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学友参加《我是歌手》会是什么水平?

张学友会排名倒数,唱法处理上年代感过重,缺乏竞技性。张学友如果去参加《我是歌手》,大概率垫底,因为有太多的劣势。本质上,《我是歌手》的舞台,是一个面向音乐改编的飙高音舞台,最吃香的歌手是具有较高音乐曲风驾驭能力和作曲、编曲配器能力的高音歌手。而张学友个人,编曲、高音都是他的弱点,他是香港商业歌手的代表人物,是纯粹的声乐领域商业歌手,不涉及作曲、编曲。

配器演奏。同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音乐音域集中于C3-F4,这导致他音域能力不够,限制了较大的曲风变化。简单说,张学友的商业定位本身就不是竞技性和专业度为主,而是商业性翻唱和娱乐人设为主。基于这一点,张学友的音乐对口专业度只能局限于声乐之中。而在声乐之中,张学友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唱法为主,音域集中于C3-F4,有一定的G4音高表达力,A4效果就比较弱,偏向于弱混和音。

而G4和A4,基本上都是点缀触碰,长音质量和连续高音咬字,张学友都比较局限。所以在音域上张学友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而竞技的本身,就是以音域的高音区作为基石。张学友的优势,是他的舞台经验,他会在舞美、情怀上具有较大优势,甚至可以展现出90年代的音乐风格魅力。但是这种非音乐专业的附属内容,无法作为竞技性的核心,偶尔一次两次还可以取到效果,一旦变化不够反而会导致音乐阐释不够情绪感染。

基本简单总结一下,《我是歌手》五期歌王,他们都有很明显的特征。第一期的羽泉本身唱功中等,但是编曲能力拉满,直接展现出极高的音乐改编能力专业度极高。第二期的韩磊,本身音域不涉及五组,以高质量A4和B4为主,单音质量极高具有国家级质量,配合他少数民族的粗犷,具有较高的曲风变化和男性力量感,极具辨识度和深度。

第三期的韩红不用说,国家队,任何条件都是顶级的。第四期的李玟,五组高音能力具有世界级水准,曲风多变堪称《我是歌手》最多的人。第五期的林忆莲相对前四人弱一点,曲风有一定的同质化,但是这是第五期总体水准下降的情况下,林忆莲依旧有比较不错的E5以下音域能力表达。张学友相比于他们,就显得十分匮乏,编曲能力张学友没有、高音表达力张学友依旧没有、曲风上张学友有不错的积累,但受限与音域和唱法的年代感。

唯一的优势是Live的稳定,但是说实话C3-G4的稳定性相比于五组高音或单音质量极高的A4都显得极为羸弱。以下简单从张学友的唱功、曲风对比历届歌王来阐述;1:音域对比;张学友音域:C3-F4-G4,A4点触和音。音域一个半八度。羽泉(陈羽凡)音域;B2-F4-E5,F5-B5和音。音域两个半八度,五组能力拉满。

韩磊音域:C3-F4-B4,C5-D5和音。音域一个八度 11度;不涉及五组。韩红音域:E3-B4-G5,G5以上和音。音域两个半八度。五组能力拉满李玟音域:F3-C5-E5,F5割裂音色,G5以上和音。音域两个八度。五组能力拉满林忆莲音域:G3-B4-D#5,E5割裂,F5-G5弱混。音域两个八度。

五组能力不俗。这样一一列举下来,张学友的劣势就比较明显。从广度上讲,张学友和音域同样不是很广的韩磊之间的差距最少也有5Key,而韩磊的单音质量则是具有个人艺术理解,远高于张学友。而张学友和这些人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张学友成名较早而且是四大天王之中的实力派,商业价值拉满,这种商业价值之下,张学友是没有专业压力的。

他的核心竞争力是如何把歌曲唱得让大众买单消费,并非是要在竞技性的专业舞台上完成个人的某种唱功的印证。基于性质不同,张学友并没有努力提高音域的硬性需求。商业要求的传播度,C3-F4之间是大众最容易接受的亲和音区,不仅仅是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张国荣、谭咏麟等一系列上世纪90年代爆红的HK明星,他们都以C3-F4的亲和音区为核心唱区。

一来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影视和音乐两条线路发展,对于音乐而言能唱能完成唱片的录制就可以,至于作曲、编曲、配器、演奏、声乐五组能力,他们并不需要太多。因为能唱的具有商业性,就是大范围的传播。相比于五组能力的歌曲,风险性更高,难以形成流水线式的培训工艺。2:音色技巧对比;张学友不适合竞技音乐节目的最大原因,除了音域之外,就是音色技巧的年代感。

