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即使英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大清也会玩完。1337年-1453年,英国与法国打了116年的百年战争,战争中英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法国领地,这是英国的耻辱,也是英国发奋图强的开始。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相对衰落,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主要原因是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也就拥有了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庞大的市场,所以英国产品不愁销路,且利润可观。

英国如果没有完成工业革命,能击败清朝吗?

英国如果没有完成工业革命,能击败清朝吗

击败大清朝的不是英国的坚船利炮,而是腐朽无能的清廷自身。从这个角度看,即使英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大清也会玩完。打败清廷的可能是英国,也可能是其它枭枭外邦,抑或是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军。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武器也有了划时代的更新升级,但是军事装备不是左右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战役英军并没有占到便宜,1841年9月至次年3月,英军分兵对台湾多次侵犯,由于台湾守军准备足,战术巧妙,就把英军打的找不到北,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

1841年5月29日,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祸害乡里。当地群众用原始武器奋起抗击,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把洋鬼子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因此,只要战略战术得当,选拔一些像左宗棠这样的硬气人帅兵迎敌,胜率是比较大的。至于武器上的差距,不是大问题,我们中国人善于学习和创新,差距会逐步缩小的。。

英国工业革命清朝知道么?当时乾隆皇帝为什么无动于衷?

英国如果没有完成工业革命,能击败清朝吗

“马车装上蒸汽机,岂不就省力了,马都省力了,人力不就更省了吗?人力一省,百姓们就会懈怠,就会生是非。”“主子高瞻远瞩,主子圣明。”这是《大清盐商》当中,乾隆帝见到西洋蒸汽机的时候,说出的话语。现代对于清朝的诟病之中,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清朝自我封闭,错失了工业革命,导致了近代一系列的屈辱,让我国承受了上百年受到侵略欺压的岁月。

而事实上,当年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皇帝对此都是知道的,尤其是乾隆帝他从头到尾都了解甚深,但是处于江山稳固的考虑,清朝选择无视,拒绝进行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近代西方以机器取代手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事件,以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良为高峰的开始。凭借工业革命,欧洲的生产力与实力急速上升,拥有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能力。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工业革命对于文明的进步与国家的强盛,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这方面,清朝并非不知道,许多人觉得清朝闭关锁国,对外面的世界糊里糊涂,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帝,对于西洋了解非常深厚。清朝虽然施行海禁,但却保留了广州对外通商,大量的西洋玩意儿通过广州进入国内,宫廷之内对西洋的自鸣钟、文化科技等,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像是康熙帝与乾隆帝,对西洋的数学、天文等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清朝时期,有超过两百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朝中担任职务,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消息。欧洲进行大航海、进行工业革命之类的,清朝的皇帝们从来都是知道的,晚清魏源等到处苦苦搜寻的西洋知识,其实在大内宫廷当中,堆积如山浩如烟海。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当时英国人带来的,全都是工业革命当中最先进的成果,几乎什么东西都带来了。

就是这样的事情,能说乾隆帝不知道工业革命么?当然不可能。乾隆帝不仅知道,而且了解很深,但是他的态度却匪夷所思,根本不屑一顾。对于乾隆帝来说,西洋的玩意儿根本不值一提,非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还可能造成江山不稳与天下的动乱,所以他与后来的皇帝,都对此无动于衷。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不管康乾盛世到底真相如何,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乾隆时期的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清朝抗衡,正在发育阶段的英国,自然也还没到时候。

清朝当时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土地肥沃广阔,而且各种物产的确丰富。对外贸易的时候,清朝长期处于巨额顺差,外国需要清朝的东西,清朝却不需要外国的。工业革命才开始,潜力尚未完全展现,对于乾隆帝来说,他所拥有的清王朝根本不需要那些西洋的玩意儿来锦上添花,工业革命,根本没什么用处。对满洲旗人的维护清朝是满洲人所建立的王朝,即便是算上汉八旗与蒙古八旗,旗人也没那么多,面对数亿的汉民根本就不占优势,这也注定了清朝某些方面的问题。

如果西洋那种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力的技术传入,落入了汉民手中,后果难料。西洋科技的传入,必然也带来各种西洋的学术思想,这才是真正关键的地方。晚清时期,大量西洋的文化传入,对于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实在是不用多说,而对于这方面乾隆帝等清代皇帝,也都是考虑到了的,他们知道后果有多么严重。唯我独尊的天下观过去的数千年岁月当中,中原王朝在东方简直就是个无敌的存在,根本没什么其他的力量能够与其长期匹敌,这也造成了中原“天朝上国”的想法。

在中原人的眼中,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尤其是清朝的皇帝也这么想。乾隆时期,清朝达到了顶峰状态,而外部的威胁也基本完全被清朝给消灭了。对于清朝来说,自己是天朝上国,从来都是最先进与最文明的存在,直到晚清西洋人都打上门来之后,清朝仍旧觉得西洋那一套都是花架子,不如自己的好。从明朝的时候开始,中原与欧洲之间的往来就十分密切,宫廷之内对于西洋的了解也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粗浅,反而非常深刻,皇帝们对于西洋发生的一切,都是了若指掌。

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情,也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选择了无视,选择拒绝。工业革命带来的,必然是农民利益受损,工商业的急速兴起,而我国传统就是重农抑商才能维护封建的根本,所以工业革命注定是不能够被王朝统治群体接受的。乾隆帝与很多的清朝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都知道工业革命,但他们更知道如果清朝也进行工业革命会造成什么侯国,正因如此,工业革命被清朝人为给封了,被故意熟视无睹。

假如英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来攻打清朝,有没有可能取胜?

