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供应链方面,锤子科技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失败,一个小厂商,尝试做一些独立的特性有勇气,但是没有底气。Smartisan T1上面一些致命的设计,比如说3D打磨的背面玻璃、一体式的光线传感器和听筒、背面的logo、纯白色的绕线器、医疗器械级别的螺丝刀.......在供应链管理不成熟的情况下,直接导致T1品控问题,前四个月无法正常发货,等到能够发货的时候,消费者早就跑了。

刘作虎率领一加推出的第一款机器,就显得目标明确,第一代机器并没有过于激进,而是选择了两个主要的卖点:第一个是对于机身背面材质的选择,用刘作虎的原话就是“手感正TM爽”“婴儿皮肤般的触感”,在当时一众全金属机身下的手机市场来说,这样的触感也是非常独特的。第二个是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无论是海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都喜欢把安卓系统进行魔改,嵌入各种乱七八糟的功能,比如“万物基于MIUI”,而一加走了一个清爽的路线,给用户提供一个接近于原生系统的体验,这又拉开了与其它品牌的差异化。

当然,更重要的是,刘作虎作为OPPO当年的副总裁,负责OPPO的蓝光机业务,成为海外最认可的产品,无论是背后的资源,还是本身的经验,其实都要比英语教师出身的老罗要更好。我们之前就说过,做手机看的就是供应链资源,背靠OPPO这家大厂,一加在供应链和资金方面当然比锤子科技要丰厚很多,做起机来自然就顺风顺水。

华为成功的背后,是广交运营商朋友华为本身从90年代就开始涉及通讯领域,也是从通讯领域的设备起家的,当年跟中兴一起,在海外发展通讯设备市场,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服务商,后面是老牌的爱立信和合并后的诺朗(诺基亚朗讯)。海外的手机消费者,其实大多数都是从移动运营商的手中购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市场,因为在国外手机其实并不便宜,包括iPhone的零售价格也都是大几百美元一台,运营商之间也不是国营而是私营,市场竞争激烈,那么就会进行价格补贴,将手机与套餐作为捆绑来吸引用户,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国外买iPhone只要199美元”的情况,因为价格都在供应商强制绑定的套餐里面。

那么华为是做什么的?通讯设备。华为的客户是谁?不就是这些电信运营商么......所以华为早期的业务积累,其实就成为了后来手机业务发展的渠道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其它手机品牌想拿也拿不到的。华为在早期就开始做智能手机,但纯粹是给运营商贴牌,充话费送的那种。但是到了2012年过后余承东接手华为个人消费业务,开始做高端手机之后,华为整体的品牌和产品形象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手机  一加  抛售  可怕  全球  大量二手机被抛售  全球一加手机有多可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