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海外科学家们,纷纷都开始投奔到我们国家来做科研了?

好事!英国科技史学家贝尔纳在1954年《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一个概念:科学活动中心。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中的科学成果数,占据当时全世界总数的25%以上的话,那么该国可以定义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相应的,如果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会形成科技人员的聚集,主流科学语言也会转变为该国主流语言。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汤浅光朝通过对科学和技术的成果统计后发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存在,而且历史上发生了转移,人们称这种转移现象为汤浅现象。

1、意大利(1540~1610,70年)2、英国(1660~1730,70年)3、法国(1770~1830,50年)4、德国(1810~1920,110年)5、美国(1920~ )从以上统计来看,各国科学技术活动中心时期,大约平均为70~80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英国、法国,在德国期间达到第一个高潮,进入20世界后,在美国达到第二个高潮,延续至今。

作为科学活动中心,科技语言也从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语,到英语、法语,后来就是德语。印度人波色就是因为德语不好,将自己论文寄给爱因斯坦,让他翻译发表,爱因斯坦点评发表后,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现在大家都知道,想发表高影响力文章,肯定要用英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要用英文交流。这就是因为目前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

根据美国经济状况,参考欧洲诸国科学活动中心盛衰的规律(约80年的周期),有人统计美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情况,曾经提出估计到2000年美国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将会终止。目前该估计又过去了20年,应该说,苗头开始显现。可以预计,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标志性活动就是:科研人员纷纷聚集到国内,国际会议大量在国内举办,国内获国际大奖(包括诺贝尔奖)人数增加,甚至国内一些奖励开始国际化,科研论文用中文发表,最后国际学术会议用中文交流,老外科学家要学习中文。

袁爷爷走了后,人们自发的悼念,能给海内外的科学家们什么感触?

小说《三体》里提到“人类不会感谢罗辑”。这是从人类历史常态得出的结论,罗辑这样的英雄,他所做出的选择,涉及的人群太广,以至于总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利益收到了侵犯。看看疫情期间美国的福奇,他提出的一系列防疫举措和钟南山主张的并无二致,但他也遭到了美国国内一部分人的反对,因为福奇的防疫举措影响到他们的收入了……所幸的是,“人类不会感谢罗辑”这样的事,没有发生在现今的中国。


文章TAG:在线  观看  免费  科学家  手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