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小企业会出资让研究所代为研发,根据费用支付分配专利归属。积木式创新。类似于各企业自发迎合产业发展。诸如早期智能手机,高通做基带,谷歌做系统,三星做屏幕,继而结构件,电池,连接器,射频。一部手机并非单纯的存在,而是通过搭积木那样的技术积累,成就一个更加完善的产品(屏下指纹,多摄像头,曲面屏,流水屏,面部识别都在手机上,创新如搭建积木一般)阵地式创新。

这也是最受关注的大企业战法。但实际上,我们很清楚的了解一个企业在这方面是受限的。限制体现在:1大企业拔根毛都比小企业胳膊粗,研发绝对金额投入受制于企业规模。2阵地式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所以一般阵地式创新的企业要有一定的研发积累,而且着重的是那些试图进行全产业链生产的企业。比如华为,比如比亚迪。(不是小米和VO不用创新,而是他们并不适合阵地式创新)开源式创新。

这个思路和阵地式创新相反,阵地式创新容易形成专利墙,但是比如柯达,比如诺基亚的手机,他们积累了专利墙之后,反而被创新者弯道超车。比如传统汽车生产商积累百年发动机技术,却有可能被纯电动车超越。于是有人发现了,其实有些创新不在于专利,而在于运用。打比方,集装箱是改变20世纪最伟大创新,这个创新并不是技术创新,而是体系模式的标准化。

集装箱造得一模一样大小,然后船造的适合集装箱的装载,然后充分利用航道的宽度(马六甲级根据马六甲航道宽度设计,而巴拿马级则按照巴拿马运河的宽度),用标准增加运力,降低成本。你们看,没有技术专利改进,你只要将一种标准推进为全球共识,就能成为全球范围的创新。在这个思路下,典型开源式如谷歌。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安卓。

一方面全球程序员会自发反馈给系统打补丁,另一方面很简单的推行了谷歌一开始制定的规则。植入消费者的思路,让大家感觉智能手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整合式创新。即使是乔布斯的苹果,大多数技术也是外来的,比如早期IPOD技术来自于索尼,早期芯片来自三星,在苹果具备阵地式创新能力之前,苹果实际上使用了整合式创新,苹果最值得称道的触屏技术,实际上早在1971年就已经有技术雏形。

到了2006年左右,实际上所有的技术刚好到达了一个技术节点,无论是触屏,图形界面,无线通信都到了合理位置。苹果将这些技术整合进苹果手机。而在上面集装箱改变世界的例子上,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模式整合创新。而5G技术,也是多点技术突进之后的重新整合。请注意,5G没有太大的技术突进,他不属于一次技术革命,而是一次现有通信技术的大整合。

而氢燃料电池最近很火,有一个比较大的原因就是前几年丰田推出了Mirai,他用上了现阶段能够用上的氢燃料电池方面的几乎所有的技术,而实际上氢燃料电池已经研发了几十年。所以,其实也是一次整合式创新。不要小看整合的能力,一般国家的创新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基础科学方面的知识堆积,一个层次是企业层面关键零部件的标准化或者创新突破,最后就是整合创新突破。

总结一下,一个国家的创新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的创新是需要以底层零散中小企业为主,小企业做技术的单点突破,然后进行产研方面的融合,也就是企业和科学院或者研究所的合作。无论是美国(拜杜法案),还是德国(企业 研究院模式),选择中小企业是因为他们对市场更加敏锐,而因为竞争压力,他们不会走错研发方向,生产市场不需要的产品。

在欧美大企业反而对中小企业有很强的技术依赖性。这也是欧美为什么要经常反垄断拆分大企业来给小企业让路的原因。而欧美的大企业一般是产业的重组和整合者。全产业链的企业很难产生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大多数在小企业手里。而小企业的技术壁垒都非常零散,如何将他们的能力整合是大企业的本事。所以,中国创新的未来在于中小企业,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那些零散的零件生产企业,如何帮助这些小型制造企业取得优势是制造业成败的关键,而在这方面,促进市场竞争的方法比补贴,融资的政策更加重要。

促进竞争不是让小企业互相竞争,而是努力解决竞争中的障碍。即使大企业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也要进行反垄断,要适时的拆分和分手,促进竞争。公平竞争是企业创新的唯一动力。在英国和西班牙的海战中,英国用小炮艇打败了西班牙庞大的无敌舰队,而他们都来自小股海盗势力。德国有数万家不知名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美国小企业可以去大学买专利,直接创业。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特新  专精  加速度  信息技术  途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