假如英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来攻打清朝,有没有可能取胜

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历经半个多世纪,最终完成了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业,使得西方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的前夜。如果我们以1760年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始年,不妨比较一下两国处在什么水平上。1760年是中国乾隆二十五年。这一年乾隆皇帝正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他的令贵妃魏佳氏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颙琰,就是日后的嘉庆皇帝。

他刚刚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灭了准噶尔汗国,完成了他父祖三代人的夙愿。平心而论,此时的大清帝国的国力正处在巅峰状态,武装力量空前强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如果这个时候大英帝国入侵,乾隆皇帝会毫不犹疑地迎战的。不过,打得过打不过就不好说了。对乾隆皇帝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完全不了解对手。因为他与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接触要等到33年以后的马嘎尔尼来华。

在英国一方,1760年同样也是堪称辉煌的一年。这一年欧洲正处在7年战争的大混战中,英国也深陷其中。7年战争虽然是欧洲在打,却把战火延烧到北美、南亚和非洲,只不过英国的主要对手是宿敌法国。4月,英军中校莫雷·詹姆斯率领的3800人在圣瓦福被法军打得丢盔卸甲。但在北美战场和亚洲战场上英国却大获全胜,从法国手里夺得加拿大、圣路易安娜、弗罗里达等领地。

还根据后来的《巴黎和约》获得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还有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内加尔,一雪百年战争之耻。与大清帝国不一样的是,此时的英国,已经在欧洲、美洲、亚洲不间断地打了四百多年的战争,打仗对大英帝国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它基本上把自己打成了世界老大。英国不是一开始就行的。1337年-1453年,英国与法国打了116年的百年战争,战争中英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法国领地,这是英国的耻辱,也是英国发奋图强的开始。

经历近百年的励精图治,1588年,英国大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此后,西班牙无敌舰队又四次远征英国,均被英格兰击败。这期间,英国也多次远征西班牙,但都没有彻底打垮西班牙,双方都精疲力竭,以至于1639年唐斯海战让荷兰渔翁得利。英国恨上了荷兰,于是发生了四次英荷战争,最终是英国取得了胜利。在亚洲,英国1612年击败葡萄牙,与莫卧儿王朝达成协议,获得了印度的贸易权。

不久,英国开始与葡萄牙、荷兰争夺印度、苏门答腊、马六甲的控制权,均取得了胜利。又与印度、孟加拉、曼德勒等地的土著政权进行了多次战争。到1760年之前,整个南亚次大陆已经全部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还把马来亚的槟榔屿据为己有。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变成了殖民地,开始向这些地方大规模移民。在南美洲从阿根廷手中夺得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粗略地估计一下,到工业革命的前夜,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应该有2000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以上。这些殖民地遍及亚非拉和南北美洲,日不落帝国已见雏形。不仅如此,英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战争文化,习惯了以海军为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战争的模式,拥有了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如果英国在1760年与大清帝国打一仗,估计十有八九清朝会失败。

理由简述如下:战争动员能力英国当时的战争动员能力基本上是世界第一水平。全世界当时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在伦敦,每一次战争都是伦敦银行家发财的机会。英国的战争债券当时是欧洲最抢手的理财产品。而大清帝国打仗则要动用国库,国库不足则要各省协饷。这对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战争文化英国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无一年无战争,养成了成熟的战争文化。

英国政府在处理战争动员、后期保障、征收兵员、外交和国际贸易等问题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和方式,对控制战争的规模和处理善后等问题非常成熟。而大清帝国对于战争的了解仅限于镇压土著叛乱。武器装备和战争技术大清帝国尚处在冷兵器时代,加上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的影响,对于海洋时代的战争方式完全不了解。面对与欧洲强国有几百年战争经验的英国,武器装备、战争组织能力、战略规划和技战术水平等差距巨大,完全不具可比性。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相对衰落,主观原因大还是客观原因大?

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相对衰落,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主要原因是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也就拥有了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庞大的市场,所以英国产品不愁销路,且利润可观。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有哪个企业主会去主动进行技术更新,国家也不会想着产业升级,这样就会使科研和新技术的发展失去市场需求,当然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没有市场需求的科研和新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反观当时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英国的优越条件,所以必须加快发展,惟有加快发展才有生机,所以会加大对工业技术和基础科研的投入。


文章TAG:工业革命  英国  发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