国,继续在苏联解体后收拾俄罗斯,一方面他是西方的头领,要把西方国家聚在一起,另一方面,这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事,让欧洲不至于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带领欧洲和美国对抗。所以,保持对俄罗斯的压力,让欧洲和俄罗斯走不到一起,是美国保持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文章TAG:之承  雄心  天空  帝国  作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