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自行车共享不是共享,只是出租自行车。本质上,自行车共享不是一个好生意。宝造的一款蓝色小轿车的情况也差不多,出现的比较晚,体积比较小。它在流行起来之前赶上了自行车共享公司的倒闭潮。况且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在担心共享单车了,只好告别市场了。蓝色自行车是所有自行车共享骑行中最好的一辆。

共享单车出现后影响哪些行业的发展?

共享单车出现后影响到哪些行业的发展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首先收到冲击的,毋庸置疑肯定是自行车车行,据我观察,很多车行的生意流量已经大不如前了,看过一篇采访车行老板的报道,老板对最近生意的评价是便宜的车最近没怎么走量,以前还能靠这个撑撑人气。,简单两句话足以说明产生的冲击。甚至有些经销商已经开始降低中低端车辆的比例,而中低端车辆包括飞鸽凤凰这类国产品牌,还有一些贴牌厂商的车。

随着共享单车的到来,这些厂商受到的雨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引起了上游供应链的生意,毕竟依据官方统计,2016 年以来,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约有 15 - 20 家,已在全国 30 多个城市投放,总计投放数量超过 200 万辆。2017 年,预计投放总量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极可能接近 2000 万辆。

不过,照目前这情况,井喷式的发展下,实际数量之多不少,所以这样大的的需求下面必定对应着大的产量,据相关报道,为共享单车代工已经成为当前自行车代工产业的绝对主流。所以第二个影响的对象必定是,生产商。不单单如此,共享单车的出现还曲线的影响了其他行业的,比如在地铁口长期存在的电动三轮和黑车行业,毕竟对于大多数地铁一族而言,下车后的几公里也是个问题,所以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他们选择的是乘坐三轮等工具,但是现在他们选择则是以共享单车为主。

青岛为什么没有共享单车?

不是没有,而是和大多城市一样,共享单车公司都撤退了。最早进入青岛的是ofo和酷骑,但是这两个品牌都出现了重大BUG,比如车胎需要打气,没有GPS定位,锁住之后不拨乱密码还能打开这让最早几个批次投放的共享单车被大规模免费使用或者弃用。之后摩拜的高押金让更好骑更安全的车辆抢占岛城共享单车市场,此时的酷骑已经濒临倒闭,ofo垂死挣扎。

于是摩拜顺利完成全覆盖,2017年刚刚投放时,大家用车还是比较规矩的。2018年就开始大量出现上私锁的情况,导致公共资源被据为己有,而后更是被大量的骑到封闭式小区甚至单元里。这让有定位的车子都难以被公司回收检修。于是车辆越来越少,旧车坏车越来越多。再然后摩拜涨价,十几块的季卡也没了,变成30一个月60一季,汽车成本大增,之后骑车的人就大幅减小。

再后来ofo等公司出现了无法退押金或者需要排队的情况,摩拜也出现了用户大规模退押金的情况。某宝之后搞的小蓝车情况也类似,而且出现更晚,投放量更小,还没等普及就赶上共享单车公司倒闭潮,加之此时大家对于共享单车已经心有余悸,所以也只能告别市场。另外一个因素,青岛是著名旅游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大市,共享单车投放的主要区域就是市南市北,而这两个区域全年有几百万流动人口。

有些游客骑完车直接把车丢在景区,要知道这些地方连个烟头都看不到,那么到处都是自行车的结果就是会被城管收走。于是共享单车公司经常被约谈,而且要定期缴纳罚款才能取回被没收的车辆,这大大增加了共享单车的投放成本。最后这些公司终于因为长期入不敷出而纷纷撤离。这种情况不只是在青岛,在全国所有城市都类似,目前依然有定点投放共享单车的城市已经不超过10个,其他都是公司撤离时的漏网之鱼,有个几百辆残存,也已面临消失。

为什么共享单车接连倒闭?

以小蓝单车为例。短短一年时间,依靠资本的力量,自行车接管了世界,一片蓝海迅速演变成红海。第一梯队的ofo和摩拜单车合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第二梯队的单车公司非死即伤。小蓝单车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今年1月,成立仅两个月,小蓝单车获得黑洞资本领投的4亿元A轮融资,估值10亿元。当然,这是小蓝单车最后一次获得资本投资。


文章TAG: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哪些共享单车  单车  共享  青岛  市场  
下一篇