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读《道德经》或者佛经,反复读原文而不读别人的评论,有一天会自己悟出道理吗?你可能一知半解,也可能完全不懂。不同的书对读者的知识积累要求不同,比如《周易》。这样的书可以让普通用户直接看原著,基本上没几个人看得懂。如果你不敞开心扉,用心去感受,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什么是你一生真正热爱的事业。

读书是先读原著好,还是先读解读原著好?

读书是先读原著好,还是先读解读原著好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要因人因书而异。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知识积累不一样,认知水平不一样,大多数书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根本不需要别人的解读,自己就能参悟。因书而异。不同的书对阅读者的知识积累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说周易,这样的书让普通用户直接去读原著,那基本是没有几个人可以读下去的。那最好先去读权威人士的解读版,这样才更有利于学习。

读不下去的文学作品有必要强迫自己读下去吗?

读不下去的文学作品有必要强迫自己读下去吗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1阅读是要讲缘分的。有些文学作品如果感觉读不下去,那就请你放下,搁在一边,也许过了一段日子,或者因为某个机缘,你会再次捧起它,有滋有味此地读下去也许,这一放,从此你与这部文学作品就没有了任何交集。2阅读是不能勉强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部文学作品,你无法静下来阅读,即便你强迫自己一定要去读,可你的内心有抵触,那么你的阅读状态也不会好到哪里的,如此又怎么能读进去呢?即便你通过强迫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进去了,可你这样的读也不过是看了看了,如过眼云烟,没有记得其中的任何片段。

这样的读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消耗时间,浪费生命。3阅读中,没有快乐,就没有收获。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读着读着就发现,其中的某个片段,和自己想的一样或者其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就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也或者其中的某个人物,与自己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等等,这些因为阅读带来的共鸣,就会引发出阅读的欲望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益的阅读,快乐的阅读,也是真正意义的阅读。

道德经如果只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道德经如果只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戴着裂缝眼镜的旧书摊老板,传授我制心一处读经典的妙处!说的还行我买了他六本书。街角有个二手旧货市场,里面有个旧书摊,老板是个高度近视带着很厚眼镜的大叔,那副眼镜还破裂了用透明胶封上,发黄老旧我看着实在别扭。劝他换掉他说戴了很多年不要丢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旧书摊上看书,看到入迷有时候去叫他几句他没啥反应。

一次我看他拿着一本道德经在看,就问他如果一个人读道德经或者佛经,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自己悟出道理?他说是有这样的人。但是是极少的,道理不是从道德经里面悟出来的,也不是从佛经里面悟出来的,而是从你自己的心里面悟出来的。只不过你是借助反复用心专一读这些东西,借由这个方法而悟出来了。

道理本来就在那里,你跟他之间可能隔着一层。迷雾或者隔着你自己的执着等等。当你没有悟出来的时候,看着那些字句。你可能一知半解,有可能完全不理解。甚或一直是能够读出这些字来,其他根本都不懂。也许要等很久,在生活中你可能遇到了类似的事情,领悟到了这个事的道理,你这时候自然想起书上那句话,你一拍大腿真的是这样啊,老子说的真的太好了。

这其实还是你自己从实践中悟出来了。只不过和书上的文字相应了。但是你若真的做到制心一处,心无旁骛,杂念不起,去反反复复地读,可能也有机会能够悟到更多更广更深的道理。这个逻辑不是这些文字有什么魔力刺激你。而是你自己启动了你内心的一个机制。读道德经或者读佛经,这只不过是这个机制的一个助缘而已。如果你心的机制达到了那一个程度,即使你读的是很随机的一些文字,也一样可以能够悟。

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因为不识字,所以不会念经,不会念咒。他什么都记不住,只会背扫帚这个词。释迦牟尼佛教他一心一意念扫帚二字。于是他老老实实的读了,心安理得,他成功了。这其中的关键是保持自己的心态平和,而不是去读什么东西。我说,那不就是因为道德经和佛经有神通吗?他有没有说他想让我告诉你真相?我当然想听实话。


文章TAG:不读原著先读评论有哪些弊端  先读  原著  不读  弊端  读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