张学友获得的声乐学习渠道,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主,那时候的粤语歌还在萌芽。华语声乐理论体系也以美声、民族唱法为主,根本没有专业的流行声乐说法。张学友早期的音色技巧集中于:喉位波动,以喉位的压低和提高来改变音色的厚度和轻盈感。中期具有较为先进的发音点上挂,发音点上挂是到如今也极为重要的音色技巧。在新世纪后,张学友的唱法依旧在进步,以较完美的腹腔支撑和胸声点缀为核心,具有十分稳定的Live表现力。

所以总结下来再对比:张学友的音色技巧:喉位波动、发音点上挂、腹腔支撑、胸声点缀(甲杓肌意识)。羽泉的音色技巧:声带边缘化、发音点上挂、喉位统一、腹腔支撑、胸声点缀、咽音、咽音强混、强混金属芯。韩磊的音色技巧:喉下关闭唱法、喉位对抗、胸声点缀程度拉满、撕裂音、类民族唱法-单音质量极高。韩红的音色技巧:声带边缘化(核心)、胸声点缀(甲杓肌环甲肌意识完美分离)、腹腔支撑、弱混空灵感、胸声渐强、强混金属芯、头声和音、民族藏腔平衡混。

李玟的音色技巧:声带边缘化、胸声点缀、腹腔支撑、弱混、强混、头声、海豚音。林忆莲的音色技巧:声带边缘化(较弱)、弱混、B4以下假声、强混金属芯(较差)、咽音、头声和音。韩磊、韩红、李玟、林忆莲的发音点上挂我就没写,因为这是他们T1级别职业歌手的基操。基本下来,张学友的技巧是比较匮乏的,他的弱混质量很低,完全没有达到混声质量,依旧是以换声区以下的弱假声作为弱混来唱。

同样的,韩磊的音色技巧也不多,但是和张学友依旧有很明显的不同。韩磊属于类型音色,他本是就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他的唱腔收到了很大尺度的蒙古民族腔影响。在流行音乐之中并非是绝大部分歌手选择的喉上关闭,而是独辟蹊径的喉下关闭。喉下具有浑浊、厚重的音色。如何把浑浊、厚重,唱的具有力量感、铁血感,这就是韩磊的强大之处。

这需要将自身唱法完全吃透。换言之,韩磊的生存环境和资金来源需要让他具有这样的深度功夫,去打磨自身的音色技巧,走专业道路。但是张学友不具备这样的方式,而且他的公司和听众也不能接受张学友走得太过专业,对于四大天王级别的现象级歌手而言,大众喜欢偶像成为自己幻想的样子,并不喜欢过于专业,因为会具有较大的生疏感。

基于这一点,张学友的音色不具备太大的竞技性能力。3:张学友没有必要参与竞技性音乐节目;最后,这种幻想本身就不符合事实。因为综艺节目的目的,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平台。参与竞技性的目的,无法增大个人影响力,而对于张学友而言,他早在二十年前就不需要以竞技性来证明自身。他创造的商业神话,早已让他迈过了需要竞技性来获得资源的阶段。

1983年的张学友才需要竞技性节目来曝光获得资源,现在早已不需要。而且说实话,他也老了,开演唱会的利润远比参加电视节目要多得多。而且竞技性就是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会存在导致张学友的名声下降的可能,完全吃力不讨好。所以,本质上张学友和以上所有的歌手都不同,因为他早已不需要证明什么。至于声乐上的高低,其实也仅仅是一个理论的进步性探讨。

《歌手》以前叫《我是歌手》,好像李健那届没有明显瑕疵,是什么时候起总决赛直播不修音的?

先纠正一点:《歌手》的直播现场,也是有修音的。很多观众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直播现场」,那么就没有修音,其实这是错的。首先,歌手们演唱的声音是先经过后台(音频处理及导播等流程),然后再输出给观众,并不是大家认为“所见即所得”地输出给观众。因为直播是有一定延迟的,比如从几毫秒到十多秒,当然也有一分钟到十多分钟的延迟,这种延时有的是因为内容传输所带来的「必然延时」,有的延时是节目组为了确保内容安全和内容质量所进行的「安全延时」。

必然延时很好理解,比如线路传输和信号延迟,但是安全延时通常都是节目组刻意而为之,比如监听到歌手出了状况,可以第一时间调试设备会替换上场顺序,最大限度降低节目的意外发生。这其中也包括了「人声修音」,但直播过程中由于时间很紧张,所以修音并不是精修。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到直播里有走音,就会觉得直播没有修音,其实很可能已经修过了,只是这种级别的走音已经很难通过临时的修音进行校准,说白了就是救不回来了。


文章TAG:歌手  直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